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题八:论述类文体阅读之“理解概念含义”【母题来源】 2014年新课标卷第3题【母题原题】【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技术
2、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
3、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4、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5、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
6、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
7、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答案】1D 2C 3A从反面阐述,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众多由技术主打的晚会和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3 B不是反对,而是“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是现代社会技术崇拜导致的;D“如果就能”太绝对化。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
8、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命题意图】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论述类文本的的特征是以概念为中心,所以概念是必然要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述的准确性,以及概念的转述的准确性。【考试方向】概念含义的考核是论述类文本的重点。理解概念的含义的题目,命题时把文中的信息转换为以主要概念为主语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辨析细微的差别,考核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以及转换能力,是今年多个省市命题的优先选取的题型。【得分要点】答题时首先找到选项所在的语段,比较细微的差别。有些时候概念出现的位置较多,会把多个位置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只是找到区位显得十分的
9、关键,如此题的答案D就是这样的命题方式。接下来要注意常见的错误,主要有答非所问、误划类别、曲解文意、混淆范围,混淆范围主要是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如此题的选项A不只是大型文艺晚会,应包括文化工程、文艺演出等,可是选项用“就是”连接,缩小了概念的外延;还要注意答非所问,从文章的表述看没有错误,可是答的不是问的内容,这样的题要千万注意;曲解文意主要看表述的正确与否。母题题源精粹【母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话说“东”“北”东、西、南、北是定至四方的方位词。“东”具有新生、光明、温暖的特点,“北”有死亡、阴暗、寒冷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蕴。 一、东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
10、同一方向落下,因此,不难想象,对绝大多数原始民族来说,四方中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应该是东和西。东方是太阳的诞生地,是给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的地方,是给大地带来春天和生机的地方。因此,他们对东方怀有深深的敬意。春从东来、春由东生。古代社会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迎春典礼,这典礼要在东郊举行。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东方主生,属阳,所以东和男子就有了联系。“东方千骑”形容夫婿的显赫。汉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以“东方骑”指女子的贵婿。东既主生,生为人们所向往,所以东西相对时往往以东为佳,以西为劣。拿牛郎织女位置的演变来说。牛郎织女的神话
11、发端于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然而神话中却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织女为天帝之女,尊贵,故居于东;牛郎是寒门少年,卑贱,故居于西。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其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方位词的排列也遵循着这一规律。成语中“东”“西”对举时也都是先东后西,如“东倒西歪、东鳞西爪、东张西望、声东击西”等。尊崇东方的心理使得人们在述说事物不确定或无须明确的方位时喜欢说成东。如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东篱”“东轩”“东园”之类的说法古
12、籍中也时有所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篱笆不一定都在东面,只是诗人们乐于说东而已。二、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山的南坡,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北坡往往草木稀疏,甚至寸草不生,显得阴冷荒凉。南主生,北主死,所以北方是死亡之所。“南”“北”对举时美好的事物属南,不好的现象归北。陶渊明咏贫士“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苏轼三月二十九“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是“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是“败北”,这“败北”之“北”,并不等于东南西北方位的北。“北”字古文字字形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北”被假
13、借为表示方位之“北方”义以后,就另造了“背”字。北既为背,“败北”就可以理解了。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亡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的北坡往往草木稀疏,甚至寸草不生,阴冷荒凉,“南”“北”对举时美好的事物属南,“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就是如此。B“北”字即古之“背”字,最先是没有“背”字的,“北”被假借为表示方位之“北方”义以后,才造出“背”字。C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
14、,这就是“追亡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败北,是向北方逃跑,因为北方是死亡之所。D“败北” 就是向背向敌方的方向逃走,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牛星、织女星实际位置和神话中的位置不一样,是“东”“西”二词的传统文化蕴涵的差异造成的。B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顺序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方位词也不例外。C“东倒西歪、东鳞西爪、东张西望、声东击西”等成语中都是先东后西,这种现象和人们奉“东”为尊的心理有关。D苏轼三月二十九:“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
15、凉。”中把南方写的很美好,北方写的凄凉,可以看到方位词的文化内涵的影子。【答案】【小题1】A 【母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永远流传的语言符号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字,要真正接触古人的灵魂,则必须理解古文字。纵观历史,每次学术思想发生重要变化时,一定会伴随文字学的深人研究与传播。东汉后期发生古今文之争,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应运而生的第一部文字学专著;王安石变法时也要对文字学进行一番新的解释,亲自著字说。中国的汉字适于永久性的流传。先不说字形和字体,只看传播文字的载体便可以感受到中国先民杰出的智慧。就现存史料来说,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殷商时的知识分子把占卜的结果以文字形式用刀雕刻在龟甲或
16、大块兽骨上,然后集中存放,可能是想用来验证占卜的准确性,肯定也有长期保存、流传后世的意识。其结果真的流传下来,致使三千余年后的人们从土里将其挖掘出来后基本还能认识,能读懂大体的意思,堪称奇迹。流传至今最早的甲骨文是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殷墟文字,距现在已有三干六百多年。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殷墟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看出其重要地位。从现在考古学来看,考证最重要的依据依然是古文字,在诸多出土文物或墓葬中,只有看到相关文字,才能最后确定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其他问题,由此可见文字的重要性。中国人历来有不朽意识,即使肉体消亡,也希望灵魂永生希望自己的名字和事迹永载史册,于是便干方百计地
17、通过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并希望永远流传。在甲骨文之后,一些地位显赫的大贵族便把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大事(包括刑法等)铸在青铜器上,这便是金文。大型青铜器中适合于铸造出文字的主要是钟和鼎,因此这类文字又称“钟鼎文”。最初的钟鼎铭文往往只有几个字或一两句话,到西周后期字数逐渐增多。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二十三行、四百九十七字,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钟鼎铭文。其后,人们便把文字镌刻在石头上,所谓的勒铭、立碑、石鼓文均同此类。稍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死后,后人一定要请名人撰写墓志铭并刻碑。诸如此类的举措,目的都是一个:永远流传。另外,用朱漆写在简陵上、用墨写在宣纸上等方式,也可以长久保存。近现代不断出土的竹简,敦煌保存的
18、唐代人写的卷轴,全部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至今依然清晰完整。甲骨文也好、钟鼎文也好,石鼓文也好,只要是汉字,今人便能够看明白绝大多数,确实达到了流传的目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比较系统地连贯地记载三干余年的有文献可证的历史,文字和记载文字的形式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应当说,中国历史所谓的“分久必合”,汉字和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是重要的因素之一。2006年8月初公布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微的创意便来自篆字,其中许多项目图标的确很有篆字的神韵,可见汉字生命力之强大。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是文学流传下来的前提。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
19、文学流传下来的前提,要真正接触古人的灵魂,则必须理解古文字。B每次学术思想发生重要变化时,一定会伴随文字学的深人研究与传播,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例证。C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它是雕刻在龟甲或大块兽骨上的文字,三千余年后的人们从土里将其挖掘出来后基本还能认识,能读懂大体的意思,堪称奇迹。D古文字是现在考古学考证中最重要的依据,在诸多出土文物或墓葬中,只有看到相关文字,才能最后确定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其他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传至今最早的甲骨文是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殷墟文字,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B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0、记载的是显赫的大贵族的名字和一些大事,他们希望自己的名字和事迹永载史册。C稍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死后,后人为了先辈的事迹永远流传,找名人撰写墓志铭并刻碑。这样就产生了石鼓文。D文字还可写在简陵上、宣纸上,也可以长久保存。近现代不断出土的竹简,敦煌保存的唐代人写的卷轴,全部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至今依然清晰完整。【母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风乃吾国之民风鲍鹏山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家族。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家风是一个家族
21、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
22、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
23、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读书(以读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化”之功,而“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24、(摘自2014年2月24光明日报) 2下列各项中对“家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教”是家风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必须依赖的具体形式。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如:“家规”“家矩”“家训”等等。B“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尤为重要和必要,所以中国最有特色。C“家教”可以使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D“家教”是“教化”方式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深孚众望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家风。B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C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一价值基础。D“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它使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一直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