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河床记一记1.字音(1)拽紧() (2)近狎()(3)长唳() (4)堤坡()(5)帆樯() (6)胝掌()(7)喇 (8)脯(9)刹答案:(1)zhui(2)xi(3)l(4)d(5)qing(6)zh(7)lll(8)pf(9)shch2字形(1)衣jn() (2)jn()声(3)ji()力 (4)xi()子(5)张ch() (6)奔ch()(7)mi()眼 (8)门mi()答案:(1)襟(2)噤(3)竭(4)蝎(5)弛(6)驰(7)媚(8)楣3近义词辨析(1)不止不只【辨析】不止:连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运用】村民们猜测,6人被杀而没有发出
2、呼救声,行凶者有可能一人。床幔能营造浪漫氛围,还能营造轻松的居家气氛。(2)流连留恋【辨析】“流连”和“留恋”都是指舍不得离开。“流连”的使用对象多为名胜、风景;“留恋”的使用对象多为祖国、故乡、母校、亲人、生命等。【运用】小镇不大,但景色宜人,真的让人忘返。老屋已经被拆除,没有一点可让人的了。答案:(1)不止不只(2)流连留恋填一填1.作者昌耀(19362000),作家。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1982年后参与运动,是主要代表之一。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
3、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答案:“新边塞诗”新边塞诗派2背景1957年秋,作者的第一本诗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出版。他因两首小诗而获罪,从此被扫出文坛,打入最底层。这对作者的生活观念、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以肉体和灵魂体验的双重痛苦,感悟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的意义。此后22年里,作者在劳改农场劳作之余偶尔的写作,均是留作自慰的心境
4、表述,作品河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答案:最初的歌林中试笛理一理1.思路归纳2主题提炼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将人的视野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河床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它的流动受到更为内在的力的牵制。我们读它,感到的是一种沉实、粗犷、雄浑的美。感悟体会:想一想如何理解“河床”这一形象?答:答案:(1)在诗中,“河床”有各式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
5、。(2)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但这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载体,又可以被看作是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总之,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景物与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文本细读】一、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河床有何特点?试从地域、外在形态、内在性格三方面分析。答:答案:角度诗句特点地域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点明起源外在形态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宽广浩荡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有时滋润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有时干枯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沟壑纵横内在性格那些马
6、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坚实宽厚我拓荒千里雄性美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富有使命感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博爱二、细节探究1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各有什么作用?答:答案:人称指代作用我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通过第三方的视角从侧面表现出了河床的整体形象,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他兀鹰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她母狼你们一指黄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之情一指人类把河床与人类并举,有种
7、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2.品读诗歌,分析本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答案:通篇的拟人,连续的排比和比喻,使诗歌的意象鲜明生动,气势粗犷有力,抒情淋漓尽致,充盈着壮阔雄浑、神秘沧桑的阳刚之美。如:“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一系列的比喻、排比在诗人的驾驭下,如狂风骤雨,以不可抵挡之势,汹涌而来,阳刚而又大气磅礴,表现了诗人对雄性之美的赞誉。3指出本诗的语言特点,并加以分析。答:答案:(1)拒绝“格律”的“润饰”,不讲究韵律、押韵,注重的是内在的节奏。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
8、现,如“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2)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相交错,如“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三、思维发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与这首诗歌的意象在构思上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答:答案:(提示)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和它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但本诗的意象却没有这种特点,它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观点一:不相同。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是和它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的,如松代表坚贞,梅代表高洁,菊代表隐逸,流水代表光阴,等等。所以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沿袭,古典诗歌中的许多意象都具有某种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但是河床给我们展示的意象是没有这种特
9、点的,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给我们展现万千众相的那种感觉,这些也是诗人主观的感觉,是他那一瞬间所想到的。因此,中国当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意象产生的不同。观点二:相同。本诗的意象和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都注重内涵的挖掘,也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写法借鉴】1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通篇的拟人,连续的排比和比喻,使诗歌的意象鲜明生动,气势雄浑有力,充盈着壮阔雄浑、神秘沧桑的阳刚之美。例如:“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一系列的排比和比喻在拟人的驾驭下,如狂风骤雨,以不可抵挡之势,汹涌而来,阳刚而又大气磅礴,表现了雄性之美。2古
10、典语言与现代语言的有机结合。本诗的语言气势峥嵘、雄浑有力、长短有致,在现代语言的奔放自由之中又可见古典语言的传统雅致。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语言充满了一种矛盾的张力,这种张力使语言和诗歌的精神更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我的令名如雷贯耳”“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等诗句,均有体现。【时评对接】救护车闯红灯撞死老人如何定责需慎重史洪举近日,苏州一辆救护车刚接上一位脚部受伤者,随后闯红灯转弯时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致使60多岁的车主身亡。救护车司机称,120属于特殊车辆,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闯红灯,而死者家属指出救护车没有缓行,也没有拉警报,且伤者伤情不重,不算
11、紧急任务。目前,事故正在处理中。(7月25日澎湃新闻)救护车在运送病人途中发生的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其本意是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病患。因而,从法律上对其违法行为予以豁免,或者赋予其相应“特权”并无不妥。但现实中,难免会发生特殊车辆因闯红灯导致的交通事故。此时,如何准确划定各方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理当慎重而为。赋予救护车、警车等特殊车辆在特殊时期的优先通行权是各国的通例。这是抢救生命、处置警情、抢险救灾的现实需要,也被公众理解和支持。对此,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
12、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不享有前款规定的道路优先通行权。由上可知,特殊车辆执行紧急任务时,在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享有优先通行权。实践中,此类特殊车辆使用警报器和标志灯具下的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通常享有不被罚款、扣分的“照顾”。或者说,其依法享有优先通行权。一般来说,划定交通事故中各方责任大小的主要参照在于引发事故的原因,哪方的行为对造成事故的原因力和引发力较大,哪方就应承担较重的责任。即通过比较事故双方的行为,谁的行为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谁的责任就大。具体到特殊车辆在优先通行时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也应以此为参照。如前
13、所述,特殊车辆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优先通行。那么,当特殊车辆在闯红灯、逆行前已经鸣警笛、亮警灯较长时间的话,足以引起其他车辆或行人注意,后者显然应避让,特殊车辆驾驶员也有理由相信后者已经高度注意或避让。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特殊车辆承担的事故责任显然要小很多。如果特殊车辆的驾驶员在逆行、闯红灯时,既没有鸣警笛、亮警灯,又行驶较快、观察不周的话,即便的确在抢救危重病人,执行紧急任务,也可认定其未尽到注意义务,未提前预警,未确保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便极有可能承担较大的责任。当然,在此次事故中,悲剧已经发生,如何划分事故责任大小,既关乎被害人家属的损
14、失能否得到赔偿,也关乎社会公众对特殊车辆优先通行权的监督和关注。因而,相关部门需敢于担当,保持客观中立,不因特殊车辆的“特殊”而放纵,也不因悲剧已经发生而“迁就”。进而,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依法科学划定事故责任,维护涉事各方的合法权益,并形成警示和教育效应。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
15、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虽然信息
16、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上下文来判定。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由此应选A项。答案:A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
17、当的一项是(3分)()A浪迹天涯隐忍不发无懈可击亲密无间B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十全十美亲密无间C东奔西走忍辱负重无懈可击如胶似漆D浪迹天涯忍辱负重十全十美如胶似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从近义成语的选择角度命题。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选“隐忍不发”。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亲密
18、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答案:B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B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
19、语序不当,“虽”应移到“他”后面。B项,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D项,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答案:C4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题干要求把流程图转化为一段文字介绍,所给的流程图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因为这是为群众办事提供的流程图,故可以从“群众”开始叙述,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步描述即可,如先“提供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把事情分成“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三个部分,“协办件”
20、要弄清协办的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接着就要把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最后汇总上报。流程图的转化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
21、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为某一观点阐述理由的能力。解答时,抓住“莫言”的不同含义,从文学用语的角度来赞赏,可先解说其词意,再解说句意;从新闻用语的角度来否定,新闻用语应准确,不应存在多种理解,由此入手,解说“莫言”的多义性,进而解说句意的多义性,从而予以否定。答案:示例:赞赏:第一个“莫言”实指莫言本人,第二个“莫言”是“不要说”的意思
22、。第一句意思是“莫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是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肯定,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褒扬;第二句意思是“不要说是绝后的”,是对莫言本人的鞭策,希望他再接再厉,同时也是对其他中国作家的鼓励,鼓励他们也能像莫言一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可以说“成也莫言”。(从文学的角度理解)示例:否定:“莫言”一词的多义性,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比如,可以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也可理解为“莫言的成就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作为新闻,这不符合新闻标题表意准确、易懂的要求。可谓“败也莫言”。(从新闻的角度理解)文本巩固一、课
23、内阅读阅读河床一诗,完成67题。(5分)6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答:答案: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河床”以人的思维、人的情感。排比手法的使用,形成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有利于表现“河床”的雄阔美,抒发诗人内心的澎湃激情。7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答:答案:意象特点:丰富多彩。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具有沧桑感、
24、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二、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89题。(6分)城市昌耀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
25、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选自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用简洁
26、的语言归纳。(3分)答:答案: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9“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答案: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012题。(8分)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
27、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10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要分析。(不超过80字)(3分)答:解析:抓住由欣喜到伤感的情感变化来回答。答案:诗人刚见到槐树叶时,仿佛回到了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很快又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的伤感。11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意?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答:解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语句要通顺,必要时可简单解释,注意要言之成理。答案:“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渝的追求。1
28、2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积累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100字。(3分)答:解析:最好围绕思乡还乡的主题来写。答案:席慕蓉:“纪兄,幸会幸会。您也前来享受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了?”纪弦:“是啊!顺便也来感受感受那曾经征战的历史。您的长城谣我都背得很熟练了。”席慕蓉:“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了,让我们一同来企盼祖国的统一吧!”备考提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
29、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
30、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
31、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画线句子中“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搭配不当,“揭示了新结构方案”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可改为“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B项修改正确。A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C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为“揭未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方案”。D项,“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改为“揭示了机理,提出了方案”;“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
32、,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故选B项。答案:B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从上文来看,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D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故选C项。答案:C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
33、当的一项是(3分)()A宛若蛟龙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副其实B翩若惊鸿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不虚传C宛若蛟龙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副其实D翩若惊鸿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不虚传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翩若惊鸿:形容女子体态之美。宛若蛟龙:形容蜿蜒之态,与后文“蜿蜒腾越”搭配一致。风大浪急:指风浪很大。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文中指外海海面的情况,用“风大浪急”恰当。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文中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挑战,用“前所未有”恰当。名不虚传:确定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34、。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文中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真正的科技大桥,用“名副其实”更恰当。故选A项。答案: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灯侯发山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
35、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小伟
36、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说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
37、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
38、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小伟看着父亲,感觉
39、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有删改)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
40、的道理。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解析:本题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设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调的道理。答案:C17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抓住文中所述人物事迹及相关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条列出,并分别进行简要说明即
41、可。答案: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时时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下乡扶贫等,劝“我”不能太招人眼。18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是父亲告诫儿
42、子的话,足以见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能看出父亲的无私和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看作用,深化了文本中正能量的无私奉献是当下时代主流的主题。答案: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写作训练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新加坡歌手郭美美在不怕不怕中唱到:“不怕不怕,胆怯只会让自己更憔悴;不怕不怕,夜晚再黑我就当看不见,太阳一定就快出现。”是的,因为不怕,我们突破现状,超
43、越他人,创造奇迹。然而,人,也不可以什么都不怕,心存敬畏,智者所为。对于“怕”与“不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个角度立意。立意指导: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由歌曲不怕不怕引出的“怕”与“不怕”的分析,要求我们对此作出思考,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从“不怕”的角度“勇者无敌”;从“怕”的角度心存敬畏;从辩证的角度人,应有所怕有所不怕。注意,写作时“怕”或“不怕”,都应该在对象明确的前提下来讨论。笼统模糊,架空分析“怕”与“不怕”,难得高分。另外,作文高下的区分还在于对“怕”或“不怕”的理由的阐述是否能够做到论据充分,分析是否合理有层次。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1.作者简介(1)郑
44、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这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2)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代表作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西行记,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文学评论集诗的艺术等。(3)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蒙古族。代表作有诗集温泉海上的蝴
45、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散文集萤火集滹沱河和我,诗论集学诗手记等。(4)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代表作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等,译著有雨果传。2写作背景(1)金黄的稻束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郑敏正在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在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诗人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小河和树丛走着时,忽然一片开阔的稻田闪进了她的视野,这些微垂着的稻穗,显得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让她想起了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诗人举目看向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
46、感和金黄的稻束的沉思形成对比,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2)地之子是李广田在大学读书时的诗作,写于1933年春,是他早期诗中的代表作。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了青年李广田很大的震撼,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这首诗以浑厚深远的意境,清新醇美的语言,集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炽热感情,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念。(3)半棵树写于1972年。1955年,诗人牛汉由于受到“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文革”开始后,他又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生命
47、意识。牛汉在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反抗的火力,而写于1970年到1976年的几十首诗歌,如名诗华南虎半棵树巨大的根块等,相对于他早期的诗歌来说语调比较平静,但在内里则仍充满了坚韧的反抗精神。在半棵树这首诗中,作者借助“半棵树”的意象,表达了陷于逆境的生命不屈抗争与坚韧生存的精神,也高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抗争与战斗传统。(4)边界望乡为洛夫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而耳畔
48、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3思路归纳(1) (2)(3)半棵树(4)边界望乡乡愁4主题提炼(1)金黄的稻束整首诗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的变换,含蓄地表达出对丰产、收获、土地、母亲等极平凡又极伟大的事物的充溢着哲思的赞美。(2)地之子是一首体现着“作为人子的深情”的恋歌。诗人以舒缓而庄重的笔调炽烈而深沉地传达了对大地母亲的一往情深,透析了现代乡土以及“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在歌唱乡土的绵延精神的音响中,以乡土之境折射农人心曲与现实风云。(3)半棵树诗人借助一个极端变形的意象“半棵树”,表达了陷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抗争与坚韧生存的精神,也赞扬了“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的抗争精神和与现实战斗的传统。(4)边界望乡以繁复多变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愁情怀,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诗人用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杜鹃”“白鹭”“鹧鸪”等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