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题号123478911151617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寻求利益与互利,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动因,是人类道德的客观基础。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在我们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都可以发现大量的而非偶然
2、或例外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动机,甚至也不带有任何互利的目的。母亲哺育儿女的无私奉献和无条件的爱,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然同情感,个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社会性义务劳动,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为什么人类会做出这类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利益动机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所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人类的道德显然还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伦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说四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或观点的人性理论,实际上都内含了
3、人性与道德的相关性,所谓或“善”或“恶”、或“无善无恶”、或“有善有恶”道德言说。总体上,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比,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虽然也出现了先秦荀子及以后的韩非子等人的“性恶论”,道家的“性无善恶说”,韩愈、李翔的“性善恶混说”等等不同人性观,但以儒家主流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这其中尤以孟子为最。传统儒家伦理的性善论出于对人的美德伦理的高度关切,设定人天性善良,通过既定严格的人伦秩序,以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为基点,尽力实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把自我的身心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恻隐之心,
4、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乃人性善之种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心养气,砺精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地的仁义“大丈夫”。在孟子等性善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德仁义和圣贤境界。设定人性本善的另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是、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孔孟儒家大都坚持一种彻底的自律型美德伦理,即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性存善端,心存道德,行之有德,成就道德。(摘编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益和互利是人类道德行为和现象的客观基础。因而,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人们追求利益和互利的动机。B. 利益和互利可以解释人类一般的道德行为和现象,对非功利或超功利道德行为和现象是无法解释的。C.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开端。若执持人伦,存心养气不断磨砺,终可成为“大丈夫”。D. 传统儒家学者的代表孟子认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扩大并充实它们,“四端就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样不可遏止。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从非功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并给予了较为客观详尽的解答。B. 文章首段列举了非功利道德的诸
6、多行为,意在引出本文论述的重点:人的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源自人性。C. 文章将西方伦理学和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于人性的理解做了详尽对比,以突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意义。D. 文章末段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益和互利不能完全解释人类所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从而有必要探究人有道德的另一个源起。B. 方志敏、江竹筠等无数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殒身不恤是个人对信念绝对忠诚的体,是超功利道德行为。C. 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基本持性善论的观点,这与西方伦理学的认识有所区别。D
7、. “人皆可以为尧舜”,用孟子的性善论的道德逻辑推理来看,如果人有善性之“端”,就可以成为圣贤。【答案】1. A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因而,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人们追求利益和互利的动机”分析错误,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文章第段指出:“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
8、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将西方伦理学和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于人性的理解做了详尽对比”分析错误,文章只是从总体上,比较中外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比,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
9、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如果就”观点错误,此种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章中的意思,如果人有善性之“端”,“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但这并不能说都可以成为“圣贤”。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
10、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空船田洪波接近天黑的时候,柴爷才把船划回岸边。柴爷并没急于下船,而是坐在船艄上,与远处木架上的鱼鹰宝儿对视良久,然后摸出一只烟,连着叹息声一起默默吸进呼出柴爷打小就在溪江上风里来雨里去,与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和鱼鹰朝夕相处也有很多年头了。与鱼儿满仓的日子比,现在每天在溪江上劳作,打到的鱼能填饱他和鱼鹰的肚子就不错了。老伴早些年就撒手西归了,现在这个所谓的家,就只有他和鱼鹰宝儿。宝儿跟了他有十几年了,第一次见到它柴爷就认准了它。早先,柴爷最辉煌时养了近30只鱼鹰,为此还和旺才他们比拭过鱼鹰。可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些天,在镇上做生意
11、的儿子找人,把鱼鹰悉数给卖了。若不是柴爷誓死护着宝儿不放,恐怕这会儿就只有他一个人面对江水了。想起儿子绝决的样子,柴爷就会觉得胸口痛,觉得自己很失败。渔民的儿子会不通晓打鱼?会由着他的性子每天都到镇里闲逛?会让他做起与打鱼八杆子也够不到的所谓买卖?说一千道一万,究其根由还是自己重男轻女,常想着祖上留下这么条根是不容易的。也许,他不吃打鱼这口饭,会闯出另一番天地呢!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儿子的生意做得很活泛,没几年就腰缠万贯了。可谁想得到呢,越长越胖的儿子居然换了副嘴脸,让柴爷不认识了。儿子几次三番动员柴爷上岸享清福,只要柴爷一提鱼,立马瞪眼。我当年要是跟你打鱼,这会儿就得喝西北风去!柴爷想着也许会
12、是那样,可离开了鱼我能干什么?儿子不屑的表情说,你也不看看现在的溪江,污染多严重!谁还傻呵呵地干捧着这碗饭?实际上柴爷也懒得和儿子说详细,岸上还有七八个老活计没走呢,他们也恋着溪江的一切,恋着这个最后的家呢。儿子不见得能理解。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可在船上住着,这心里就踏实。也是那天该着出事,有几天宝儿没吃饱肚子了,柴爷就上镇里给它买鱼吃。柴爷只顾低头拣鱼了,没想到就撞上同样到市场闲逛的儿子,儿子的脸当时气得铁青。儿子说,你一天都挣不到二十块钱,却要花三十多块钱买鱼给鱼鹰吃,你不是有病吗?渔民打不到鱼,要自己掏腰包买鱼吃,你不是病得不轻吗?!就是在那次之后,儿子似乎下定了让柴爷上岸的决心。他找来
13、鱼贩子买走柴爷的鱼鹰,又买了一幢二层小楼招呼柴爷住。柴爷开始掰指头算日子,儿子那边越催促火气越大,弄得柴爷感觉气都喘不匀了。有几个夜晚,他与老伙计们长谈。宝儿就站在船艄上,说着说着,柴爷用手去摸宝儿,泪就不自觉流了下来。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柴爷去了一个老伙计家,回来时,脚步有些沉重。他掀起一块帘子看了看,里面是一块重约两斤的猪肉,叹息着又盖上了。宝儿默默看着他,不时歪头思索一下。柴爷想控制眼泪,可那泪还是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柴爷看着宝儿。当年我可是一眼就相中了你啊!你那时太瘦小了,简直像只小麻雀。不过,抓鱼你真是一把好手,你那些伙伴没一个能赶上你的。那年和旺才他们比赛,你也真给我长脸,硬是把他
14、们的鱼鹰比下去了。可惜,现在的日子不好过了宝儿大大的眼睛睃着柴爷,柴爷哭得肩膀一耸一耸的。然后狠狠抹了一把脸,淌过江水,提起宝儿,用一根绳子绑了它的颈,倒提着走出船舱。柴爷又带上酒和铁锨,一路向西走去。那里是一片深滩,有个老伙计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两人相见并不出声,只会意地看一眼。柴爷盯视宝儿几眼,咬咬牙,打开酒,自己先灌了几口,然后扒开宝儿的嘴把酒灌了下去。宝儿挣扎着。柴爷又把剁好的猪肉往它嘴里塞。柴爷的手始终抖动着。慢慢的,宝儿不挣扎了,眼睛一点点闭上。老伙计提着灯走了,其实他想陪柴爷坐坐,但柴爷拒绝了。柴爷说他想一个人呆会儿。等着老伙计走远了,柴爷又颤抖着手从衣袋里摸出一个小酒瓶来。江水
15、悠悠,似乎映照着柴爷的心事。他把天看了又看,心里悲怆地喊出一声:宝儿!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岸上还有七八个老伙计因为恋着溪江的一切,恋着这个最后的家也没有走,他们和柴爷共同构成了极力留住过去的溪江老渔夫们的群像。B.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面对鱼鹰柴爷和儿子迥异的态度,柴爷过去辉煌的捕鱼生活和现在的落寞等,以表现柴爷在现实中遭遇的无奈。C. 柴爷掀起帘子看了看那块重约两斤的猪肉又叹息着盖上,这一处细节描写凸显了柴爷无鱼可捕后窘迫生活的无奈和心酸,令人心生同情。D. 紫爷亲手杀死鱼鹰是柴爷与现实的隔阂无法消融的结果,这样的悲剧结尾带给人强烈的反思和
16、震撼,使小说具有了穿透人心的悲剧美。5.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小说题目的深刻意蕴。6. 文章以柴爷杀死鱼鹰的悲剧作结,请你探究造成柴爷悲剧的原因。【答案】4. C 5. (1)“空船”展示了无鱼可捕的现状,体现了捕鱼业的衰退。(2)“空船”的“空”也表达了柴爷失去精神支柱后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6. (1)从柴爷自身来看:柴爷即使无鱼可捕,依然恋着自己的鱼鹰,恋着溪江,但最终却无奈地亲手葬送心爱的鱼鹰。坚守传统生活方式固然重要,但他不理解时代的变化,思想有些保守,性格略显固执,这是造成悲剧的主观原因。(2)从儿子的态度来看:作为生意做得很活泛、腰缠万贯的商人来讲,他只懂得给与柴爷物质上的一份孝心
17、,但他不理解柴爷内心的乡土情结,更不理解柴爷的精神需求,这是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3)从社会原因上看:现在的溪江水遭到严重污染,造成柴爷无鱼可捕的现状,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这一处细节描写凸显了柴爷无鱼可捕后窘迫生活的无奈和心酸”分析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柴爷的儿子,为柴爷上岸准备了房子和丰富的食物。柴爷感到心酸的是以后不能再捕鱼了。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
18、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1)从文章主题角度分析,文章标题“空船”展示了无鱼可捕的现状,体现了捕鱼业的衰退。(2)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空船”的“空”也表达了柴爷失去精神支柱后内心的失落和空虚。柴爷一生与鱼为伴,一下子无鱼可捕感到难以适应,表现出内心的“失落”和“空虚”。【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重要情节,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针对具体情节,明确自己的看法,
19、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文章最后,柴爷杀死鱼鹰,故事以悲剧作结,造成柴爷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按照几个对象几层意思来总结:首先,从柴爷角度自身分析,社会发展了,柴爷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还坚守原来传统生活方式,最终无鱼可捕,无奈亲手葬送半生相伴的鱼鹰。其次,从儿子的态度来分析,他只懂得给与柴爷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不理解柴爷内心的乡土情结,更不理解柴爷的精神需求,对柴爷买鱼喂鱼鹰的行为大为反感,这是造成柴爷杀死宝儿悲剧的客观原因。最后,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现在的溪江水遭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柴爷无鱼可捕的现状
20、,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二、古
21、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其后,斯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乃上
22、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崩。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高欲立子胡亥为太子,与斯曰:“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
23、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于是斯乃听高。太子立为二世皇帝。法令诛罚日益刻深,又作阿房之宫,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并责问李斯。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上书欲求容。其后,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
24、非上所建立/B.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C.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D.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代负责教学一种官名。秦汉已有,负责政事及礼仪,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B. 诗)书皆为儒家经典。诗,即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是现存C. 黥,即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
25、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文后的“城旦”,也是刑名,即判处四年筑城劳役。D. 十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后一直沿用,并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夏历(即农历),所以文中十月在前,七月在后。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善于把握机遇。他分析时局,选择入关事秦国,借机游说秦王抓住时机去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B. 李斯具有开国之功。他运筹帷幄,居功至伟。对内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对外平定少数民族,他都尽力而为。C. 李斯无奈趋从权势。赵高对李斯威胁利诱,李斯为利屈服;后李斯又遭二世责问,很是害怕,因此顺从了赵高的心意。D. 李斯最终
26、结局悲惨。他听信赵高的邪说,立少子胡亥,后以谋反罪被腰斩,累及三族,最终李斯有所醒悟。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2)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陈情表)【答案】7. B 8. D 9. C 10. (1)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解决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即使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2)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一案,对他加以惩处,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家族和宾客全部逮捕。(3)到了四岁,舅父强迫
27、母亲改变守节的心愿。祖母刘氏怜恤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古时候天下分散败乱,彼此之间互不服从,所以才诸侯并起,一般舆论都称道古代以否定当代,装点一些虚夸不实的文辞来扰乱社会的实际,人们都认为自己的一派学问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 “语皆道古以害今”中,“语”指一般的舆论,是下面句子的主语,应与下句相连,与上句断开。排除AC两项。“饰虚言以乱
28、实”中,“饰”装点,“虚言”是“饰”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是独立的。排除D项。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后一直沿用”解说错误,此历法,汉朝初期沿用,汉武帝后制“太阳历”,遂废除。故选D。【9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相关,“李斯为利
29、屈服”分析错误,李斯屈从赵高更多是因为担心不从后,会“祸及子孙”,是迫于赵高的威胁。故选C。【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今”,倘若;“怠”,懈怠;“就”,成就,解决;“约从”订立合纵的盟约;“虽”,即使。(2)“案”,审理;“狱”,案件,治,惩治。(3)“行”是经历的意思。“行年”指经历的年岁、当时年龄、将到的年龄或流年。旧时星命家所谓某人当年所行的运,亦称小运。“夺”,
30、强迫改变;“躬”,亲自;“悯”,怜恤。【点睛】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
31、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跟从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足以扫平诸候,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 这是万世难逢的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即使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这以后,李斯做官做到廷尉。二
32、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 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李斯于是上书给皇帝说:“古时候天下分散败乱,彼此之间互不服从,所以才诸侯并起,一般舆论都称道古代以否定当代,装点一些虚夸不实的文辞来扰乱社会的实际,人们都认为自己的一派学问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我请求把人们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扫除干净。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后,若还有人不服从,判处黥刑并罚做筑城苦役。”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
33、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 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出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巡行出游到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这一年七月,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去世了。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赵高想要立胡亥为太子,与李斯说:“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候,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
34、“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当时的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 二世又建造阿房宫,赋税越来越重,兵役劳役没完没了。李斯多次想找机会进谏,二世不但不允许,反倒责备李斯。李斯很是害怕,又把爵位俸禄看得很重,不知如何是好,就曲意阿顺二世的心意,又上书想求得宽容。之后,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一案,对他加以惩处,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家族和宾客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狱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
35、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襜:战袍。娖:整理。银胡觮:银色或像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为作者失意闲居时所作,小序中虽称“戏作”,但通篇调短情长,言简意深。B. 前四句写军容之盛和战斗情景,主要从旌旗、军装、自然环境上加以衬托,极富感染力。C. “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相对照,
36、写须发在春风中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韶华易逝。D. 最后两句与陆游的“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意境相近,是反语和自嘲。12. 后人评论此词,认为它是一篇简括而形象化的稼轩自传,感情沉郁深厚,请结合诗词做简要分析【答案】11. B 12. 上片写自己少壮时短暂而辉煌抗金杀敌的斗争生活,下片写自己投闲置散、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难堪现状,反映南归几十年的不幸遭遇和抑郁心境。诗人用对比手法,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37、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主要从旌旗、军装、自然环境上加以衬托”分析错误,没有描写“自然环境”。前四句,“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拥万夫”表现了当年辛弃疾的军队的声势浩大(豪壮与有号召力),从“锦襜突骑渡江初”体现了一个英勇果断的将军的形象。“燕兵夜娖银觮,汉箭朝飞金仆姑”中可以看出在这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中,将军的勇猛善射,毫不示弱。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
38、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点睛】如何鉴赏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
39、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诗词赏析: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
40、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第二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
41、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存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42、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三)名著阅读(4分)13.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的选段,请回答:“操与帝”在进行什么活动?这段文字体现了玄德怎样的性格?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归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相侍,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答案】打猎。刘备做事谨慎,考虑周全。【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
43、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从“围场已罢”可知,曹操与汉献帝在打猎。从“(云长)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可知关羽嫉恶如仇。从“投鼠忌器”“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等分析可知,刘备做事谨慎,考虑周全。(四)名篇名句默写(5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2)逍遥游中表明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一句用春花喻冬雪,形象地写出了边塞风光【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定乎内外之分 (3). 辩乎荣辱之境 (4). 忽如
44、一夜春风来 (5). 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岫、辩、辱。【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
45、正。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堂好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让学生不但有真和善的升华,而且有道德的熏陶、知识的增益,可要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块上,让道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必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亲和力、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因为许多事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享味,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当然,所举事例要真实,切忌_、_。一堂思政课,育人大舞台,只有内容上固本守正、方法上张弛有度、选材上贴合实际、形式
46、上_,思政课才能_,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道听途说 捕风捉影 因地制宜 不孚众望B. 无稽之谈 浮光掠影 因势利导 不孚众望C. 道听途说 捕风捉影 因地制宜 不负众望D. 无稽之谈 浮光掠影 因势利导 不负众望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堂好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不但让学生有知识的增益,道德的煎陶而且有真和善的升华。B. 听一堂好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学生不但有真和善的升华,而且有知识的增益、道德的熏陶C. 一堂好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不但让学生有
47、真和善的升华,而且有知识的增益、道德的熏陶D. 一堂好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让学生不但有知识的增益、道德的熏陶,而且有真和善的升华。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增强亲和力,才能传递思政课的温度;增强针对性,才能找准思政课的痛点。B. 增强亲和力,才能传递思政课的痛点;增强针对性,才能找准思政课的温度C. 增强针对性,才能找准思政课的痛点;增强亲和力,才能传递思政课的温度。D. 增强针对性,才能找准思政课的温度;增强亲和力,才能传递思政课的痛点。【答案】15. C 16. D 17. A【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
48、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根据上文“所举事例要真实”与“切忌”,这里应选“道听途说”。第二空:“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根据上文“所举事例要真实”与“切忌”,这里应选“捕风捉影”。第三空:“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49、语境中说的是“一堂思政课”“在形式上”应该如何,那就要针对不同的基础、不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应选“因地制宜”。第四空:“不孚众望” 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语境中说“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应选“不负众望”。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句中, “让学生不但有知识的增益、道德的熏陶”与“有真和善的升华”有递进关系,
50、语序不能颠倒,排除BC两项。再看A项,“一堂好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中,比喻不当,“读”使用不当,如果上一句有“听”,这里就需要有“读”。没有“听”,只有“一堂好的思政课”,比喻只能是 “犹如一本书”。排除A项。故选D。【17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亲和力”与“温度”是相互搭配的,“针对性”与“痛点”是相互搭配的,排除BD两项;再考查AC两项,根据文段语意,
51、应先“增强亲和力”,再“增强针对性”,排除C项。故选A。【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2017年底,一篇题目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介绍了现在年轻人的“佛系生活”方式。有人认为,“佛系”是一种随遇而安、平和洒脱的生活态度;有人认为,年轻人以“佛系”自嘲,
52、体现的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你的看法呢?请就此展开思考,并从孔子、庄子、杜甫、陶渊明、苏轼、辛弃疾这几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提炼一个论据,简洁有力地证明你的观点论据80字左右。(1)观点:_(2)论据:_【答案】 (1). “佛系”是一种可取的生活态度。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离开官场,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他的诗酒人生,他的“佛系”让诗坛多了一股清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出论点并提供论据的能力。解题步骤如下:读懂原文,明确文段的主要信息和答题要求;分析阅读的语段,提出自己的观点;根据题目要求,围绕自己的论点,从备选材料中提炼出论
53、据;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本题中,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佛系是一种随遇而安、平和洒脱的生活态度”、“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论点,如:“佛系”是一种可取的生活态度。再根据题目要求,“从孔子、庄子、杜甫、陶渊明、苏轼、辛弃疾这几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提炼一个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陶渊明的“佛系”生活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行为遵从内心的选择,他的诗酒人生,他的“佛系”让诗坛多了一股清流。本题需要注意表达要简明,字数要符合要求。四、写作(4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54、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唱响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假如你打算参加学校组织的“讲中国故事、展青春风采、做时代英才”主题班会,请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国为国,才能以家为家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讲中国故事、展青春风采、做时代英才”主题班会,我感慨万千,我认为“以国为国,才能以家为家”。己亥年的青春快闪活动在年青的学子们中间传递,倾诉着新时期中学生们对祖国的情感。“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
55、,中国人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便是广大学生和祖国的关系,也是我和祖国的关系。 儿歌里的花园,课本中的祖国! 小时候,祖国的样子在老师教的儿歌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儿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长大了,祖国的样子在书本中。“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12亿人口。”工作了,课本里祖国的样子在我的脚下变得实际而丰厚。天涯海角的浪花,雪域高原的晴空,一望无际的草原,金黄耀眼的沙漠。每一寸土地都给了我持久的感动,每一处风景都让我流连忘返。 传说中的神话,现实中的祖国! 100多年前被领走的香港和澳门回来了,350
56、km/h的复兴号将天南海北的距离缩短了,一带一路将亚非欧大陆和活跃的欧洲经济圈贯穿了,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与高铁的新四大发明让中国经济耀眼了,天眼、玉兔、蛟龙、海斗和深海勇士让科技军事强劲了,墨子号、量子卫星、远洋舰艇、神威众核处理器、中国制造最强芯、华为5G时代让中国第一了,2019年2月承载着世界文明增信释疑沟通交流缔结友谊的让中国承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岳麓宣言发布了。无论是主权还是科技,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我的祖国在新时代创造了神话,让我无比的骄傲! 静好时的岁月,未来中的祖国。 鲁迅先生告诉我:“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央视公益广告“中国梦家国篇”告诉我:“在这片土地上
5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用劳动成就自己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更好!”我是祖国的一份子,祖国给了我安康幸福、自豪和荣誉,我能为祖国做点什么呢? 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放飞梦想,这是祖国给人民的礼物,作为人民之一,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祖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精英,也需要平凡如我辈的螺丝钉。始终让自己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就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才能让岁月一直静好。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只有以国为国,才能以乡为乡,以家为家。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
58、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审题】材料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这个题目最明确的任务是对祖国母亲说点什么,立意很宽泛,学生可自由发挥,但有两个限制不能忽视,一个是歌词,一个是新青年的责任担当,所以,作文不能只有礼赞祖国,应该把自己放在祖国命运里。材料中的关键句为“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肩负着神圣使命,更要勇于担当”,歌词中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是关键句
59、。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和祖国是荣辱与共的,我们青年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有担当精神,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振兴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的重任,可据此立意。 参考立意: 1、我与祖国共成长; 2、中国梦有我助力; 3、中国梦,我的梦; 4、勇于担当,牢记使命。参考素材:例文2:(参考素材忽略发言稿格式)中国梦,我的梦中国,传承千年的两个字,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对母亲的一种热爱。中国有梦,化作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的前行。 作为炎黄子孙,我对于祖国有着不可言喻的期盼。但我也明白,中国之梦是光荣的,更是充满了艰辛与血泪是用无数国人的鲜血浇灌而成的。这样的梦,变得意义非凡。身为华夏儿女,
60、我也有我的中国梦。 如果把今天的中国比作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那么我的中国梦便是让这条巨龙飞舞于蓝天,傲立于苍穹。这虽然是梦,但是我相信拼接个人的努力,千千万万国民的努力是能够完成的!将自身与祖国联系起来,从现在做起,共同奋斗,为中国之梦洒下晶莹的汗水。 历史的中国无疑是强大的。若想让当今中国重现昔日之辉煌,我想可以从古时入手,汲取经验,发展中国。其实,中国梦自古以来便有无数先人在为之付出着。古时的神州大地上,战火弥漫,四分五裂,谈何而来的中国之梦。这个时候,秦始皇站出来了,扫六合,定八荒,为中华之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说他骄奢,有人说他残暴,但我看到的是一个敢于为中国梦付出一生的真男人。试
61、想若无秦王,中国之梦会被拖后多久?所以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无英雄几无历史。中国梦便是由历史堆积而成,其中每个时候的英雄都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而当今我的中国梦,便是希望有一个“英雄”站出来,引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但历史上的英雄若没有人民在背后的支持也是不会成功的。将个人的安危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也是为国梦付出的表现吗?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的中国梦若想实现,更加需要我们这样人民群众的共同付出。 近代的中国的的确确是一部血泪史,天地间尽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英灵。当列强入侵之时,无数国人用血肉铸成铜墙铁壁抵挡着。可还见那段洒满热血的城头上那一道坚毅的背
62、影吗?关天培和他的战士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用满腔的爱国之心铺垫中国之梦。可还见那块流满血汗的土地上那一片顽强的身影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革命英勇付出,用坚韧的生命铸就了中国之梦。多少可歌可泣的事件,多少为国献身的英雄,我们数不完,但我们知道,中国有梦是少不了他们的付出。中国梦,不就是需要这种爱国精神吗?若无付出,怎有收获。 新的时代新的梦想,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需要我们用汗水去打造,用生命去成就! 中国梦,我的梦。行文结构示例:选定了立意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可以从祖国建国70年的历程写起,写出国家怎样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文章中一定要结构“我”来写,要联系自
63、己的实际(如,正在上高中,是一名学生)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文章需要叙议结合,适时抒情。【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