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图书借阅公约 人教部编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666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图书借阅公约 人教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图书借阅公约 人教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图书借阅公约 人教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图书借阅公约 人教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图书借阅公约 人教部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书借阅公约教学目标:1、能明确交际的核心问题,做到抓住要点。2、敢于在同伴面前发言,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做文明观众,不乱打断同学讲话。3、口语交际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用语礼.貌得体。教学重点:1、能明确交际的核心问题,做到抓住要点。2、口语交际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用语礼貌得体。教学难点:敢于在同伴面前发言,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做文明观众,不乱打断同学讲话。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书呢?喜欢在哪里读书呢?有没有借阅过图书呢?(播放歌曲:读书郎)学生自由畅谈。这是我们班的图书角,大家都喜欢看这里的书。可是有时候也会有不愉快

2、发生。导入新课:班里的图书角在借书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二、小组交流1、小组讨论:班里的图书角应该怎样管理?学生自由表述。2、明确核心问题:(1)怎样借阅图书;(2)怎样爱护图书;(3)怎样保证大家都能借到书。学生自由表述。3、老师提出讨论时的要求:(1)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2)一个人说完,另一个再说。(3)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自由表述。(4)讨论过程中学会倾听与欣赏。学生自由表述。三、小组推荐1、每个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建议。2、小组自由交流。3、小组成员一起举手表决确定小组公约内容四、小组整理1、小组交流后,将语言转换成文字写下来,注意时间安排哦。2、写话展示:(1)小组成员轮

3、流讲。(2)先想好内容再讲。(3)讲的时候要清楚。五、班级交流1、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展示写话故事。(1)声音洪亮普通话。(2)建议意见要实用。(3)发言礼貌又得体。(4)适时补充大家谈。2、做文明听众。(1)不同意可以发言,但必须等同学说完,并说明理由。(2)自己同意的建议,可以进行补充。但必须要等同学说完。(3)提问题时要把话讲清楚,并且要有礼貌。3、请同学们举手表决。4、宣布开始。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5、对于大家提出的“公约”内容进行整理,逐条制定。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4、。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6、请同学们举手表决。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

5、,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

6、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7、制定好“图书借阅公约”,推荐学习委员抄录好“图书借阅公约”,张贴上墙,大家共同遵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五、课堂总结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自己制定的“图书借阅公约”,大家要相互监督,共同遵守,为我们的图书借阅创造良好的环境。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爱上读书,多读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