1、第5课*六国年表 学生用书P14)指鹿为马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此乃鹿也!”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
2、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为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此乃千里好马也!”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秦统一天下后,采
3、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菁,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中国姓氏的由来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
4、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名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
5、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
6、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表”是史记体例之一,就是将所有事件、人物的先后顺序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司马迁所始创;一般以其横向为国别、纵向为时间。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分序文和表格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序文部分。六国年表中,除了周、秦,还融入了十三个国家,其间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使270年的纷繁史迹一目了然,实在难能可贵。全表体现了尊秦的用意,所以在序言中以秦记发端,又以秦记收结,记六国之盛衰,述秦国之发迹,将其中递变的原委,在感慨中委婉曲折地道出。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声惊雷,醒人耳目,有借古诫今的作用
7、。一、字音攘(rn)禄(l)擅晋权(shn)晏(yn)矫(jio)戾(l)蜀汉(Sh)誓盟(sh)僻远(p)丰镐(Ho)贲(bn)蓟北(J)燕国(Yn)天下大酺(p)濮阳(P)亳(B)侔(mu)僭端(jin)藩臣(fn)薨(hn)二、通假字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衡,同“横”,连横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西方物之成孰孰,同“熟”,成熟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上,同“尚”,崇尚,提倡三、一词多义(1)修(2)因(3)见(4)于(5)而四、词类活用先暴戾,后仁义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
8、为后尊陈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尊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有俸禄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宰相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强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形容词作名词,阴谋诡诈的手段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誓盟不信名词作动词,讲信用法后王名词作动词,效法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五、古今异义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古义:达到目的。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古义:为什么一定要。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古义:地形。今义:局势、情况。诸侯史记尤甚古义:历史记载,史书。今义
9、:专指史记一书。然世异变,成功大古义:完成功业。今义:事情获得预期结果。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威重于诸侯状语后置句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判断句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秦襄公始封为诸侯被动句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判断句营岐雍之间省略句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固定句 学生用书P16)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特点解析好处从结构上看,序文与表文相辅相成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有助于从客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中,收七
10、雄风云于眼底从表格上看,以时间为经、国别为纬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从记事上看,七雄为主,亦有附属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
11、表?方法解析由左往右选择看例如秦始皇二十一年,由左往右看,在这一年秦派王贲攻打楚国,楚国被秦国夺取十城,燕国被秦国夺取蓟,太子丹回国,燕王徙辽东;而其他四国则无大事。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由上往下截取看例如秦始皇十七年至二十一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秦国和其他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过程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在六国年表的序文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
12、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3请根据年表说出秦灭六国的简单过程。时间经过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秦派王贲击魏,俘虏魏王假,尽取其地,魏国灭亡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派王翦、蒙武击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派王贲击赵,俘虏赵王嘉,赵国灭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派王贲击燕,俘虏燕王喜,拔辽东,燕国灭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派王贲击齐,俘
13、虏齐王建,齐国灭亡4.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明确(1)首先作者表达了对秦国暴政的不满,秦国的历代国君,以严明残酷的政令闻名。其次作者也肯定了秦国的强大是一代一代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子承父业,招贤纳士,锐意改革,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良策,探索统一大业的道路,从这一角度来讲,六国灭亡也有其必然性。(2)作者认为秦国的成功是上天所助。以弱小之秦灭强大的六国,除了天助之外,别无可能。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3)作者认为秦国虽然建国日短,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效法近己的秦比“法后王”更务实,这是一种独到、深刻的见解,表现了司马迁的远见卓识和对历史评价的客观公正。总之,司马迁对秦
14、国的评价虽然有局限性,但更多的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后世的史学著作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用书P18)【课内挖掘】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秦始皇采纳李斯“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的诗书等书籍要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激活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文化”“思想”“封锁”“开放”等内容
15、有关的文章中。【运用范例】轻视漫漫历史潮流,统治者似乎早已明白这一点,并且不断地扼杀这沟通的生命。统一全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多少欲言的喉咙。明清时期“盛行”的文字狱,封闭了多少文人的嘴巴。东厂专权宦官,也以鞭打、夹指的酷刑意图扼住百姓的喉咙。一时间,百家争鸣变成了万马齐喑,皇权也随之摇摇欲坠。语言被扼杀,沟通只是愚臣庸君间阿谀奉承、丑陋嘴脸的代名词。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应被历史湮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人物。他不仅削平了六国,统一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缔造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大帝国,而且实行了“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措施。他修驰道、筑
16、长城,北却匈奴、南抚夷越,据有了辽东;发展农商,统一了货币,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当然,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缺点和错误也是十分突出的。“焚书坑儒”“严刑苛法”“大兴土木”这是他所犯的主要错误。但是,这些行为也不该笼而统之下一个“一言以蔽之”的、称之为“暴君”的结论,也要从当时的具体历史状况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六国覆灭后,国家已经得到了统一。六国贵族由于在思想上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们为了重新夺回权利,不遗余力用各种方式,同统一了的秦帝国进行对抗,妄图恢复分裂的局面。这在后来的项梁、项羽、张良等人身上都是
17、有所反应的。项梁、项羽所在的楚国盛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所以在秦统一后,项氏成为了反秦、亡秦的骨干和先锋力量。张良是韩国人,他的口头禅“臣为韩王送沛公”,表明了他参加刘邦的阵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替韩王报复秦国。天上掉下陨石,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这都说明了灭亡的六国,时刻在准备复辟,开历史的倒车。为了突出中央政权的力量,削弱各种不同的思想,在没有来得及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秦始皇采取了简单的“焚书坑儒”和“严刑苛法”的手段,来紧急应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这虽然不可取,但当时也是必要的。不可否认,从汉代开始的“黄老之术”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
18、是和秦始皇的法治思想相对立的。而儒家思想则一直统治了整个的封建社会全过程。一直延续下来的儒生们,从来就一直攻击秦始皇的“虐政”,所以秦始皇的一切都被否定。“修驰道”和“修水利”这样的利国利民的正当行为,也被否定,就连“构筑长城”这件千古大事也被“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所否定,而长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抵御外寇的作用却无人出来辩驳、说公道话。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连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都在政治斗争过程中摇摆不定。可见,秦始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受到评价的不公。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也有中国历代皇帝无可比拟的意思。他大力开疆拓土,东南并闽越和东瓯,置闽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
19、江东南部。秦始皇曾三巡琅琊,登泰山,在泰山封禅,送徐福东渡、登高台观沧海、伐湘山树赭其山等皆为世人所知,但还有一个细节隐蔽在司马迁粗线条的叙述中易被忽略,是说秦始皇第三次出游时,“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寥寥十几字,道出了秦始皇个性十足的举动:乘船经海路去琅琊。洋面无垠,涛浪不息,连续几十个昼夜在海中颠簸。想象那情那景,我们不能不在意有关专家的看法:秦始皇有着超凡的海洋意识、拓疆意识。这是后来的武帝、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等帝王所不可企及的。秦始皇一方面兴水利,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郑国渠(公元前246年)都是他在位时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修驰道,筑万里长城推进生产。但另一方面
20、由于野蛮残酷的统治政策,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社会生产受到了惨重的损害。在农业方面,通过推行奖励农垦的政策,把以前的“重农抑末”政策改为“上农除末”使土地私有制法典化,亦有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功劳和贡献,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的伟大作用和崇高地位值得我们加以大大地肯定。在明亮的历史天空上,这颗明亮的古代巨星的光辉是不应该被历史湮灭的。 学生用书P10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传
21、曰“法后王”传:古籍的统称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开端和末端解析:选A。后:意动用法,以为后,可译为“轻视”。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3分)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选D。A项,雄,形容词作动词,称雄,胜过。B项,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C项,表,名词作动词,表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D然世异变,成功大解析:选C。A.“得意”古义为达到目的,在句中指“吞并六国”,而现代汉语的意思
22、是“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B.“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D.“成功”古义为“成就的功业,取得的成功”,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为“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A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B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C秦襄公始封为诸侯D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解析:选A。例句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判断句;C.被动句;D.省略句。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
23、的帮助。B第二段借助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C第三段叙述创设六国年表的原因,第四段交代六国年表的内容及写此表的用意。D在序文中,作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简单概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表达秦暴戾、不施仁义却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解析:选B。B项,原文是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3分)译文:(2)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3分)译文:(3)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4分)译文:答案:(1)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比其他诸侯还高。(2)各种谎
24、言骗局蜂拥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3)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二、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论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
25、、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
26、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选自史记老子伯夷列传)【注】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27、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解析:选B。B项,宗:归顺。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曾不若孀妻弱子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解析:选A。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至于;比得上。C项,再说;尚且。D项,指示代词,那;表反问语气。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3分)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父欲立叔齐。
28、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ABC D解析:选C。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29、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解析:选A。A项,“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论详矣。(3分)译文:(2)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5分)译文:答案:(1)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
30、人,都非常详细。(2)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
31、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够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
32、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最终过早地死去了。天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
33、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做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
34、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三、语言表达(10分)12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6分)例句:能走多远,靠的不是双脚,是志向,鸿鹄志在苍穹,燕雀心系屋檐。答:(1)(2)答案:(示例)(1)能做多好,靠的不是双手,是智慧,智者精益求精,愚者功败垂成。(2)能登多高,靠的不是身躯,是意志,强者披荆斩棘,弱者一蹶不振。13赏析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4分)(1)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让我们学会成长。请你概括这幅漫画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不超过12字)(2分)答:(2)结合图片和自身感悟,谈谈你是否认同这一人生观点。(2分)答:解析:遇到障碍要学会转弯,这是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谈感悟时,要注意用辩证思维。答案:(1)不会转弯的人走不远。(2)认同。做人要学会转弯,不然肯定会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我们到了该转弯的地方,就要转弯。当我们有所坚持而迟迟等不到结果的时候,不如转个弯,换另一条道路去前进。换一种方法去做事,换一个角度去想问题,换一种态度去处世,这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