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623KB ,
资源ID:76420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642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历史一、单选题1. 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 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 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 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D. 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2.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

2、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A.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诸侯与周天子之间存在臣属关系,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尽到一定的义务,而周天子通过举行授土授民仪式,进一步明确其与诸侯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缓和矛盾并不是周天子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间的关系,排除B项;D项是分封制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3.

3、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A.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B. 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 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D. 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酒专卖政策,汉昭帝、元帝时,允许私人经营酒铁行业以增加税收,说明西汉时期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这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故选B;A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

4、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排除D。4. 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南北经贸发展B. 海外贸易兴盛C. 经济重心南移D. 海防建设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史料强调宋代船只结构强化和造船场的南移,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故选B;史料中强调宋初即延续了前代沟通南北漕运的“纲船”,故A、C两项在宋代船只变化之前即已存在,故两项不选;宋代的外部威胁主要是陆上外部的少数民族政权,D项错误。故选

5、B。5. 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封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A. 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 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 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B;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和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都只是表面现象,却非实质,并不是君主这么做的主要意图,排除A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材料所说的官职也与监察体制无关,排除C。6. 南宋学者郑樵

6、曾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A.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 社会改革引起观念变化C.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D.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以看出,人们不再注重宗族家世,反映出社会变革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贵族政治开始瓦解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在清朝雍正时期,排除D项。7. 下图是民国时期山东民众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A

7、东北易帜、国家基本完成统一引发首次高潮出现B. 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开始导致30年代初移民骤减C. 华北事变、山东沦陷造成第二次移民高潮的形成D. 山东逐步解放、民众生活改善促使40年代移民骤减【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山东逐步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民众的生活逐渐稳定改善,移民东北的情况得到扭转,故选D;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民国时期山东民众向东北的移民,“首次”的说法有误,排除A;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山东的沦陷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排除C。故选D。8.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

8、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 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B. 宣扬公民平等参政C. 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D. 直接民主弊端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等,说明了古代雅典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平等参政方面的信息,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没有限制公民个人自由,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弊端的内容,D排除。故本题选A。9. 英国威廉三世当政

9、期间(16881701年),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挑选,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为国王提供咨询。这表明当时A. 内阁权力超越国王B. 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C. 议会成为行政机关D. 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挑选”“为国王提供咨询”说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是掌握行政权力的机关,C错误;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故D错误。10. 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欧各国中最古老的君主制,尽管其已失去过去的政治辉煌,但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君主制的保留是

10、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英国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体现了A. 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B. 国王不可动摇的统治权C. 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D. 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这表明在英国民主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君主制一直被保留,体现了英国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A正确;英国的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没有实权,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保留君主制,未体现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C错误;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不是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

11、的一种表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1.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A. 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B.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C. 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D.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

12、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2.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A. 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B. 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 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D. 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

13、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13. 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着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B.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C. 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D. 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故C项符合题意;德意志的政体变革推动了德国民主政治的实施,没

14、有超越时代要求,巩固了宪政民意的基础,排除ABD。故选C。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据此可知,此项新政策的实施A. 打破了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B.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C. 提供了中国自强运动的良好环境D. 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概括“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维持了暂时和好的局面,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

15、良好的环境,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开放表明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状态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仅在应对西学问题上产生分歧,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且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因此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对立并未加剧,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此新政策的实施使中外出现和好的局面不相符,故D项错误。15. 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年份18041809181418201825183018351840银一两合铜钱数919.91065.41101.91226.41253.41364.61420.01643.8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A.

16、 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 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 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A项;大量白银外流,中国白银外流,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确定银钱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出现银贵钱贱的趋势。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由于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

17、大量外流,中国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白银越来越少,就会出现银贵钱贱现象。据此确定正确答案。16. 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C. 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

18、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17.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张一鏖认为清朝亡于庚子

19、事变,孙中山认为庚子事变后,人们救国意识进一步增强。张一鏖、孙中山相关说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人们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故D符合题意;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实行过新政,不能说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故排除A;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B;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无关,故排除C。18.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B. 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

20、星火燎原C. 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D. 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答案】A【解析】【详解】“日出东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指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灯塔指引”指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进京赶考”指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故选A;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应在日出东方后,BD错误;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星火燎原指井冈山道路,星火燎原应在力挽狂澜前,故C

21、错误。19. 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A. 中共二大的召开B. 南昌起义的意义C. 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D. 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经过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经过积极宣传和鼓动,广大革命群众纷纷参与到革命中来,使其逐渐接受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的革命理想,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革命

22、洗礼。国民大革命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的队伍逐渐壮大,在群众中造成了更广泛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的影响,C正确;中共二大的召开没有“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排除A;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但不符合“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排除B;红军长征时,共产党已经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并非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联系所学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20.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

23、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B.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已经提出的结论还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观点进行修改,并提出与时俱进

24、的新观点,因此其具有自我批评与革新的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A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只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D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21. 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拍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入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

25、的是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C. 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D.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政治理想与实践的相关知识。抓住“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明确题干所述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是不同国家的行动者理想实践的体现,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故排除B,选D;材料与“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无关,A错;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22. 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

26、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

27、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23.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 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C. 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D. 突破了美

28、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20世纪 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即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故C正确;20世纪60年代外交仍然存在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B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20世纪 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联系所学新中国的外交史实分析解答。24. 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

29、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 改变旧有工业布局B. 加快发展内地经济C. 备战应对国际局势D. 创新科技调整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苏关系。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致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恶化,中国为应对这一国际局势,加强了内地的国防军事等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改变旧有工业布局、发展内地经济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结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而且这次调整主要是调节重工业、轻工

30、业、农业的比例,与材料中“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无关,排除。25.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A. 奉行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B. 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C. 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D. 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实行“无敌国外交”,即“全方位”外交政策,故A正确;B与50年代“一边倒”政策吻合,排除;C与70年代“一条线”政策吻合,排除;D符合60年代“反两霸

31、”,排除。26. “堪称是上世纪最独特而又大胆的试验。尽管其间利弊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其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至少昭示了:两个互相排斥的肌体,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接纳对方的可能性。”该评论最可能是针对A. “九二共识”的达成B. 两个德国实现统一C. 南北战争维护统一D. “宁汉合流”实现【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个外力的作用下两个德国实现统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而非“九二共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而非南北战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而非“宁汉合流”,选项

32、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7. 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D.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

33、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理清佃农、小农、小地主、大地主之间的地位变化,从地位变化中得出“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的正确结论。28.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 推动了

34、经济政策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29. 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A. 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 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35、【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 “到了清朝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出现源于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选B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本题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解题思路:一是精准捕捉材料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历史学科相关术语;二是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30. 据统计,16世纪由于金银从海外流入,西欧的黄金总量就达到了119万多公斤,比上个世纪翻了一番;白银则达到214

36、0万公斤,增加了两倍。这一现象A. 加速了航路中心的转移B. 有助于西欧社会转型C. 表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 揭示了资本积累的罪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16世纪大量金银从海外流入西欧,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现象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大量金银从海外流入西欧,增加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有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故B正确;A是商业革命的结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符合题意,C错误;材料反映16世纪大量金银从海外流入西欧,无法体现“资本积累的罪恶”,排除D。31. 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

37、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

38、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32.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代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绒带,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对普遍。这主要表明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C. 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D. 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反映的是江苏农村人用洋纱织布,体现了传统

39、的手工织布业出现了新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即19世纪末,特别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二、材料分析题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是有关明朝朝贡制度的部分史料材料二 朝贡体

40、系的优点是投入小、回报大,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抗冲击的能力不太强。在西方殖民列强进入东方之前,这个朝贡体系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在西方殖民列强发展起来的坚船利地及现代战术面前,这一朝贡体系就难以维持。虽然以当时中国的力量,要制服早期西方殖民者还是绰掉有余的。但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及儒家集团,缺乏维护这个秩序的决心,不愿意在海外投入太多的资源,甚至有些人希望从朝贡体系的瓦解中获得个人利益。彭波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由强转衰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朝贡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朝贡体系瓦解的原因。【答案】(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朝贡活动规模宏大;不重视经

41、济利益(强调政治交往);商业化与仪式化并存。成因:明代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便于主导建立贸易秩序: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2)原因:朝贡体系抗冲击的能力弱;西方殖民列强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缺乏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心。【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凡蕃国遣使朝贡”、 “十七国来贡”、“遣使千二百人入贡”、“遣应天府同知礼待”、“命礼部侍郎与于馆中礼等如仪”、“宴毕,习仪三日,择日朝见”、 “给赐遣还,其以土物来市,官酬其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在朝贡制度中的地位、朝贡的规模、中国礼等蕃国的目的和形式等方面概括“朝贡制度”的主要特点。成因

42、:根据材料一中“礼待”、“如仪”、“给赐”、“十七国来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前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力及影响、中国与蕃国关系和儒家治国理念等方面分析其成因。(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朝贡体系)抗冲击的能力不太强”、“西方殖民列强发展起来的坚船利地及现代战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及儒家集团,缺乏维护这个秩序的决心”等信息从体系本身弱点、西方列强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缺乏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心等方面说明朝贡体系瓦解的原因。34. 材料 清政府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公布)第三条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第五条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

43、布之。第六条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第九条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第十条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第十一条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第十二条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第十七条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1)根据材料,概括十九条所设计宪政制度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布十九条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宪政史上的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实行虚

44、君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2)背景:钦定宪法大纲激起朝野的普遍不满;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积极影响:十九条初步确立了有关宪法的制定、修改、颁布和地位的制度,使宪法具有了形式上的根本法意义。十九条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钦定宪法大纲有关规定是一大进步。【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可知体现了虚君政治;根据材料“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根据材料“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可知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的

45、三权分立。(2)原因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及所学从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效果、革命爆发、立宪派官员推动及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进行分析阐述;二问影响结合十九条的宪法意义及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的进步性进行阐述。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400余份通启,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特刊号刊出了142人的240个梦想。这240个梦或长或短,代表着那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认知。(1)“他们工人和农民和一切劳苦大众同盟在一起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

46、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中山大学教授 何思敬)(2)“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的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新闻记者 楼适夷)(3)“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中央监委委员 柳亚子)(4)“人类无怨,以崎大同”(画家 徐悲鸿)(5)“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企业家 张相时)(6)“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山东省督学 徐伯璞)(7)“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之天使,真正人的生活的建筑者。”(作家、翻译家 曾觉之)(8)“实行计划经济。把

47、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把私有资本的成分渐渐减少,到最后是经济组织完全社会主义化。”(读者 张宝星)(9)“没有榨取阶级,也没有被榨取阶级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周刊撰稿人 毕云程)(10)“我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清华大学教授 张申府)以上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期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的梦想”的建构。【答案】示例:材料表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流露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迫切渴望,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他们不同程度受到杜会主义观念的影响,期待“世

48、界大同”;他们渴望和平,更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等。(概述思想特点)这些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与时代背最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帝国主义国家转嫁危机,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中国新民主义主文革命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合理阐释时代背景)这些对未来中国的梦想,表达了对国家富强和世界和平民主的渴望,表现出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际责任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和信心。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对实现梦想的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仍有欠

49、缺,他们的梦想仅靠幻想无法实现,最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建立了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合理阐述历史认识)【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东亚强国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可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爱国情怀、体现社会主义观念进行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的梦想”;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日本侵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阐述“中国梦”出现的社会背景,并从积极层面肯定“中国梦的现实价值,同时应指出只有在中共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