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一历史时期是指()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选B。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故B项正确。2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
2、化运动的影响解析:选B。从材料所述的时间“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表明并非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排除C、D两项;而材料所述的并非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而是生活习俗的变迁,A项错误。上述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应是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故B项正确。3(2013汕头质检)“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 B电报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解析:选B。关键信息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据此可知此
3、工具传播速度极快,且字数较少,与之符合的只能是电报,故B项正确。4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解析:选A。汽车、火车兴起后,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使传统的交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故A项正确。 5(2013苏州模拟)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腊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
4、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能表明()A西方学说由此开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B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可在中国自由传教C郭士腊创办该报刊是为西方侵华服务D传教士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解析:选D。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西方学说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传教士可在中国自由传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1833年西方还未侵华,故C项错误。只有D项表述符合史实。6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
5、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素未经见”“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推断A、B、D三项错误,从“喜色”“喝彩”可推断出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故C项正确。7(2013佛山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材料2: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
6、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材料3: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缘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7、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材料4: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1)据材料1归纳清初“
8、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2)据材料2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3)据材料3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可从材料1中“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等信息概括出;其目的应从维护清朝统治方面考虑。第(2)问首先从材料2中概括出太平天国服饰变化的表现,然后结合太平天国斗争的性质、任务对其分析评
9、价,注意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第(3)问首先从材料3中概括出康有为的思想,然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可。第(4)问可结合材料4的信息,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民国初年“易服”的影响。第(5)问要综合分析四则材料,可从易服的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来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2)评价: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进步意义;存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3)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
10、大;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4)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5)认识:“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1(2013惠州模拟)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
11、)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二十年前,没有人乐于出钱购买股票,而二十年后,人们乐于购买股票,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进步。故B项正确。2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近代工业的发展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节省时间的考虑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A BC D解析:选D。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
12、现离不开近代工业的发展,故正确;题中材料所述乘坐电车原因之一是不忍心用人力取代畜力,故正确;另一原因是光阴宝贵,故正确。材料没有反映。3(2013珠海质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可知这个报刊创办是为西方侵略服务的,
13、故B项正确。4(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辛亥革命时期,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报纸的急剧增加,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增出午刊和晚刊,有的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支持辛亥革命B人们对新闻关注增强C北京民主思想自由传播D中国新闻出版业发达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传媒业的发展。从材料信息“抢时间,多发稿”“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报刊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争时间,并不能反映出人民支持辛亥革命,也无法反映北京民主思想自由传播,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中的争时间不符合,符合的就只有B项。5(2013怀化模拟)我国
14、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烽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交通信号灯电子邮件轮船旗语手机短信A BC D解析:选A。考查通讯工具的变化。烽燧传递信息属于声光通信手段。对比四项不难得出答案是A。6周口为清朝河南四大名镇之一,乾隆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集“人烟聚杂,三面夹河,舟车辐辏,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豫省一大都会也。”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取代周口而成为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到了1931年达到了4万头的空前纪录被称为“全国意义的牲畜集散中心”、“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的就是坐落在漯河市的“牛行街”(今泰山路)。上述材料说明()A民国时期漯河取代周口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15、B民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越了乾隆时期C交通对于商业城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D沙澧交汇使漯河比周口更具水路交通优势解析:选C。漯河地处交通要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这体现出交通对于商业城镇发展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7(2013肇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材料2: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曰苏嘉,曰沪嘉,
16、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1)材料2所持铁路观与材料1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材料3: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
17、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2)材料3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材料4:“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
18、,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摘编自人民日报(3)依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1反对修铁路出于风水的考虑,带有迷信色彩;材料2反对外国人在华修铁路,认为外国人在华修铁路侵略中国主权,主张自修铁路维护主权。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答案:(1)材料1认为外国人筑路破坏风水;材料2认为外国人筑路破坏国家主权。原因:阶级属性及立场不同。(如答“百姓愚昧;绅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国家主权”也可)(2)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质:近(现)代化问题上的观念冲突。(3)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