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3季氏将伐颛臾语林撷英论语名句集锦1道不同,不相为谋。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4名不正,则言不顺;
2、言不顺,则事不成。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诗海拾贝曳 杖 歌孔丘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赏析】曳杖歌全诗只三句。前两句用比拟,以物比人,以“泰山”“梁木”拟“哲人”。“泰山”是众山所敬仰的高山,现在泰山快要崩塌,众山就无可瞻仰了。“梁木”是放置檩条、椽子的地方,现在梁木快要折断,檩条、椽子就无可依托了。紧接着这两个比拟的句子,末句直接说到自身。“哲人”,乃夫子自道;“萎”,原指草木枯死,引申为病危。全诗三个句子,虽有前两句的比拟与末句的直陈两个层次,但因感情真挚,比拟贴切而又形象,且
3、句式整齐,每句的第三字都用表示“大概”或“将要”的副词“其”字,故仍不失一气呵成、流利紧凑的即兴吟成的本色。孔子这位在两千多年前已早知“天命”的哲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据传孔子作此诗前,夜里做了一个不祥的梦,梦见自己正坐在两个廊柱之间被人祭奠),也不能不长歌当哭,动情地唱出这首留恋人生、爱惜生命、无奈地直面死亡的悲歌。作者档案【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宣扬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4、”。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作品】 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评价】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物颂歌万世师表孔子“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孔子离我们那么久远,他先于我们两千余年;孔子与我们这么亲近,他的慈颜善语亲如面谈。一部论语传万世,他的人生智慧渊而凡,他的思想精华集大成,他至今依然向我们赐教送温暖孔子,是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的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他的思想、灵魂经历了无数的岁月。他的灵魂孕育了一棵巨大无比的“礼”树。这样的大树如同献给我们的一把仁
5、义大伞,为我们挡妖风避邪雨。他的教诲,仁者爱人、见贤思齐;他的教诲,立身家国义当先;他的教诲,知礼解乐万物和;他的教诲,克己恕人奉孝廉。他的谆谆教诲,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背景探寻孔子所处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掌握常识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
6、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一、字音论语(Ln)冉有(Rn)出于柙(xi)颛臾(zhun) 社稷(j) 毁于椟(d)虎兕(s) 萧墙(xio) 相夫子(xing)二、一词多义1见2相3于三、词类活用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词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2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作名词,祸患、忧患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4既来之,则安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四、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用兵。今义:有事情。
7、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作”“把它作为”。今义:认为。3不能者止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五、其他1无乃尔是过与你们;动词,责备2陈力就列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才能;走向,此指担任;位,职务3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4是谁之过与这;名词,错误,过失5固而近于费坚固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讨厌;那些7不患寡而患不均忧虑,担忧;少8吾恐季孙之忧担心六、特殊句式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2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句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句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7何以伐
8、为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七、积累词语1既来之,则安之:本指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2祸起萧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3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崩,倒塌;析,分开。八、默写名句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5既来之,则安之。1.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内涵。2.概括文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何种态度?从哪句
9、话中可以看出来?试简要说明。明确持反对态度。“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显示了孔子的态度,因为“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对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2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主张?明确先王之臣,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这三条理由体现了孔子一向反对进行武力征服,提倡以德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1. 孔子在反驳征伐颛臾时,引用了哪些话?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明确手法内容说明问题引用陈力就列,不能
10、者止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颠”意指季氏,“相”意指冉有、季路。批评了两人的“不持”“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吗2. 当冉有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对此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具体解释一下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内容。明确(1)孔子的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1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政治主张的内容: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3. 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阴谋,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季氏
12、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4. 课文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明确(1)政治主张:反对武力,注重文德教化;要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要有政治远见,有忧患意识。(2)为人:引周任的话,并运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要自知、自省;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概括内容和观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热点。其考查内容多涉及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作用及意义等。高考文言文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里我们重点讲解选择题型的解答方法。 解答文言文概括内容和观点题,需要注意文本和选项的细节内容。选项对文本的概括有对有错,解答
13、时要全面细致地与文本相应内容加以比较分析。概括观点时则要抓住文本的中心内容、文本背景以及文本中的议论性、抒情性句子,并认真揣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看选项的概念与对象看概念与对象,即看陈述的主语对象是否一致。2看选项的时间、时态性词语看时间、时态性词语,分析选项与文本是否一致。3看选项内容的有无看有无,即对照文本,分析选项内容在文本中是否存在,是否有依据。4看选项内容解释是否准确选项的内容大多是对文本中有关字、词、句的理解和解释,即分析选项的内容解释是否符合文本原意。5分析文本关键内容,看观点是否准确文言文观点题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与内容概括题一起考查。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主要内容出发,即理
14、清文章的思路,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做题步骤:解答好文言文归纳内容、概括中心题,需做好三步:第一步:找对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内容对应的信息。第二步:做比较。将选项内容与筛选的对应信息进行细致比对,比对时尤其注意从细节着手。第三步:下判断。在细致比对基础上,对选项内容与筛选的信息是否相符做出准确判断。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5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明确通过称呼表现情感态度。古人有名有字,称人字有尊敬之意。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
15、得舒缓而亲切。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出来了。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思想的?名师指津可结合此话所表现的平等思想和现代“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作答。我的理解(示例1)正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抓住了当时人民渴求平等、平均的意识,在那个
16、时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示例2)这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这种思想有违“按劳分配”的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一些人的依赖、懒惰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伐:征伐。颛臾(zhun y):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冉有、季路: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见:拜见,谒见。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过尔”的意思。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用作动词。夫(f):语气词,可译为“那”。
17、昔者:时间词,从前。先王:先代的国君。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为,当作。东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且:连词,可译为“况且”。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尊称为夫子。周任:上古时期的一位史官。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能。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相(xi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过:错,犯错。兕(s):独角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子。龟:龟甲,用来占卜吉凶。玉:原因,可译为“因为”。寡:少。倾:倾覆。如是:这样做。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服:臣服。修:修治。文德:文教(指礼离析:指割地自据,使国家四分五裂。谋:谋划。动干戈:发动战争。于:
18、介词,在。邦内:指鲁国境内。恐:担心。萧墙:古运用驳论,破中有立【课内挖掘】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作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被批驳得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想法。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这种先驳斥对方论点再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定义: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作用: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技巧指导
19、】在议论中运用驳论的手法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被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针对训练】某校正在进行“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感情充沛,有感染
20、力,不少于100字。正方:网上交友利大于弊。网上交友具有便捷性,因为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种种障碍。山河湖泊、白天黑夜、天灾人祸等,都无法阻隔。网上交流就犹如面对面,迅速搞定。反方:范文示例网上交友弊大于利。对方所讲的便捷性极易导致网上交友的盲目性。彼此根本不了解的人,网上聊几次天就能成为朋友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一见钟情尚不可靠,网上交友“未见便钟情”,可能吗?网上迅速搞定的朋友绝不是患难与共的真朋友。【课内挖掘】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展现的孔子却是严厉的。他疾言厉色地指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的言行
21、。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锐利的政治眼光。适用话题责任、人格魅力、仁义。【运用范例】古希腊人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业,友情,儿女历经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上面写着两个字:责任。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责任的考验。不经意地捡起一张废纸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是尊老爱幼的责任;替别人解决困难,是助人为乐的责任。责任,是社会的地基。没有它,高楼大厦在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对自己负责,责任是严
22、格的教官;对别人负责,责任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对国家负责,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抛弃它,感受到短暂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它肩负在人们的身上。让我们每个人都富有责任心,去战胜那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考验吧!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您将天才大智融化成笔端的华彩。您用命途多舛凝练成沸腾的思想。您把练达至情挥舞成飘洒的旋律。我低头沉思,遨游在您清澈却不见底的思想海洋,总想摸透您深深的渊底。我闭目吟咏,沉湎于您唯美的华章,总想洞悉您那梦中的缱绻。我低头膜拜,从心底响亮地呼唤着您的名字:孔子!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3、”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孔子是一轮红日,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他在“长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光芒普照大地。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他“闻韶,三月不知肉
24、味”是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试问: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有力的臂膀?历尽沧桑,周游列国的孔子于困顿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不朽的巨著越发熠熠生辉。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佳作赏析】文章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写出了对孔子的赞美之情。开头以三个短句赞美了孔子的天才大智、
25、沸腾的思想、练达至情,引出对孔子的神往之情。中间部分把孔子比作“一杯清茶”“一轮红日”“经典天籁”,用三个排比段落赞美了孔子的求学精神、做人为政的理念和对音乐的纯美情感。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写作借鉴】1学标题直抒胸臆。“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既是深情的呼唤,又是对孔子的赞美和景仰。2学开头开头三个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式,犹如垂天之瀑,气势磅礴,引出了对孔子的神往之情。3学引用第五、六段引用孔子的名言,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昭示了孔子的言论对后世的影响之深。4学修辞本文语言文采斐然,比喻、排比、引用名言随处可见。5学结尾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升华了主旨,照应了标题。构建开放共赢
26、的新世界志合连山海,有朋远方来。五月的北京鲜花盛开,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70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1 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召开的最高规格国际性会议。这一开创性历史盛会,必将书写世界各国携手共进的崭新篇章。比之为交响乐,视之为朋友圈,喻之为百花园,邀请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寻找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主席以生动的表达,说明“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赢的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如今,倡议变成共识,理念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27、,目前,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短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符合各国发展合作的需求。“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抬头,开放与保守、变革与守旧、经济一体化与碎片化的矛盾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贸易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新引擎。从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建设规划,到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再到建设雅万高铁、瓜达尔港等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建设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不仅助推了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
28、局,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发展新机遇,以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参与各方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从中获益良多。这样的共同行动,正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方向发展。“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3年多来,逐渐向纵深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扎实的努力践行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目前,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仅去年一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145亿美元。中国正以十足的诚意和坚定的行动,落实着“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习近平主席指出“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共
29、同财富”。“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入,也向沿线国家以及全球传递着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3年多来的成就,让“一带一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如何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规划愿景?此次论坛将协商确定下一阶段重点合作领域,制定面向未来的合作规划,在新起点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论坛不是“清谈馆”,而是要打造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互联互通;一支支积极有为的“行动队”,将通过更加紧密的对接、更富成效的落地,把共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民生的福祉,让“一带一路”托举起沿线各国人民的希望与梦想。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海上丝路舟楫相望,
30、各国打破藩篱、友好交往,留下人类和谐互利的佳话;今天,“一带一路”秉持丝路精神,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再续历史的辉煌篇章。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这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指向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携手合作,务实进取,我们将更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共赢的新世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A论语(Ln)颛臾(y)邦域(bng) 沸反盈天(fi)B木椟(d) 萧墙(xio)相夫子(xing) 韬光养晦(hu)C分崩离析(bng) 出于柙(xi)
31、冉有(Rn) 群山万壑(h)D社稷(j) 虎兕(s) 纨绔(k) 敛气屏声(bng)解析:选B。“相”应读xi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B固而近于费 近:距离短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解析:选B。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接近,靠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
32、者百止一二耳”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参考译文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趁机上书说:“近年的谏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狎昵于感情,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升为京官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罢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以下几类:(一)形容词作动词1形容词后直接带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交好。2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作动词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论贵粟疏)贵:形容词活用
33、作动词,看重。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3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常活用作动词。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迫。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便活用作动词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走尽。5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作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诋毁。(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可译为“以为”或“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觉得怎么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
34、说)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宾语形容词”的形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吾恐季孙之忧 则修文德以来之C无乃尔是过与 今由与求也D则修文德以来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解析:选A。“于”都是介词,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远人”。C项,句末语气词;连词,和。D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
35、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答案:(1)则将焉用彼相矣(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而在萧墙之内也5.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如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答:解析:读准图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鸽子和地球容易辨识,而两者组合起来构成“汉”字就难以把握,这就要联系题中
36、信息“汉语教学”,先入为主,再读图案。答案:标识采用了昂首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同时两个图案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语言、和平、崛起”四层寓意,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6某高中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紧扣活动主题;必须原创;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30字。(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写作时紧扣“读论语,谈交友”这一活动主题。其次,要明白写的是赠言,注意要写得得体并富有文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
37、,要注意所写语句不能超过30字。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7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3分)答:(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2分)答:解析:(1)画面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2)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答案:(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
38、不看实力的现状。二、阅读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复召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澣濯者三矣
39、。”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却授卿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曰:“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曰:“自郭旼授邠宁,物议颇有臧否。”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公权曰:“以旼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曰:“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内使张日华送二女还旼
40、。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B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C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D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解析:选C。首先,可根据画线部分的语境推断其大概意思,这里讲的是公绰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请求给柳公权调换官职
41、。“宰相李宗闵”中间不应该断开,故可排除B项。再比较其他三个选项,区别在于“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这一部分的断句方法不同。分析这一部分可以发现,“心实耻之”的主语应该是“公绰”,而不应该是“工祝”,由此可排除A、D两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这里指宫廷中。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解析:选D。“除是除去官
42、职的意思”错,“除”和“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公权书法精妙。柳公权入朝上奏政事时被皇帝召见,皇帝说在佛寺中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后一直想念,当天便授予他右拾遗一职。B柳公权耿直敢言。唐文宗夸耀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柳公权却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C柳公权深受赏识。柳公权被调离侍书之职,唐文宗因思念他又调他回来;柳公权直言唐文宗只重小节,唐文宗不仅没生气还封他做谏议大夫。D柳公权善于谏言。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事,柳公权借书法讲为政之道;唐文宗问朝廷外的议论,他趁机说郭旼之事,并举例劝谏。解析:选B
43、。“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当时柳公权“无言”,文宗留下他询问原因,他才提出了批评。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译文:(2)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译文:答案:(1)当时周墀一同答对,替他感到害怕,柳公权语言的气势却没有改变。(2)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小叔叔,在职位上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去做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么事可议论的呢?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写作辞赋。元和初年,考中进士,出仕做了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征用他做掌书记。唐穆宗即位,柳公权入朝上
44、奏政事,穆宗召见时,对柳公权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念了很久。”当天就封他为右拾遗,充任翰林侍书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穆宗不务政事,曾经问柳公权用笔怎么样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全在于用心,心正笔法就正了。”皇帝脸色一变,知道柳公权是在借用笔的道理进行劝谏。柳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和书法,先朝任用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内心实在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于是升任右司郎中。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
45、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恭谨俭约,文宗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说话,皇帝留下他询问原因,他回答说:“君主应该起用贤良的人才,贬退不贤之人,采纳谏言,赏罚严明。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罢了。”当时周墀一同答对,替他感到害怕,柳公权语言的气势却没有改变。皇帝对柳公权说:“我一直以为舍人不适合做谏议,因你论事有谏臣的风度,回头就封你做谏议大夫吧。”开成三年,柳公权调任工部侍郎。柳公权曾入朝答对,皇上对他说:“近来外边在议论些什么?”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命为邠宁节度使,舆论颇有褒贬之辞。”皇上说:“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小叔叔,在职位上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去做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么事可议论的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的议论,是说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得到这一官职,这是真的吗?”皇上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不是进献。”柳公权说:“这种瓜田李下的嫌疑,怎能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呢?”他趁机举王珪劝太宗送庐江王妃出宫的先例(来说明利害),皇上立即派南内使张日华把郭旼的两个女儿送回郭旼家。柳公权忠正直言匡正补益,大都和此事类似。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