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风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忽、显”,会正确书写“陈”。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二) 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中小朋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和思维品质。(三)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图画、课件 (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听什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播放风的声音。板书:风。今天来学校的路上感觉到风了吗?2、谁知道有关风的词语、诗句、谜语吗?指名说3、同学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听得到,感受得到,可以写出来、唱出来。有
2、三个小朋友还把风画出来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7课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质疑、初读课文。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谁画风?怎么画风的?)2、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同学们,看!画风的三位小朋友来到我们身边了。你能读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指名读。 4、请我们班同学名字中有这些字的同学站起来,你们能告诉大家有没有好办法记住自己名字中的这个字。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涛:为什么有三点水?艺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赵:提醒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什么?5、指导学生书写“陈”字。大家仔细观察,想要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提示:
3、在这个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是几笔,其实只用一笔写成的笔画。陈字中是“横撇弯钩”。6、还有两个生字藏在下面的句子里,自己试试能读正确吗?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7、你们到底记住没有,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猜谜语、出示图片和词语。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1、这篇课文的自然段比较多,如果一人读一段的话需要几个人呢?其余同学认真听,听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流利了。2、读后学生评价。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讲了3位小朋友画风。刚才同学提出他们是怎么画风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拿出铅笔用直线画出他们画风的方法。2、指名说,顺序可乱。3、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
4、这是谁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赵小艺的画(1)指名读一读,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有风。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红旗飘 风车转语言训练:还有什么会在空中飘?(2)如果你就是赵小艺,你的心情怎么样? (3)现在大家都来扮演赵小艺,把你们的高兴、自豪,通过你们的朗读展示大家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自己练读后指名读。陈丹的画(1)自己读一读,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有风。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树弯(2)谁来把自己当成陈丹读一读。师问:你不是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吗?现在怎么会画了?画出风来高兴吗?再读。宋涛的画(1)自己读一读,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有风。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雨丝斜(
5、2)谁能通过读告诉我们,风藏在了斜斜的雨丝里了。 4、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出示最后一部分,自由读,指名读。语言文字训练:( )显得( )5、这篇文章对话多,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读。其余同学可以当评委,要认真听。小组内分角色读读。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五、明理、实践1、喜欢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要练说,
6、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小结:是呀,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2、如果让你画风,你想怎样画呢?3、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喜爱日记的你:把你想到画风的办法写下来。喜爱游戏的你:做架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我国古代的读
7、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