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据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分(弟)鲁公以“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分 (弟)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弟)唐叔以“怀姓九宗”。西周此举A.消除了王室与商朝旧族的矛盾B.加强了中央对各地的垂直管理C.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政治局面D.凸显了宗法血缘的政治意义2.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王朝用人制度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的历史结论是,西周A.笼络贵族以稳固统治B.官吏选用局限于贵族C.世卿制并未严格实施D.严格
2、控制官吏选用权3.左传中有“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贵族政治难以为继B.西周王室权威动摇C.诸侯纷争局面形成D.分封体制走向瓦解4.史载,春秋时期,当其他诸侯各国基本上仍推行“亲亲尊尊”的国策时,晋国开始把一些亲信或建立过功勋的异姓贵族吸收到国家政治集团中。这一变动A.有利于巩固晋国的统治B.是对官僚政治的冲击C.严重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D.使分封制度遭到破坏5.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十三位宰相中,有三位是公子,两位与其他国家的王室有联 系,剩下的八位明显与王室无关;秦国的十八位宰相中,其中有十三位是平民
3、出身;魏国十八位宰相的背景较为复杂,但其中至少有九位属寒微之士。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官僚政治得以确立B.丞相成为百官之首C.宗法制度已被废除D.世官制受到了冲击6.战国时期,秦国的廷议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如此,廷议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其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可以说,廷议制度是秦统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这表明廷议A.激发了各级官员的主动性 B.增强了治国政策的可行性C.实现了皇帝对决策的掌控D.体现了集体决策的民主性7.“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型。秦朝时,中央和地方各 级“文法吏”在任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文书、法律训练,其主
4、要目的是A.加强法家理念的宣传 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C.形成依法行政的氛围D.保障中央政令的贯彻8.秦朝建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设置监御史,“掌监郡”,直接受御史大夫的节制。如 此规定旨在A.凸显御史权威B.扩大御史职责C.强化君主专制D.加强中央集权9.汉代以“右”为尊,武帝时就曾有“左官罪”,对私自到诸侯国任职的官吏予以惩罚。可见, “左官罪”折射出A.守内虚外原则B.孤立诸侯意识C.援法人礼思想D.规范行政要求10.隋炀帝“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轺巡郡县,十月人奏”,并制定“六察之法”。其监察的对象是地方上所有品官以上的官员。这表明隋炀帝A.对控制地方和稳定政
5、局的关注B.旨在结束分裂,维护国家大一统C.打击豪强地主以保障吏治清明D.加强了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11.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还需经过吏部考核后才能任官。宋代,科举考试合格者即可直接任官。这一变化A.反映了科举程序的完善B.体现了政府人才观的变化C.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D.导致了宋代冗官冗兵现象12.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 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A.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B.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C.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D.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13.宋代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地方行政
6、机构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路一级各司负责州县 以上所有的行政事务,互不统属,各自对上级负责。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地方行政区划B.根除藩镇割据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强化中央权威14.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级考试,士子们只有通过发解试才有资格参加省试。同 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所示是宋 代 部分地区参试的情况。这可以用于说明宋代A.开始把选官权收归朝廷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15.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制定了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到1381年,他又规定,王府
7、 官吏“任满黜陟,取自上裁”。这反映出明初政治发展的趋势是A.宗亲藩国日益增多B.中央集权逐步加强C.中枢体制趋于简化D.皇权专制得到强化16.明朝嘉靖年间(1522 1566年),很多内阁大臣以绝对逢迎皇帝来固宠,他们地位的提高、 权势的扩大,都以对君主完全依附为前提。其主要原因在于A.内阁始终没有实际权力B.内阁首辅可参与国家决策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17.战争造成雅典公民人数的减少,战后因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第三、第四等级公民的经济 地位日益恶化。他们有的终日为工作、糊口而奔波,有的则变成穷光蛋到处寻事生乱,甚至 成为企图推翻合法政府实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家的工具。
8、雅典公民的这种状况 A.说明战争推动民主政治发展B.说明民主政治阻碍了经济发展C.折射出民主政治隐藏着危机D.反映出私有制葬送了民主政治18.陶片放逐法的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第一次投票决定这一年是否要启用该法, 如多数人认为应当启用,则召开第二次公民大会来决定所要放逐的人选。第二次会议 召开当日,投票者将被放逐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交到各自部落的投票处。这体现 了古代雅典人A.重视对城邦民主的维护B.对当权者缺乏起码的信任C.重视调和公民内部矛盾D.具有强烈的城邦参与意识19.古希腊时期,民众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他们即便 被当选为政府官员,也很难全心全意
9、地从事公职。为此A.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动摇旧氏族世袭特权B.雅典通过多次改革力图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C.克利斯提尼组建地区部落以扩大公民的参政权D.伯利克里向公民发放工资,注重培养他们的城邦意识20.“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有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予以政治放逐。这一做法A.说明政治体制弊端已逐渐暴露B.使雅典民众权益得到制度保障C.一定程度维护了民主政治D.铲除了贵族寡头对政治的控制21.古代罗马设立的外事裁判官,其职责是根据诚信标准处理罗马市民与外书人及外来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据此可知,
10、外事裁判官的设立A.维护了罗马公民的权益B.规范了法律诉讼程序C.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D.促进了法律形式完善22.罗马法规定,如果法官本人确实在任职期间贪污公款,那么他被处以死刑之罪。不仅他们, 而且对这种行为提供帮助的人,或明知金钱为贪污所得仍然接受的人,也会被处以死刑。 这一规定A.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纠纷B.打击范围大,带有时代局限性C.杜绝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D.有助于司法的相对公正23.公元前462年,罗马护民官针对执政官治权的擅断提出控告,要求创设“有关执政官治权法 律的五人起草委员会”:公元前454年后,护民官提出“开始起草法律”的要求。可见,当时罗马平民的斗争诉求是A.反对贵族随意
11、解释法律B.制定体现平民利益的法律C.要求掌握国家的立法权D.扩大护民官的法律监督权24.意大利法学家登特列夫指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 律,绝不可能演变成后来国际闻名的普遍法律。这说明罗马法A.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B.值得世界各国立法借鉴C.伴随着对外扩张而调整 D.推动了罗马社会的转型25.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对于后世的遗惠是政治和法律”,而法律又是“欧洲法制的基础”。这 说明罗马法A.影响了近代欧洲的发展进程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最初基础D.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 (18分)
12、、材料一 从宋代开始,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宗族制度为己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范仲淹,他于皇祐二年(1050年)用自己的官俸在苏州买下田产,建立义庄,用每年所得租米赡养族人,同时还开设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并幕修族谱:除了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外,宋代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张栽和朱熹最为典型。在宗法一文中,张栽主张将“收宗族”“明谱系”“管摄天下人心”连在一 起,而朱熹则将宗法制度的说教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倡孝道,并把孝睦引申到三纲五常,同时主张建祠堂、置祭田,祭祀的对象是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墓祭的对象则是始祖、先祖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
13、二 到嘉靖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由俭入奢,违礼逾制现象增多,而国家基层控制体制 的逐渐松弛,促使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代家庙祭祖制的改 革,允许百姓冬至日祭祀始祖、先祖,为宗族的民众化提供了契机,嗣后民间掀起了大建祠堂、 祭祀始祖的热潮。以祠堂为标志的宗族制度得到大面积推广,宗族组织成为普遍的基层社会 组织,并在维护家族伦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时期宗族基层治理出现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出现 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基层管理的特征。(6分)27.阅读材料,完成
14、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所有雅典公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选举或者被选举为国家公职人员, 直接控制、行使或监督国家权力。城邦的一切官员,绝大多数由机会均等的抽签方式选出,任 期一般以一年为限,不得连任。根据平等选举制和短期任期制可以计算出,雅典公民中的三分之一有机会被选入议事会。所以说,作为国家主人的雅典公民,无须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摘编自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材料二 古代雅典民主精神及形式,在历经了近两千年之后,仍部分地保存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中。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其
15、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制衡”的轮廓非常明确。雅典对事务的决策 以多数人的意愿为取向,“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雅典民主伊始,法律就规定国家公职人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沉睡千余年的分权思想得到复苏,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和构建新型国家机器的重要指导思想掌权后的资产阶级制定法律,规定了决定法案和决议是否有效的法定人数,把法定人数确定为全体议员的半数以上,多数的决策 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凡属所在国公民,均可参加选举,拥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 摘编自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
16、对西方民主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精神对近代西方的影响。(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我国就初步建立了考课官吏的制度。秦汉时,考课官吏重外官、轻内官,既有“郡国上计”,又有“六条”刺察,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整规范。 而继考课之后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唐朝考课之法见于唐六典按唐制,任何人一经入仕,不论身份和地位,都须参加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17、。尚书省考功司负责考核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高官由 皇帝亲自考核。考课制按其不同职责来实际考核官吏治绩,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重在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 摘编自宿志玉(唐代官吏考课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考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考课制发展的原因。(6分)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周武王封其弟为诸侯,让他们统治异姓,这凸显了宗法血缘的政治意义,故D 项正确;将商朝旧族分赐给同姓诸侯
18、的举措旨在加强对商朝旧族的控制,但他们之间的矛盾无法“消除”,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下,天子直接统治王畿之地,各地由诸侯直接管理,排除 B项;夏启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政治局面,排除C项。2.C【解析】二则材料中,“周之兴也,曰:建官惟贤”“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二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等信息,都说明周朝时选官是重视贤能的。诚然,由于周王朝是尊重 血缘关系的,其贤能者大多数也出自周之贵族,但是,选官任贤能现象的存在,说明官吏世 袭制度并未得到严格实施,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3.D【解析】“鼎”是王权的象征,地方诸侯“问鼎”或“夺鼎”反映了天子权威下降,分封制度 走
19、向瓦解,故D项正确;楚、齐、秦等国的诸侯与天子都是贵族,材料只能反映贵族内部的 斗争,不能体现贵族政治难以为继,排除A项;从材料记载看,当时已是东周(春秋战国) 时期,西周王室己不存在,排除B项;C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奉行“亲亲尊尊”的任人制度,只有同姓贵族的子弟才能受封封国或封邑。晋国国君重用有功勋的异姓贵族,这一变动有利于扩充晋国的势力范围,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晋国的人才选拔标准由传统的世官 制转变为注重才能,这冲击了贵族政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周朝王室权威下降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排除D项
20、。5.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寒微之士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现象,这可推 知当时世官制受到了冲击,故D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丞 相成为百官之首”是在秦朝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6.B【解析】材料中的“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所无法比拟的”“是秦统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 等信息说明了廷议制度对秦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政治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议制度推动 秦国形成了相对开明、有效的决策机制,促进了泰国的发展,使其治国政策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和可行性,故B项正确。A项中“各级官员”的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中“民主 性”的说
21、法错误。7.D【解析】由材料对“文法吏”的介绍及“需经过严格的文书、法律训练”等信息可知,对“文 法吏”的任用,体现了秦朝统治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特征,其目的是保障中央政令 的贯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对材料理解错误,也与设 问要求不符。8 . D【解析】由监御史的职责“掌监郡”及其要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等信息可知,如此规定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目的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秩序,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御史权威凸显和职责扩大,排除A、B两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9.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
22、,“左官罪”在政治上具有歧视色彩,这一罪名可有效制止十人到诸 侯国为官,从而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可见“左官罪”折射出尊君抑臣意识,故B项正确。10.A【解析】任何一项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隋炀帝的措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管控,这表明隋炀帝对控制地方和 稳定政局的关注,故A项正确。隋炀帝统治时期国家己完成统一,排除:B项;隋炀帝采取这 样的措施不仅仅是为了打击豪强地主,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 效管理,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隋炀帝加强了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故D项错误。11 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示变化显示出
23、科举制地位的提升,也是科举制发展的 表现,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D项对材 料理解错误,排除。12. B【解析】御史台官员在隋唐时期由尚书省选任,而到北宋时期宰相不能举荐御史,御史台官员必须由皇帝亲自选任,监察官的权力较少受宰执的影响,这一变化的本质是北宋通过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实行宰辅集体领导制,但材料中没有反映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御史台官员的选任方式的变化,没有体现其职权的变动,不能得出御
24、史职权扩大的结论,排除D 项。,13 D【解析】宋代把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体现了中央从制度上强化对地方的制约,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故D项正确;完善地方行政区划不是宋代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冃的,排除A项;宋代采取措施把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地方只保留极少一部 分,这使得地方割据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不能根除地方割据,排除 B项:材料“路一级各司负责州县以上所有的行政事务,互不统属,各自对上级负责”说明设立 路一级行政机构的目的不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而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14.D【解析】由表格信息中的录取比例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录取率总体上越来越低,这
25、反映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故D项正确;A项开始错误排除;名额分配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经济重心的转移, 排除C项。15.B【解析】由材料中的“1381年”“王府官吏”任满黜陟,取自上裁”等信息可知,朱元璋对 藩国的态度有所变化:收回藩国官吏人事权,实际上是把宗室内部的人事关系纳入加强中央 集权总设想中的表现,故B项正确,排除D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6.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臣的入选与否和地位高低均与皇帝的好恶直接相关, 内阁大臣为维护其权势,必定要讨好皇帝,由此可见,材料现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 选C项
26、,排除A项。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明朝嘉靖时期丞 相制度己被废除,排除D项。17. C【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以一定规模的公民群体的存在为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体。材料显示公民无暇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或者被实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家利用而走向民主政治的对立面,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隐藏着危机,故C项正确。18.A【解析】由材料中的“陶片放逐法”“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等信息可知,古代雅典 人重视对城邦民主政治的维护,故A项正确;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C项中“调和”的说法错 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9.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活贫困会限制民众积极参政,为此,伯利克里通过向参加
27、 政治活动的人发放丁资和津贴等方式来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和克 利斯提尼改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两项;向公职人员和参政者提供工资和津贴属于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的改革措施,排除B项。20 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政治家对雅典发展的远见,遏制有声望、受欢迎并有可能成 为僭主的人操控政权,实行独裁专制,故C项正确: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 作用,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民主权益为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所享有,妇女、 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不能享有民主权益的,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不涉及寡头政治,排除D项。21.C【解析】据材料“处理罗马市民
28、与外来人及外来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可知,外事裁判 官的设立使外邦人也能受到罗马法的管辖,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故C项正确;外事裁 判官不仅管理罗马公民,也管理外邦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法律诉讼程序的规范,排 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律形式的完善,排除D项。22.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对主犯(贪污的法官)、从犯(协助法官贪污的人) 和牵连犯(明知法官的钱为贪污所得仍然接受的人)处以相同的刑罚,且都是死刑。这表达 了立法者对犯公职贪污罪者的深恶痛绝,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 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罗马法对主犯、从犯和牵连犯的严格打击体现了法律规 范的周
29、密性,抑制官员腐畋有助于吏治清明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带有时代局限性的说 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C项绝对化故排除。23.A【解析】由材料看,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罗马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由材料“针对执 政官治权的擅断提出控告”“提出开始起草法律的要求”等信息可知,当时以护民官为代表的 平民的斗争诉求是制定成文法,从而打破贵族对法律解释的垄断权,故A项正确,B、C、D 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2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因为蕴含着自然法精神,所以才能够对后世产生深 远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不能体现罗马法的调整与对外扩张之间的关 系,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罗马法能够影响世界
30、的原因,没有体现罗马法的演变对罗马社 会转型的影响,排除D项。25.A【解析】孟德斯鸠强调的是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并影响着近代欧洲 发展的进程,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信息,排除B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构成西方文明的最初基础,排餘C项;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影响后世,不能体现其在实践中不 断完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参考答案】(1)新变化: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活动增多;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6分) 原因:士大夫家国意识的增强;科举制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宗法观念的弱化;理学的广 泛传播。(6分)(2)特征: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趋势明显:
31、宗族的民众化大为发展,对基层管理作用显 著。(6分)27.【参考答案】(1) 特点:直接民主;公民有较大权利;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主权在民,几乎一切官职都向成年男性公民开放。(8分)原因:小国寡民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梭伦等改革家的 推动。(6分)(2)影响:国家机构“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政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6分,任意3点即可)28.【参考答案】(1) 特点: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考课规范尚不完善;赏罚具有随意性;尚未形成专门的考核机构。(6分,任意3点即可)(2)原因:吸取前代考课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度的实施。(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