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390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5-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分层作业 十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下列区域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A.西部内陆B.东部沿海C.大中城市D.通商口岸【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通商口岸是西方文化传入最早的地区,因此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故D正确。2.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

2、等。由此可知当时()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B.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D.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解析】选B。“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表明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已经有所改变,故B正确。3.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列图一到图二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 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解析】选A。图一到图二“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A正确。4.1912年以后“

3、提倡成年以后财产独立权”“不得歧视私生子”等呼声此起彼伏,广大青年男女,为了谋求人格独立,生活自由,冲出家庭,走上社会,妇女为培养经营本领而创办的各种公司、学校、习艺所不断建立。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影响了青年的生活观念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C.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D.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解析】选D。材料信息“广大青年男女,为了谋求人格独立,生活自由,冲出家庭,走上社会,妇女为培养经营本领而创办的各种公司、学校、习艺所不断建立”体现的是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因此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故D正确;影响青年的生活观念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不全面,故A错误;材料没有政治意识的

4、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青年的观念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不符合“意在”限定,故C错误。5.(2019浙江学业考)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右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 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解析】选C。由图示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国人的衣着服饰时尚、有个性,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服饰领域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故选C。6.“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

5、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解析】选A。假日旅游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故A正确。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错误。假日经济不是新经济,它只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故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二、非选择题(16分)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

6、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变化是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第二问,结合近代中国的时

7、代特征,从经济、思想、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国家的政治变革。第二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后的史实可知,变化是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答案:(1)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2)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旗袍(如下图)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中国较为流行的女子服装;50年代后

8、旗袍渐渐被冷落;80年代之后逐渐复兴。这说明()A.中式旗袍本身极具争议B.审美习惯见仁见智C.时代变迁影响社会生活D.服饰文化变化多端【解析】选C。由题干中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50年代被冷落,80年代逐渐复兴,说明了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时代变迁影响生活,故选C。2.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解析】选D。图画体现出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这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正确。【深化点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

9、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2018广东学业考)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A.辛亥革命之后B.五四运动之后C.国民革命之后D.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开始提高。故选A。4.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歌谣

10、反映了当时()A.传统旧俗遭否定B.新旧事物的冲突C.新旧事物的并存D.社会转型的苦痛【解析】选C。材料“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体现新旧事物的并存,故C正确。5.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

11、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正确;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与道教的地位无关,故A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错误;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错误。6.(2019佛山高一检测)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B.民国成立后C

12、.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的称呼,故D正确。7.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B.C.D.【解析】选A。材料信息“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的传统服饰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体现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同时由于中国的政

13、治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文化对国际社会产生极大的辐射作用。由此分析,A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材料二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1)从图一、图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7分)(2)材料二涉及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2分)(3)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6分)【解

14、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题,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2)(3)题,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答案:(1)信息: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服饰。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2)西式住宅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3)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