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595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40题1下面是大公报的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礼仪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D.20世纪后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结合所学可知,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大公报的广告内容可知,此时的中国主张废止缠足,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戊戌变法(1898年)时维新派的主张,且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故B项正确。C项的时间不是最早的,故C项排除。D项时间不是最

2、早的,故D项排除。 2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A.完全西化B.中西合璧C.固守传统D.女扮男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材料中“对襟褂子”体现了中国元素,故A项错误。材料中“外国皮靴”“外国呢子”体现了西方元素,材料中“对襟褂子”体现了中国元素,所以材料中服饰反映了中西合璧,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了西方元素“外国皮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女扮男装,故D项错误。 3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

3、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A.税收结构变化比较大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图表可知,1841年以后田赋收入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关税收入所占比例迅速上升,1842年以后出现厘金税收,这反映出晚清税收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故A项正确。图表只是税收结构的变化,不涉及税收总量,故B项排除。由图表可知,作为财税传统模式的田赋一直存在,故C项错误。图表不能体现商业税收是否增长,故D项排除。 4在中国古代,

4、“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由材料中的“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 “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可知是农业,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极具脆弱性,抗灾能力差,这一切都需要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故答案是A。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排除。庄园经济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5、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故D项排除。 5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材料中“深耕易耨”、“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体现的是生产技术和耕作方式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的主体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D项排除。 6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

6、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图片中不能证明魏晋时期北方才“开始”出现铁犁牛耕,故A项排除。图片不能体现西北地区的牛耕技术全国领先,故B项排除。由图片可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已经使用和推广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出现了更加先进的曲辕犁,故D项错误。 7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

7、,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A.雇佣关系出现B.家庭手工业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题干信息,“日佣为钱二百缗”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雇工受到工场主的剥削。故本题选A。B说法不是题干所述重点,故不选;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不选C;中国古代历代政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不选D。 8(2013江西师大附中期末考试)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样,大量使用金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且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

8、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金碧辉煌”“织造工艺高超”符合官营手工业品的特点,故B项正确。 9“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毛C.棉D.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丝织品在古代属于富贵人家所用的名贵衣料,这与材料中“劳动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毛料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广泛,故B项错误。元朝以后,由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产品才开始增多,

9、这与材料的时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不符,故C项错误。麻布衣服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比较廉价而广泛适用于劳动人民,故D项正确。 10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中不能体现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大意是商人通过经营盐业获得巨额的财富,然后捐钱买官并定居扬州,连自己的家乡都不回去了,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

10、料中只涉及“盐、典”行业,所以不能证明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的政策贯彻于整个封建时代,故D项错误。 11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欺压百姓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由“1601年”“苏州”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的情况,通过“织工”“机房”等信息可知此时出

11、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故B项正确;“机房罢而机工散”的状况不能说明社会动荡不安,也无法体现官商勾结,A、C两项错误;中国大量使用机器生产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答案为B。 12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的前夜”意指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状态,而其典型特征是雇佣关系。A项体现了分

12、工精细,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排除。 B项体现的是农业租佃关系而非商业雇佣关系,故B项排除。“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了工匠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D项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D项排除。 13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从所

13、给材料看,海禁政策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因此说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答案为D。所给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B、C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如D项全面,排除B、C项。 14班固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汉书食货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班固反对以农为本政策B.班固具有农商皆本意识C.政府实行工商皆本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中“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反映了班固对农业重要地位的肯定,故A项错误。材料“二者,生

14、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反映了班固农商皆本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实行了班固工商皆本的主张,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时代一直得以贯彻,故D项错误。 1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答案】A【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当时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壮大发展,没有瓦解封建经济基础,故排除C、D两项。B项不符合史实,太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因此没有形成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故答案选A。 16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16、。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工业革命”B.“价格革命”C.“商业危机”D.“商业革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不符,故A项排除。“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与意大利丧失经济强国的地位并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排除。“商业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6世纪的意大利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C项排除。“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17、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处于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在世界贸易中丧失了优势地位,这与材料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 1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意指新航路的开辟。A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属于革命因素,故A项

18、排除。B项与封建社会的崩溃并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排除。由材料可知,“革命因素”促使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崩溃,而推翻并取代封建社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故C项正确。D项与题目要求无关,故D项排除。 182012年10月8日,美国纽约举行第68届哥伦布日游行,下图是一名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参加游行庆祝。一边是兴高采烈的庆祝,一边是土著印第安人后代的抗议,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C.证实了“地圆学说”D.找到了“无主地”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结合所学可知,A、B、C三项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的立场,这与题目要求不符,故A、B、C三项排除。殖民者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武力占领殖民地,并对殖民地进行侵略和掠夺,所以“无主地”对殖民者来说是可以进行殖民扩张的地方,符合其利益需求,故D项正确。 192006年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过一枚12欧元纪念银币(下图),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之旅。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

20、代商品交易产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由材料中“发现美洲大陆之旅”可知“这次航行”意指新航路的开辟,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的就是一个世界市场作为自己活动的舞台,所以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没有涉及殖民扩张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这与题目中“开辟了新天地”不符,故D项排除。 2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

21、家的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的开展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答案】C【解析】注意时间是18世纪末叶,这个时间西方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力量强大,因此对落后的中国的看法就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C。A项出现的时间是15到16世纪,排除A。B项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而且这一时期还没有表现出对中国自然资源的兴趣,排除B。从所给材料看,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不如对自然资源感兴趣,说明与D项内容没有联系,排除D。 21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

22、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根本原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材料中没有否定航海家的贡献,故A项排除。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目的,故B项排除。C项说法没有依据,过于绝对,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建立殖民地从而获取巨额资本和利益,故D项正确。 22秦奋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A.两者地理形势

23、相同所致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一个“新”字,因此出现了新西兰、新奥尔良等,故本题选D项。 2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D.

24、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这与材料“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相符,但与题目要求不符,故A项排除。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逐渐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与题目要求不符,故B项排除。工业革命的代表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在1785年投入使用,这与材料中的时间“15001763年”不符,但与题目要求相符,故C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这与材料中“欧洲的世界霸权”相符,但与题目要求不符,故D项排除。 24“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

25、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该国被称为A.海盗国家B.海上马车夫C.瓷器之国D.香料之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结合所学可知,被称作“海盗国家”的英国此时是君主专制的国家,这与材料中“缺少强大的王权”不符,故A项排除。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在17世纪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人口稀少,但造船业和航运业发达,由此成为继西班牙之后迅速崛起的商业殖民帝国,故B项正确。“瓷器之国”的中国此时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排除。“香料之国”的印尼此时成为殖民地,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排除。 25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

26、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贸易政策。根据材料“直到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可排除A项;根据材料“即使在19世纪末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只准英国人插足”,可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措施,并

27、不是针对印度,排除D项;材料中无论英国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故C项正确。 26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糖消费量(磅)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B.圈地运动促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答案】C【解析】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

28、民地。之后,英国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权。因此,英国在1680年、1750年、1800年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故本题选择C项。 27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A.推动了经济转型B.造成了阶级分化C.加速城市化进程D.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没有直接体现经济转型,故A项排除。由材料“接下来是中产

29、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可知,工业革命使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 28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

30、纺车和手织机被弃之不用说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且纺织业属于轻工业,C项错误;“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说明仍有少量在使用,D项说法错误。 29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关于轮船及其设备说法最确切的的是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B.它们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它们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D.它们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轮船是第

31、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无线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答案为C。 30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促使英国不断调整国内移民法律的主要原因是A.无产阶级的斗争B.启蒙运动的深入C.工业革命的发展D.选举制度的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英国调整移民法律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排除。启蒙运动宣传理性,追求思想解放,与题目要求没有关系,故B项排除。由材料可知,在17951846

32、年,英国经历了从禁止人民迁徙到允许人民迁徙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量工厂的兴建,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允许人民自由迁徙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人口流动政策的调整,与选举制度没有关系,故D项排除。 31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写到:“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认识,正确的是工业革命改变了全球的贫困面貌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革

33、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工业革命加深了西方的殖民掠夺A.B.C.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加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未摆脱贫困,错误。由材料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正确。由材料“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工厂大量兴建,煤炭成为其主要能源,排出的废水等造成环境污染,正确。由材料“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可知,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为了掠夺原材料和扩大市场,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正确。故答案为D项。 321900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

34、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A.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B.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C.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D.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体现了垄断公司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与此对应的是A项,故答案为A。B、C、D三项与题目材料无关。 33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A.节约生产成本B.便于官府监管C.带动民用工

35、业D.临近销售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没有体现节约生产成本,故A项排除。材料的大意是:如果铁厂建在省外,会导致没有官员能及时监督铁厂事务及钱财使用情况;如果建在省内,则便于官员及时监督。所以建厂主要考虑的是便于官员监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带动民用工业,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其建厂是临近销售市场,故D项排除。 34“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陈启沅张謇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6、。由材料“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可知,“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旧的落后腐朽的统治秩序,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秩序,其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正确。陈启沅、张謇属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属于洋务派,排除。故答案为A项。 35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

37、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迁,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而“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本题选择D项。A、B、C三项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 36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

38、其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从题干的材料看秦二爷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是在一战期间,原因包括了B、C、D三项表述的内容;而A项的内容发生在19世纪末,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故选A。 37定量分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A.航运业B.面粉业C.机器制造业D.矿山开采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题中饼状图显示,1912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9.

39、8%,到1921年上升到82.2%,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特点。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面粉业,A、C、D三项都属于重工业,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项。 38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B.印度纱物美价廉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开展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减少,主要原因是日本在一战期间企图独霸中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

40、、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C。 39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自由放任主义”的失灵。由于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愈益明显,故本题应排除C项,选择B项;罗斯福新政有效地解决了

41、自由放任主义的缺陷,与题目中的信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缺陷“不符,故排除A、D两项。 40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对农民掠夺太多,材料中的“恢复”说明该政策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符合题意,故A正确;B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发生在列宁病逝以后;D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行的。故答案为A。【备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

42、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二、综合题:共1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全集33卷材料三材料四“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

43、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钱乘旦(1)材料一中提到“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法?(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罗斯福新政。“新”:国家干预经济。(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

44、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3)影响: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4)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不同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学习。【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第(1)问,由材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1921年春天”可知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可得出其主要作用;结合题目时间“1921年”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由图片一中文字“1933年美国”和图片二中“苏联一五计划”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两张图片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作答。第(4)问,由材料四中“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行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