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卷一、(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经典,是在当世仍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地位( )如泰山,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人怀疑传统经典的合法性,在欧美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维护经典和批评经典的“文化战争”。此种思潮90年代传入中国,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发了谁是现代经典作家之争。_首先, 经典必然是独创的。鲁迅被看作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读读阿Q正传就可知道。鲁迅塑造了( )的人物形象:阿Q,并用阿Q这个形象来凝缩中国人的国民性。其次,经典必须
2、具有丰厚的内涵。王蒙曾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 )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这是讲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无尽的宝藏。最后,经典在于思想的深刻性。儒家思想集中在“四书五经”,道家的思想集中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稳固与众不同捉摸B稳固独一无二琢磨C坚固与众不同捉摸D坚固独一无二琢磨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从根本上撼动经典的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
3、。B不管是中国学术界,还是欧美学术界,对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从根本上撼动经典的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C不管是中国学术界,还是欧美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撼动经典的根本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D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对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撼动经典的根本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后收入小说集彷徨。向我们展
4、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B“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后来“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的经典作品。C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肯定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D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典范。以神话形式开篇;散见于各章节对“梦”的描写;所塑造的形象也富有神性和诗性,宝玉衔玉而生,黛玉“还泪”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该作品所富有的浪漫色彩。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
5、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经消失,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隔代家庭出现了。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又产生了两类新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老年“空巢家庭”达117.9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万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79%。农村老人与子女分离生活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些老人缺乏关怀和照顾。然而,子女由于要为老人提供生计所需,更需要去城市打工,成了恶性循环。同空巢老人一样,留
6、守儿童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城市教育成本较高,儿童无法随同父母进城读书,而留在农村由老人照顾又无法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摘选自付立政从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11期,有删改)材料二:从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是各地城郊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并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拓展。由于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这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非本地的劳动力。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量流入提供了可能。而随着大量劳动力流入大城市,那里的家庭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部分家庭功能被弱
7、化,甚至缺损。但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非农业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农村家庭的非农化进程不可逆转。由于打工的收入首先是以个人收入的方式进入家庭的,这样,像发达地区农村一样,家庭的“当家人”的权力就被削弱了,而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则增加了。显然,这是对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的基础的侵蚀。因此,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速,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实也开始了它家庭制度变迁的过程,这样的变迁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有着殊途同归的意味。(摘编自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三:
8、材料四:家庭化流动一般包括同代流动和二代流动两种形式。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共同外出,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携带子女同时外出。从笔者所调查的几个村庄来看,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比例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数。家庭化流动进一步缩减了农村传统家庭人口规模,降低了农村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水平,导致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贴身照料和情感关怀缺失,对于那些丧偶老人来说更甚。同时,那些同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等任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有些老人甚至还承担起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土地经营和农作物种植任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从事农业劳动
9、的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从青壮年人口向老年人口转移。这些处于养老年龄的农村老年人,普遍表示压力较大,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严重考验。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承担了对孙辈的看护和照顾任务。不过,“也正是由于隔代抚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情感等偏差问题”,外出务工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出现紧张化与矛盾冲突。(摘编自谷玉良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困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计算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的收入与由此产生的家庭分隔的成本,20岁左右到35岁左右是收益最大的年龄段。B年轻人身强力壮,在城镇工作的收入又明显
10、高于农村收入,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民的概率越大。C随着年龄的增长,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所付出的家庭分隔成本会越来越高,收入却越来越低,所以中年农民工会逐渐回流农村。D若城镇政府能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降低其家庭分隔成本,将有效增强农民工留在城镇工作的意愿。5下列与“农村隔代家庭”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农村隔代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与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相比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B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投入,建设农村养老中心,保证空巢老人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C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留守家庭”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和收
11、入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损失。D城镇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他们的城市教育成本。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外流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隔代家庭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发达城市的劳动力需求,有利有弊。B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切实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隔代家庭的出现。C农村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的独立会带来其家庭地位的独立,削弱“当家人”的权力,导致父系父权家庭制度逐渐瓦解。D相比同代流动,二代流动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三、(15分)阅读下面
12、的文言文,完成711题。余若水先生传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初任,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式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暂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敞庐三槛,与风雨乌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
13、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焦傣然。客从而晚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遣命
14、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述,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明末清初张岱琅嬛文集,有删节)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贼喊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磬,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明末清初张岱序,有删节)注释: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石匮书:张岱利用家藏资料所著纪传体明史。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15、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莅任甫一月甫:刚刚B静澜豫虑之豫:预先C日欲晡晡:升起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重:不轻率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痛哲兄之先萎蚓无爪牙之利B称疾以辞洎牧以谗诛C因直前托视疾因之以饥馑D愕窒不敢与接秦伯说,与郑人盟9文字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B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C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D客有壶箪取之/以进
16、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10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现象,专指对逝去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讳增远”“讳煌”。B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汉武帝刘彻首创,一帝一年号。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D“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通称状元、会元、解元。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
17、不屈从于权贵,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 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第卷四、(25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2)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
18、也。(3分)13张岱为余若水作传,也是为自己生平作注脚,结合两篇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二人相同之处。(4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宋】唐庚其一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其二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注】“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小寺”指栖禅寺。(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候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在”是句眼,用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痕迹。B第二首末句“山紫更斜阳”,写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
19、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增加了色彩的变化。C两首诗以栖禅山为贯穿线索,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绿野紫山,彼此独立,各有特色。D色彩和谐是两首诗作的特色。不仅用了“黑”“青”“紫”这样直接表现颜色的字,“山深”、“斜阳”其实也隐含色彩。层次分明,深浅相间,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2)“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3)宋诗讲“理趣”,试分析“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一句蕴含的“理趣”。(3分)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自伐者无功_。老子二十四章(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屈原列传)(3)_,潦倒新停浊酒
20、杯。(杜甫登高)(4)悠然心会,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李白将进酒中写当年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汪曾祺画作钱红莉年岁渐长,睡眠渐短,凌展三四点醒来,窗外虫鸣烨烨,秋夜格外静。黑暗中摸过手机,一张一张翻汪曾祺的旧画。有一张,设色老旧。两杆菊,墨梗,墨叶,黄瓣,其中一朵蕊芯上,着一点点红。菊旁蹲一茶壶,酒杯一对。壶身是汝窑的淡青,上覆菊瓣式样壶盖,酒杯外层月白,里面铺一层松花黄。两朵黄菊,繁而垂,似沉迷于烈酒的寒冽里题款标明,作于一九九三年冬月。自古残菊不过冬。老先生何以冬天画菊?莫非无人陪饮,寂寞之余,描两梗菊代之?他嗜酒如命。家
21、人可能一直不知老爷子晨起饮酒之事。他一个女儿信誓旦旦:老头子一天只喝午后两餐酒。蒋勋则在书中回忆,当年在爱荷华,老人早起,独自在房间喝威士忌,满脸通红的他,在走廊哼唱盗御马汪曾祺的这幅酒菊图,我似读出了他的寂寞,无人陪饮的寂寞。菊开得正好,花大盈尺,酒已满斟,谁人对饮?秋菊年年开,可人,永远是寂寞的,唯有虫鸣霜雪,亘古即在。除了菊,老先生也画桂,不以多取胜,只两梗,姿态横斜,独独无叶,气质高华,似有梅的凛冽。实则秋桂不易入画,盖因微小花朵随时有被巨丛叶片遮蔽之险,看起来邋遢雾数,然而,他大胆摒弃汹涌鲁莽的叶子,一片也不画,光秃秃的梗上,只点缀几簇花朵,小而赤黄。偌大一幅宣纸,两梗桂占四分之一空
22、间,余下空旷,全给了行书随笔典型文人画,得其神韵,又自由自在,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任意驰骋,整个秋天,似都被他拿来拥有了。一幅水仙图,极简之风。叶两三片,花箭一支,三五朵花,如若白练,两朵开着,三朵打着花苞大片留白,望之孤寒,彻底脱了世俗气,唯余灵魂的孤清。这一幅,特别孤清,正与心境相契,仿佛生来一人独行于长路的孤单。老先生的画,大多脱不了俗世的热闹快乐,一口热气托在人间。水八仙茨菇、芡实、莲子、菱角、茭白一堆一堆,尚觉不够,偏要添上墨蟹,橙黄橘绿黑白灰,让你真切感受到,活在深秋的人,何等幸福。生活的底子铺得繁厚,人生悯悯里,我们总得抓住什么看这一日三餐的烟火,氤氲着,葳蕤着。一条鳜鱼
23、一撮葱一个辣椒,也许够了的,但,送佛送到西,何尝不可以再搭一颗老蒜给你?烹鱼怎能缺蒜?蒜,不仅去腥,还可增香。我的出版人曾寄赠一箱汪氏文集,包括前十年集后十年集等。原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老先生也曾写下大量小说,颇有一些文艺腔,直至年老成名。哪有凭空出世的奇才?他曾经默默闭关,为自己打下多少底子。一切亭台楼榭文宇宫殿,均是在废墟瓦砾中建起来的。积养深厚,才能开出花来。他晚年笔意从容,也正是得益于前半生深厚的腐殖土。他的画亦如是,皆自丰富的内藏中来。他有个外孙女,幼时曾抨击这个外公,画的是些什么呀!及至小姑娘年长,考上大学,选的正是美术史专业,方恍然有悟,懂得了外公那些画的可贵。他好
24、画罗汉图。有时,整个画面独一个罗汉,披着黑袈裟,打坐,题字:“佛不整人。”唯有一幅,画了生气的罗汉,题“狗矢”两字,末了,不解恨,徒添一个浓重的“!”。何事令花甲之年的他悲愤莫名,泼墨发泄?西南联大老同学朱德熙去世当日,家人忽闻长嗥声,冲去书房,见他满面泪水,一边哭,一边画着什么。北京作家邓友梅新婚,他主动画一幅梅送人家,末了,又要人猜用什么画的。这,谁能猜得出?还得自己揭晓,画白梅时,手边一时找不着颜料,顺手挤了一点儿牙膏。每有郁闷,总想起看看老先生的画。这一大批画作中,一直萦绕着灶台的香气、菜市的活气,更有案头清供的孤清我一边看,一边斟酌,渐渐意会。看画、读书、闻乐、观影无一不提了一口热气
25、在,不停追寻灵魂的出路。于自缚的囚笼边缘凿一小孔,外面的世界浩瀚广大,“哗啦”一下,如银河乍现,浮现目前,整个人受到晕染,也开阔起来了,受困的心逐渐松绑,得失荣辱,何以计较?买回一只大石榴,搁置许久,皮也萎缩了,一直未有心情吃它。剥石榴,需要一颗闲心。心不静,何有逸致去吃一口繁琐的石榴?刚刚,见老先生的几幅石榴画,瞬间将人点燃。这眼前生活,何尝不值当去爱?他笔下的石榴外皮一律焦墨,稍微开了口,露出籽实,色艳红,仿佛焰火跳动着,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石榴旁悄悄搁一朵蘑菇,想必是云南见手青,尚未完全散开菌盖的,此时,趁鲜嫩,吃它正当时。有了石榴,有了见手青,尚不嫌热闹,还得添一根秋黄瓜,
26、那份脆嫩,师出无门,因为顶花未谢。黄瓜要天气热才长得快,眼下已然深秋,夜凉露重,等它成熟,不知何时,索性摘下吃个嫩口。这幅小品,只有我这样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方能懂得其间堂奥。揣测他应是秋分前后画下的。未题识,只嵌一枚小章,孤零零的,一股不为人所赏的幽深之气。现当代作家中,有两位老人倘若活着,我一定会给他们写长长的信,像旧时代那样,自邮局寄给他们。一位是孙犁,一位是汪曾祺。(光明日报2020年12月4日)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汪曾祺的画作为线索,通过对不同画作的介绍,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性格鲜明生动的文人形象。B汪曾祺冬天画酒菊图,菊大酒满,却无
27、人对饮,因为家人不了解他有晨起饮酒的习惯,所以他只有在画作中排遣寂寞。C作者通过欣赏汪曾祺的画作,得以开阔胸怀,振奋精神,觉得眼前的生活很值得爱。D对汪曾祺画作不厌其详的描写,对画者内心入微的摧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也可算作汪曾祺的知音。E文章末尾作者想给两位老人寄长长的信,深挚的表达了对二位老人的敬爱,同时表明,汪曾祺是紧随孙犁之后的作者渴望交流的人。17作者从汪曾祺画作中读出其人,请概括作者笔下的汪曾祺的形象特点。(4分)18分析文章第14段的作用。(5分)19结合全文,分析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主要特色。(4分)20文中说汪曾祺画作“彻底脱了世俗气”,却又说“大多脱不了世俗的热闹快
28、乐”,是否矛盾?请给出理由。(5分)六、(10分)21下面是一则倡议书,其中有语体、格式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倡议书广大市民朋友们: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呈快速发展态势,国内很多省市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落实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一、配合疫情防控一定要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或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地区,减少不必要的旅行,确保您和家人的安全。二、减少人员聚集禁止串门走动,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避免在密闭空间聚会。三、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带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打喷嚏或咳嗽时遮一遮口鼻。如果您在此期间
29、遇有疫情防控方面的问题,欢迎致电咨询。我们将鼎力为您服务。联系电话:022-233061702021年11月22日小白楼街道办事处22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小道德。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请选择一位女性形象,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100 字左右。(6分)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清】曾国藩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美】林肯请综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30、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卷一、(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经典,是在当世仍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地位( )如泰山,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人怀疑传统经典的合法性,在欧美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维护经典和批评经典的“文化战争”。此种思潮90年代传入中国,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发了谁是现代经典作家之争。_首先, 经典必然是独创的。鲁迅被看作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读读阿Q正传就可知道。鲁迅塑造
31、了( )的人物形象:阿Q,并用阿Q这个形象来凝缩中国人的国民性。其次,经典必须具有丰厚的内涵。王蒙曾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 )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这是讲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无尽的宝藏。最后,经典在于思想的深刻性。儒家思想集中在“四书五经”,道家的思想集中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稳固与众不同捉摸B稳固独一无二琢磨C坚固与众不同捉摸D坚固独一无二琢磨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
32、要从根本上撼动经典的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B不管是中国学术界,还是欧美学术界,对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从根本上撼动经典的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C不管是中国学术界,还是欧美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撼动经典的根本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D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对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撼动经典的根本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
33、月,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后收入小说集彷徨。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B“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后来“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的经典作品。C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肯定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D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典范。以神话形式开篇;散见于各章节对“梦”的描写;所塑造的形象也富有神性和诗性,宝玉衔玉而生,黛玉“还泪”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该作品所富有的浪漫色彩。【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
34、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解答】(1)第一空:稳固:稳定而牢固。坚固:结实而牢固。语境是说经典地位,后面又有“泰山”,应选“稳固”。第二空:独一无二:强调仅此一个。与众不同:与常人不一样,具有一定的特质。语境是说阿Q的形象很独特而有典型性,应选“独一无二”。第三空:琢磨:反复思索,考虑。捉摸:猜测,预料,一般用在否定句中。语境是说不
35、断研读红楼梦,应选“琢磨”。故选B。(2)这场对经典的探讨是从欧美传入中国的,应先说欧美学术界,再说中国学术界,排除BC;“关于”关涉范围,“对于”关涉对象。一般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这场讨论涉及到所有经典,没有具体指向哪一部,应用“关于”而不用“对于”,排除BD;“根本”不能修饰“地位”,排除CD。故选A。(3)A“后收入小说集彷徨”错。阿Q正传选入小说集呐喊。故选A。答案:(1)B(2)A(3)A【点评】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意义轻重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范围大小不同。(4)适用对象不同。(5)感情色彩不同。(6)语体色彩不同。(7)语法搭配不同。二、(
3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经消失,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隔代家庭出现了。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又产生了两类新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老年“空巢家庭”达117.9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万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79%。农村老人与子女分离生活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些老人缺
37、乏关怀和照顾。然而,子女由于要为老人提供生计所需,更需要去城市打工,成了恶性循环。同空巢老人一样,留守儿童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城市教育成本较高,儿童无法随同父母进城读书,而留在农村由老人照顾又无法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摘选自付立政从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11期,有删改)材料二:从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是各地城郊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并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拓展。由于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这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非本地的劳动力。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量流入提供了可能。而随着大量劳动力
38、流入大城市,那里的家庭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部分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缺损。但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非农业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农村家庭的非农化进程不可逆转。由于打工的收入首先是以个人收入的方式进入家庭的,这样,像发达地区农村一样,家庭的“当家人”的权力就被削弱了,而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则增加了。显然,这是对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的基础的侵蚀。因此,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速,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实也开始了它家庭制度变迁的过程,这样的变迁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有着殊途同归的意味。(摘
39、编自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三:材料四:家庭化流动一般包括同代流动和二代流动两种形式。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共同外出,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携带子女同时外出。从笔者所调查的几个村庄来看,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比例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数。家庭化流动进一步缩减了农村传统家庭人口规模,降低了农村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水平,导致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贴身照料和情感关怀缺失,对于那些丧偶老人来说更甚。同时,那些同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等任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有些老
40、人甚至还承担起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土地经营和农作物种植任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从青壮年人口向老年人口转移。这些处于养老年龄的农村老年人,普遍表示压力较大,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严重考验。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承担了对孙辈的看护和照顾任务。不过,“也正是由于隔代抚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情感等偏差问题”,外出务工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出现紧张化与矛盾冲突。(摘编自谷玉良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困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计算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的收入与由此产生
41、的家庭分隔的成本,20岁左右到35岁左右是收益最大的年龄段。B年轻人身强力壮,在城镇工作的收入又明显高于农村收入,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民的概率越大。C随着年龄的增长,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所付出的家庭分隔成本会越来越高,收入却越来越低,所以中年农民工会逐渐回流农村。D若城镇政府能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降低其家庭分隔成本,将有效增强农民工留在城镇工作的意愿。5下列与“农村隔代家庭”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农村隔代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与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相比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B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投入,建设农村养老中心,保证空
42、巢老人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C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留守家庭”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损失。D城镇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他们的城市教育成本。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外流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隔代家庭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发达城市的劳动力需求,有利有弊。B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切实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隔代家庭的出现。C农村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的独立会带来其家庭地位的独立,削弱“当家人”的权力,导致父系父权家庭制度逐渐瓦解。D相比同代流动,二代流动
43、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解答】(1)B“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民的概率越大”错误,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低于20岁的农民移民的概
44、率小于已经20岁的农民移民的概率。(2)C“其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损失”错误,原文为“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部分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缺损”,应该是“部分家庭功能被弱化”。(3)D“二代流动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曲解原文意思,原文为“那些同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等任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错误。答案:(1)B(2)C(3)D【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
45、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余若水先生传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初任,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式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暂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敞庐三槛,与风雨乌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
46、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焦傣然。客从而晚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47、。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遣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述,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明末清初张岱琅嬛文集,有删节)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贼喊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磬,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
48、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明末清初张岱序,有删节)注释: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石匮书:张岱利用家藏资料所著纪传体明史。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莅任甫一月甫:刚刚B静澜豫虑之豫:预先C日欲晡晡:升起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重:不轻率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痛哲兄之先萎蚓无爪牙之利B称疾以辞洎牧以谗诛C因直前托视疾因之以饥馑D愕窒不敢与接秦伯说,与郑人盟9文字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B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
49、/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C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D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10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现象,专指对逝去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讳增远”“讳煌”。B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汉武帝刘彻首创,一帝一年号。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D“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
50、的考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通称状元、会元、解元。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 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
51、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2)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3分)13张岱为余若水作传,也是为自己生平作注脚,结合两篇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二人相同之处。(4分)【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等断句标志,也可以利用句子的结构来断句。(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
52、,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5)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7)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解答】(1)C晡,傍晚申时。句意:傍晚时分。(2)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
53、后置标志。B连词,来/介词,因为。C连词,于是/动词,沿袭、接续。D介词,和。(3)句意: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取之以进”是“拿出来倒上酒”的意思,根据意思不可断,排除AD。“语及世事”是动宾短语,不可断,故选B。(4)A“专指对逝去尊长”不准确,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B“一帝一年号”不准确,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武则天。D“一甲前三名通称状元、会元、解元”错,一甲前三名通称状元、榜眼、探花。(5)A“但他品性孤傲,
54、不屈从于权贵,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错,原文“丙戌,清兵渡江,式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暂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因清兵渡江,兄长自沉,才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6)“多”,赞许;“罕见”,也极少有人能见到;“或”,有的人;“拜门外”,在门外行礼。译为:官吏们赞许(推崇)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他也很少出来会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委质”,献身;“回面而改向”,改变自己的志向。译为:为人之臣称献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7)“若水悼邦国之灭亡”“陶庵国破家亡”,这是他们的
55、共同点,都处于明末清初(或国破家亡);“自是遂绝迹城市”“披发入山,贼喊为野人”,他们都绝迹城市,隐居山林;“而家甚贫,敞庐三槛,与风雨乌鼠共之”“然瓶粟屡磬,不能举火”,两人的生活都很贫困;“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都很有气节。答案:(1)C(2)D(3)B(4)C(5)A(6)官吏们赞许(推崇)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他也很少出来会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为人之臣称献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7)处于明末清初(或国破家亡);隐居山林;生活贫困;有气节。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
56、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
57、,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
58、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
59、,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然而他的节操为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有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
60、,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宋】唐庚其一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其二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注】“栖禅”是惠州的一座
61、山。“小寺”指栖禅寺。(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候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在”是句眼,用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痕迹。B第二首末句“山紫更斜阳”,写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增加了色彩的变化。C两首诗以栖禅山为贯穿线索,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绿野紫山,彼此独立,各有特色。D色彩和谐是两首诗作的特色。不仅用了“黑”“青”“紫”这样直接表现颜色的字,“山深”、“斜阳”其实也隐含色彩。层次分明,深浅相间,妙手绘出山
62、野的独特景色。(2)“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3)宋诗讲“理趣”,试分析“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一句蕴含的“理趣”。(3分)【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概括画面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列举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
63、者的思想感情。(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时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C.“彼此独立”错误。“春着湖烟腻”,紧承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两首诗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故选C。(2)“春着湖烟腻”表现了春日南方的烟雨迷蒙,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阳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荡不已。(3)“山深失小寺”,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抒发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湖尽得孤亭”,诗人在傍晚回来的图中,走到丰湖尽头,发现有一座亭子,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
64、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穿着诗人的“暮归”行程。答案:(1)C(2)春天湖上缭绕着浓重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田野上的水流在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一幅温润秀美的春日暮景图。(3)上句回望所失,下句前行所遇,一方面怅然若失,一方面欣然而遇。不必为所失怅然,前路会有惊喜。(得失之间,总有转机。不必为一时得失悲喜。)译文(其一): 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赏析: 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
65、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候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
66、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译文其二: 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
67、波光粼粼,摇荡不已。 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赏析: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烟腻”,紧承组诗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一层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句末的“腻”字固然是刻意锤炼,表现了春日南方卑湿之地的烟雨迷蒙,“着”字也同样是着意经营。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次句“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摇”字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透出诗人的一份愉悦感。诗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摇动。“草青仍过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气的变
68、幻。草色青绿,一片春意,而时停时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过了一阵。经过雨的清洗,草色显得更青了。“山紫更斜阳”,傍晚时分,烟霭凝聚,山色显得青紫,紫由返照而来,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与此参证。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用斜阳作衬托,增加了色彩的变化。 这四句诗,每句如一幅独立的图画,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图。诗人巧妙地把实景湖、水、草、山与季节、天气、时间结合在一起,主体与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谐。在具体写景时,不是就景写景,而是尽力通过客观景物与感觉相结合来描述,烟雾湿腻,水光闪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浓厚,山中的
69、景观与诗人浏览时的情趣一起展现,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想象。 诗全首用对,工稳自然。前两句,使用动词“着”与“摇”字,使景物与节令、天气关联,让无情的景物带有主动的情感。后两句使用“仍”、“更”两个副词,作进一层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对实词的锤炼也同样令人瞩目。首句的“腻”字,写出南方春天雨后,日光照耀下烟雾迷濛的情况,给人以化不开的黏腻潮湿的感觉。末句的“紫”字也很见观察得细致。傍晚时烟气凝聚,远山在斜阳照射下,呈现出青紫色,这一形象,与唐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几乎相同。 色彩和谐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不仅在后两句用了“青”、“紫”两个颜色字,前两句的“湖烟”、“野水”也隐含色彩。这样,既
70、有大块的颜色,又有小块的颜色,层次分明,深浅相间,与诗所写的春、晴、暮三点丝丝入扣,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自伐者无功_。老子二十四章(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屈原列传)(3)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4)悠然心会,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5)李白将进酒中写当年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71、。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2)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3)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4)妙处难与君说(重点字:妙)(5)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点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汪曾祺画作钱红莉年岁渐长,睡眠渐短,凌展三四点醒来,窗外虫鸣烨烨,秋夜格外静。黑暗中摸过手机,一张一张翻汪曾祺的旧画。有一张,设色老
72、旧。两杆菊,墨梗,墨叶,黄瓣,其中一朵蕊芯上,着一点点红。菊旁蹲一茶壶,酒杯一对。壶身是汝窑的淡青,上覆菊瓣式样壶盖,酒杯外层月白,里面铺一层松花黄。两朵黄菊,繁而垂,似沉迷于烈酒的寒冽里题款标明,作于一九九三年冬月。自古残菊不过冬。老先生何以冬天画菊?莫非无人陪饮,寂寞之余,描两梗菊代之?他嗜酒如命。家人可能一直不知老爷子晨起饮酒之事。他一个女儿信誓旦旦:老头子一天只喝午后两餐酒。蒋勋则在书中回忆,当年在爱荷华,老人早起,独自在房间喝威士忌,满脸通红的他,在走廊哼唱盗御马汪曾祺的这幅酒菊图,我似读出了他的寂寞,无人陪饮的寂寞。菊开得正好,花大盈尺,酒已满斟,谁人对饮?秋菊年年开,可人,永远是
73、寂寞的,唯有虫鸣霜雪,亘古即在。除了菊,老先生也画桂,不以多取胜,只两梗,姿态横斜,独独无叶,气质高华,似有梅的凛冽。实则秋桂不易入画,盖因微小花朵随时有被巨丛叶片遮蔽之险,看起来邋遢雾数,然而,他大胆摒弃汹涌鲁莽的叶子,一片也不画,光秃秃的梗上,只点缀几簇花朵,小而赤黄。偌大一幅宣纸,两梗桂占四分之一空间,余下空旷,全给了行书随笔典型文人画,得其神韵,又自由自在,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任意驰骋,整个秋天,似都被他拿来拥有了。一幅水仙图,极简之风。叶两三片,花箭一支,三五朵花,如若白练,两朵开着,三朵打着花苞大片留白,望之孤寒,彻底脱了世俗气,唯余灵魂的孤清。这一幅,特别孤清,正与心境相
74、契,仿佛生来一人独行于长路的孤单。老先生的画,大多脱不了俗世的热闹快乐,一口热气托在人间。水八仙茨菇、芡实、莲子、菱角、茭白一堆一堆,尚觉不够,偏要添上墨蟹,橙黄橘绿黑白灰,让你真切感受到,活在深秋的人,何等幸福。生活的底子铺得繁厚,人生悯悯里,我们总得抓住什么看这一日三餐的烟火,氤氲着,葳蕤着。一条鳜鱼一撮葱一个辣椒,也许够了的,但,送佛送到西,何尝不可以再搭一颗老蒜给你?烹鱼怎能缺蒜?蒜,不仅去腥,还可增香。我的出版人曾寄赠一箱汪氏文集,包括前十年集后十年集等。原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老先生也曾写下大量小说,颇有一些文艺腔,直至年老成名。哪有凭空出世的奇才?他曾经默默闭关,为自
75、己打下多少底子。一切亭台楼榭文宇宫殿,均是在废墟瓦砾中建起来的。积养深厚,才能开出花来。他晚年笔意从容,也正是得益于前半生深厚的腐殖土。他的画亦如是,皆自丰富的内藏中来。他有个外孙女,幼时曾抨击这个外公,画的是些什么呀!及至小姑娘年长,考上大学,选的正是美术史专业,方恍然有悟,懂得了外公那些画的可贵。他好画罗汉图。有时,整个画面独一个罗汉,披着黑袈裟,打坐,题字:“佛不整人。”唯有一幅,画了生气的罗汉,题“狗矢”两字,末了,不解恨,徒添一个浓重的“!”。何事令花甲之年的他悲愤莫名,泼墨发泄?西南联大老同学朱德熙去世当日,家人忽闻长嗥声,冲去书房,见他满面泪水,一边哭,一边画着什么。北京作家邓友
76、梅新婚,他主动画一幅梅送人家,末了,又要人猜用什么画的。这,谁能猜得出?还得自己揭晓,画白梅时,手边一时找不着颜料,顺手挤了一点儿牙膏。每有郁闷,总想起看看老先生的画。这一大批画作中,一直萦绕着灶台的香气、菜市的活气,更有案头清供的孤清我一边看,一边斟酌,渐渐意会。看画、读书、闻乐、观影无一不提了一口热气在,不停追寻灵魂的出路。于自缚的囚笼边缘凿一小孔,外面的世界浩瀚广大,“哗啦”一下,如银河乍现,浮现目前,整个人受到晕染,也开阔起来了,受困的心逐渐松绑,得失荣辱,何以计较?买回一只大石榴,搁置许久,皮也萎缩了,一直未有心情吃它。剥石榴,需要一颗闲心。心不静,何有逸致去吃一口繁琐的石榴?刚刚,
77、见老先生的几幅石榴画,瞬间将人点燃。这眼前生活,何尝不值当去爱?他笔下的石榴外皮一律焦墨,稍微开了口,露出籽实,色艳红,仿佛焰火跳动着,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石榴旁悄悄搁一朵蘑菇,想必是云南见手青,尚未完全散开菌盖的,此时,趁鲜嫩,吃它正当时。有了石榴,有了见手青,尚不嫌热闹,还得添一根秋黄瓜,那份脆嫩,师出无门,因为顶花未谢。黄瓜要天气热才长得快,眼下已然深秋,夜凉露重,等它成熟,不知何时,索性摘下吃个嫩口。这幅小品,只有我这样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方能懂得其间堂奥。揣测他应是秋分前后画下的。未题识,只嵌一枚小章,孤零零的,一股不为人所赏的幽深之气。现当代作家中,有两位老人倘
78、若活着,我一定会给他们写长长的信,像旧时代那样,自邮局寄给他们。一位是孙犁,一位是汪曾祺。(光明日报2020年12月4日)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汪曾祺的画作为线索,通过对不同画作的介绍,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性格鲜明生动的文人形象。B汪曾祺冬天画酒菊图,菊大酒满,却无人对饮,因为家人不了解他有晨起饮酒的习惯,所以他只有在画作中排遣寂寞。C作者通过欣赏汪曾祺的画作,得以开阔胸怀,振奋精神,觉得眼前的生活很值得爱。D对汪曾祺画作不厌其详的描写,对画者内心入微的摧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也可算作汪曾祺的知音。E文章末尾作者想给两位老人寄长长的信,深挚的表达了对二
79、位老人的敬爱,同时表明,汪曾祺是紧随孙犁之后的作者渴望交流的人。17作者从汪曾祺画作中读出其人,请概括作者笔下的汪曾祺的形象特点。(4分)18分析文章第14段的作用。(5分)19结合全文,分析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主要特色。(4分)20文中说汪曾祺画作“彻底脱了世俗气”,却又说“大多脱不了世俗的热闹快乐”,是否矛盾?请给出理由。(5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先总体概括人物
80、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3)本题考查鉴赏句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句段文中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4)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其情感基调,然后从文体类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色。(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B.“因为家人不了解他有晨起饮酒的习惯,所以他只有在画
81、作中排遣寂寞”错,由原文“我似读出了他的寂寞,无人陪饮的寂寞”可知,“无人陪饮”指的不只是家人,可能还指的是灵魂孤独。E.“汪曾祺是紧随孙犁之后的作者渴望交流的人”错,原文“现当代作家中,有两位老人倘若活着,我一定会给他们写长长的信,像旧时代那样,自邮局寄给他们。一位是孙犁,一位是汪曾祺”没有指出汪曾祺是紧随孙犁之后的作者。故选BE。(2)结合“莫非无人陪饮,寂寞之余,描两梗菊代之”“我似读出了他的寂寞,无人陪饮的寂寞”“大片留白,望之孤寒,彻底脱了世俗气,唯余灵魂的孤清。这一幅,特别孤清,正与心境相契,仿佛生来一人独行于长路的孤单”可知,他灵魂孤清。结合“一堆一堆,尚觉不够,偏要添上墨蟹,橙
82、黄橘绿黑白灰,让你真切感受到,活在深秋的人,何等幸福”“这一大批画作中,一直萦绕着灶台的香气、菜市的活气”可知,他热爱生活,有烟火气。结合“生活的底子铺得繁厚,人生悯悯里,我们总得抓住什么看这一日三餐的烟火,氤氲着,葳蕤着”“他的画亦如是,皆自丰富的内藏中来”可知,他底蕴丰厚。结合“唯有一幅,画了生气的罗汉,题狗矢两字,末了,不解恨,徒添一个浓重的!”“西南联大老同学朱德熙去世当日,家人忽闻长嗥声,冲去书房,见他满面泪水,一边哭,一边画着什么”“画白梅时,手边一时找不着颜料,顺手挤了一点儿牙膏”可知,他随性率真。(3)从内容看,“这一大批画作中,一直萦绕着灶台的香气、菜市的活气,更有案头清供的
83、孤清无一不提了一口热气在,不停追寻灵魂的出路”概括出汪曾祺画作烟火气和孤清的特点;“如银河乍现,浮现目前,整个人受到晕染,也开阔起来了,受困的心逐渐松绑,得失荣辱,何以计较?”点出汪曾祺画作给作者带来的启迪。从结构看,引出下文“刚刚,见老先生的几幅石榴画,瞬间将人点燃。这眼前生活,何尝不值当去爱?”作者发现生活的可爱。从主题看,“每有郁闷,总想起看看老先生的画”“整个人受到晕染,也开阔起来了,受困的心逐渐松绑”指出汪曾祺画作会给人带来生活的力量,深化了主题。(4)“年岁渐长,睡眠渐短,凌晨三四点醒来,窗外虫鸣烨烨,秋夜格外静”“有一张,设色老旧。两杆菊,墨梗,墨叶,黄瓣,其中一朵蕊芯上,着一点
84、点红”“一幅水仙图,极简之风。叶两三片,花箭一支,三五朵花,如若白练,两朵开着,三朵打着花苞”这些句子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句式灵活,节奏感强;“盖因微小花朵随时有被巨丛叶片遮蔽之险”“他大胆摒弃汹涌鲁莽的叶子”“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仿佛生来一人独行于长路的孤单”“一切亭台楼榭文宇宫殿,均是在废墟瓦砾中建起来的”“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石榴旁悄悄搁一朵蘑菇”这些句子以长句为主,表意严密,内容丰富。长短句结合,使文章节奏灵活,形式错落变化,随性自然。“一条鳜鱼一撮葱一个辣椒,也许够了的,但,送佛送到西,何尝不可以再搭一颗老蒜给你?烹鱼怎能缺蒜?”“末了”“手边一时找不着颜料,
85、顺手挤了一点儿牙膏”“何尝不值当去爱”“趁鲜嫩,吃它正当时”“还得添一根秋黄瓜”“索性摘下吃个嫩口”这些句子以口语表达为主,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姿态横斜,独独无叶,气质高华,似有梅的凛冽”“盖因微小花朵随时有被巨丛叶片遮蔽之险,看起来邋遢雾数,然而,他大胆摒弃汹涌鲁莽的叶子”“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任意驰骋”“氤氲着,葳蕤着”“仿佛焰火跳动着,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这些句子以书面语为主,用语文雅,韵味深长。口语与书面语结合,交错使用,使文章语言风格多变亲切又典雅,与文章题材内容相协调。“老先生何以冬天画菊?莫非无人陪饮,寂寞之余,描两梗菊代之?”“菊开得正好,花大盈尺,酒
86、已满斟,谁人对饮?”“何尝不可以再搭一颗老蒜给你?烹鱼怎能缺蒜?”“何事令花甲之年的他悲愤莫名,泼墨发泄?”“这,谁能猜得出?”“得失荣辱,何以计较?”“心不静,何有逸致去吃一口繁琐的石榴?”这些句子多反问、设问,引入思考,由画作深入汪曾祺的内心世界。“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任意驰骋”“色艳红,仿佛焰火跳动着”运用比喻修辞,增加了语言的形象生动。“两杆菊,墨梗,墨叶,黄瓣,其中一朵蕊芯上,着一点点红。菊旁蹲一茶壶,酒杯一对”“一幅水仙图,极简之风。叶两三片,花箭一支,三五朵花,如若白练,两朵开着,三朵打着花苞”多用白描手法,素笔勾勒,不着色,语言朴素简练,而表意丰富。“凌辰三四点醒来,窗
87、外虫鸣烨烨,秋夜格外静”“两朵黄菊,繁而垂,似沉迷于烈酒的寒冽里”“只两梗,姿态横斜,独独无叶,气质高华,似有梅的凛冽”“得其神韵,又自由自在,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任意驰骋”“这一大批画作中,一直萦绕着灶台的香气、菜市的活气,更有案头清供的孤清”以描写为主,生动形象;“家人可能一直不知老爷子晨起饮酒之事。他一个女儿信誓旦旦”“我的出版人曾寄赠一箱汪氏文集,包括前十年集”“他有个外孙女,幼时曾抨击这个外公”“西南联大老同学朱德熙去世当日,家人忽闻长嗥声”以记叙为主,故事情节性强;“秋菊年年开,可人,永远是寂寞的,唯有虫鸣霜雪,亘古即在”“这一幅,特别孤清,正与心境相契,仿佛生来一人独行于
88、长路的孤单”“让你真切感受到,活在深秋的人,何等幸福”“受困的心逐渐松绑,得失荣辱,何以计较?”以抒情为主,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样描写、记叙和抒情相结合,使文章表达方式更加灵活,便于表达丰富的内容。(5)“彻底脱了世俗气”,结合“一幅水仙图,极简之风。叶两三片,花箭一支,三五朵花,如若白练,两朵开着,三朵打着花苞大片留白,望之孤寒,彻底脱了世俗气,唯余灵魂的孤清”可知,汪曾祺作画选择水仙一类清供题材,使画作清新脱俗,体现文人骨子里的孤清。“大多脱不了世俗的热闹快乐”,结合“老先生的画,大多脱不了俗世的热闹快乐,一口热气托在人间。水八仙茨菇、芡实、莲子、菱角、茭白一堆一堆,尚觉不够,偏要
89、添上墨蟹,橙黄橘绿黑白灰,让你真切感受到,活在深秋的人,何等幸福”可知,汪曾祺作画选择带有烟火气的题材,使画作充满生活的味道,这烟火气足以抚慰文人灵魂的孤清。汪曾祺作画选择题材既有文人喜欢的清新脱俗的一面,又有带有烟火气的满怀生活味道的一面,用世间烟火气抚慰文人灵魂的孤清,以文人的孤清灵魂欣赏人间烟火。看似矛盾的选材,其实正体现了作者作画题材丰富的特点,二者互为补充,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答案:(1)BE(2)灵魂孤清(只写孤独寂寞不得分),热爱生活,底蕴丰厚,随性率真。(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概括写出汪曾祺画作的特点,点明汪曾祺画作给作者带来的启迪;引出下文,作者借此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生活
90、的可爱。深化主题,指出汪曾祺画作会给人带来生活的力量。(4)长短句结合。节奏灵活,错落变化,随性自然。口语书面语结合。亲切典雅,和文章题材内容相协调。多反问、设问。引入思考,由画作深入汪曾祺的内心世界。多设喻。生动形象。白描,精要勾勒画作内容。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5)不矛盾。“彻底脱了世俗气”指水仙一类清供题材,“大多脱不了世俗的热闹快乐”指带有烟火气的题材,是两种题材画作的不同特点。用世间烟火气抚慰文人灵魂的孤清,以文人的孤清灵魂欣赏人间烟火。二者互为补充,和谐统一。【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
91、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六、(10分)21下面是一则倡议书,其中有语体、格式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倡议书广大市民朋友们: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呈快速发展态势,国内很多省市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落实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一、配合疫情防控一定要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或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地区,减少不必要的旅行,确保您和家人的安全。二、减少人员聚集禁止串门走动,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避免在密闭空间聚会。三、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带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打喷嚏或咳
92、嗽时遮一遮口鼻。如果您在此期间遇有疫情防控方面的问题,欢迎致电咨询。我们将鼎力为您服务。联系电话:022-233061702021年11月22日小白楼街道办事处【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禁止”语气太生硬,带有命令语气,应改为“尽量减少”。“遮一遮”过于口语化,不符合倡议书的语体要求,应改为“遮挡”。“鼎力”,敬辞,句中用于自己,不得体。落款应是先署名再写时间,故落款时间和署名位
93、置互换。答案:(1)禁止尽量减少。(2)遮遮遮挡。(3)鼎力竭诚。(4)落款时间和署名位置互换。【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22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小道德。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请选择一位女性形象,结合原著内容
94、,说明理由,100 字左右。(6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回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表态:可以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是合适的,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形容是不合适的;然后选取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结合小说中该人物的言行举止,说出她是“小才”“微善”的理由即可。注意在选择人物时,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比如,考生可以选择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来谈,同意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来评价王熙凤。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事说明她有“小才”;然后结合秦氏临终托
95、梦,告诉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避免家败之法是在祖坟旁边多置办一些田产,紧急时供开销,但王熙凤有自己的打算,并未听取秦可卿的建议及时采取措施,由此得出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微善”。再如,考生也可不同意用“小才微善”来形容来评价,可以选择红楼梦中的宝钗来谈,其理由可以宝钗为例谈自己的看法。薛宝钗博学多闻,懂诗晓画,治家有方,人情练达,着眼“义利”指导大观园改革,可见她具有大才干,并非只有“小才微善”。再如探春擅长的书法,贾宝玉曾经送给她鲜荔枝与颜真卿墨迹,令探春十分感激。元春省亲时,诗作都命探春执笔,以彩笺誉录出,由太监传与外厢阅看。她成立海棠诗社,花笺请帖,华采飞扬。菊花
96、诗会,探春的簪菊名列第二。还有探春与李纨、宝钗同时理家,举止做派显示责任心。提倡开源节流,查禁下人夜赌,帮助迎春追查金丝凤。可见探春实为难得的全才,故以“小才微善”来评价探春不够恰当。答案: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王熙凤是合适的。王熙凤确实有一定才干,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短时间内就把混乱的局面整肃干净,将大事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王熙凤缺乏长远目光,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但王熙凤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时机。可见,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答案示例二:说几个女子“小才微善”,是曹雪芹故意为之,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般看法,实
97、则不然。以宝钗为例,她博学多闻,为宝玉介绍戏文,替惜春开列画具;她诗才不凡,所作螃蟹咏、柳絮词令人称赏;她运筹帷幄、人情练达,以儒家“义利观”指导大观园改革。可见宝钗实为难得的全才,故以“小才微善”来评价不够恰当。【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
98、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清】曾国藩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美】林肯请综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掌握能力。首先分析第一则材料,第一则是曾国藩的“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句中“敬”是严肃认真,“畏”是谨慎,不懈怠。具体意思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此句强调要懂得敬畏有所不为。其
99、次,第二则是林肯的“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此句则强调要勇敢,要“无畏”。两则材料貌似对立,实则统一。人生的道路要想走得踏实稳健,一个人应当拥有两颗心:一颗是敬畏的心,一颗是无畏的心。一方面,只有始终拥有一颗对法律、制度、规则、道德、自然等的敬畏之心,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另外一方面,唯有勇敢无畏,才能跳出桎梏、打破壁垒。敬畏大多数时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而无畏考验的却是一个人的意志。由此看来,曾国藩强调更多是做事的原则、底线;林肯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在写作时,考生要思考何时何事要勇敢,何时何事应敬畏,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立意。参考立意:心存敬畏,方成格局。人生需无畏之勇,也需敬畏之心
100、。心存敬畏才能无畏。【解答】心存敬畏 有人说:“世间可怕的事情太多了。”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好怕的。”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怕,那就太可怕了。”我认为,君子需要有所怕有所不怕心怀敬畏,方能无畏前行。 被捕食者畏惧捕食者从而设法生存图强,不同的种族便代代繁衍、生生不息;远古先民敬畏未知,就有了特色鲜明的图腾文化;现代人敬畏自然,所以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仍要采取很多措施以保护环境。 可见,心怀敬畏是生命与自然、宇宙、社会所展开的和谐对话,是物种进化、文化兴荣、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他才会明白什么时候该有所为,什么时候该不为,才会在行动时有底线,
101、做更全面的权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怀敬畏是一个生命在观照内心时,与自己进行的坚定对话,它是前行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心怀对道德的敬畏,所为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让世界充满爱,所不为的是漠视摔倒的老人;心怀对法律的敬畏,所为的是遵纪守法,所不为的是以身试法;心怀对金钱的敬畏,所为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不为的是金钱至上见钱眼开;心怀对权力的敬畏,所为的是权为民所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所不为的是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因此,只有心怀敬畏,生命个体才得以文明其精神,社会才成为朗朗乾坤。 心怀敬畏,才能获取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因为怀着对真理的敬畏,布鲁诺才会在质疑声中目光如
102、炬,坚定地捍卫太阳中心说,九死而不悔;因为怀着对理想的敬畏,革命志士才会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高昂头颅,大声地呼喊“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怀着对人道主义的敬畏,白求恩才会不惧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在炮火连天中仍然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因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消防战士才会不顾烈焰腾腾,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与死神赛跑。 所以,只有心怀敬畏,生命个体才得以壮大其力量,社会才可以继往开来。 敬畏自然,就能秋收冬藏享受天地丰厚的馈赠;敬畏法则,就能拥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八十多年前山河破碎、国家危亡之际,多少中国勇士前赴后继,筑起保家卫国的城墙,奏响保卫山河的悲歌。他们敬畏国家主权,
103、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与他们有关。而今和平年代,又有多少平凡的生命堅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敬业奉献,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敬畏人类的智慧,文明的肌理中藏有他们的汗水。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可以为所欲为,一颗敬畏之心全然抛在脑后。他们肆意地破坏植被,无节制地开采矿产,随意地排放“三废”。决堤、塌方、海啸、雾霾便是大自然对他们也是对纵容这类行为的社会的惩罚。逾越道德的底线、触碰法律的红线等行为的人,也将因此付出生命或自由的代价。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便需要有所敬畏,不能罔顾一切,否则等待他的,将是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104、自然的惩罚。心怀敬畏吧,我们才能真正无畏地前行。【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