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348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师说》2015高考政治全程复习课时训练:3.3.6我们的中华文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6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BC D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入

2、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排除。答案:A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据此回答23题。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答案:B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求同存

3、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A BC D解析: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应吸取的是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且“继承”用词不当,错误;我们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4.2013年,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A BC D解析:本题

4、考查汉字的有关知识。汉字是中国的文字,不能说其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标志,故不选,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排除;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5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是以一种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史的。走出屈辱,重振并超越“老大帝国”的地位,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坚持文化的包容和创新摒弃中华传统文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使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从文化角度看,走出屈辱

5、,重振并超越“老大帝国”的地位,意即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说法不妥;均正确说明了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具体做法。答案:B6.漫画珠算是什么的寓意为()要珍惜和爱护传统文化,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要在历史(传统)与现实(当代)的交汇点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大众传媒的特点、文化创新等知识。要珍惜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说法不科学。正确切题。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

6、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说法错误。答案:B7京剧中的脸谱,不同颜色象征着不同的人物性格:红脸表示忠勇耿直,如关羽;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如曹操;黄脸表示骁勇善战,如典韦;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如包拯,或代表粗率莽撞,如张飞、夏侯渊等。京剧脸谱中的这一特色()A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表现B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域性的表现D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不同的京剧脸谱象征不同的人物性格,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表明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

7、的文化,故A正确。答案:A8有人把“八大菜系”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A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B具有民族性的特点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D具有先进性的特点解析:中国菜肴中的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因此材料显示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B、C、D三项与材料的中心思想不相符合,故排除。答案:A9“黛玉自忖,兀那汉子这等眼熟,却不知是卧龙还是凤雏,便问

8、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最近网上流行的这个“神句”,将四大名著的语言特点、重要人物等囊括在内。诸如四大名著等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 BC D解析: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排除。属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故选C。答案:C10稍稍关注中国科技史就会发现,京杭大运河通航设施的演变已成为中国船闸历史的缩影。夫差筑邗沟时,在邗沟与淮水交汇处

9、的末口筑一道拦河坝“北神堰”,这是利用埭堰进行人工渠化河流的最早尝试。东晋末年,秦康埭、邵伯埭、三枚埭、镜梁埭先后横卧邗沟,成为古代科技的标志。唐朝节制水流设施斗门的设计,更是我国最早的船闸的雏形。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等特点我国古代科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并非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A BC D解析: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排除。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说法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A112013年9月4日,银川市迎来第十五个“民族团

10、结月”,在银川市中心的光明广场上,回族茶艺、刺绣、剪纸、芦苇画、景泰蓝金丝沙画、太西煤雕刻等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来市民关注,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展现了民族团结的风采。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繁荣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发展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用着文化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回族茶艺、刺绣,剪纸、芦苇画、景泰蓝金丝沙画、太西煤雕刻等回族文化丰富多彩,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当选;回族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史化遗产,通过文艺演

11、出让人们欣赏这些灿烂的文化,体现了;错误,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答案:B1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联系上述材料,不难看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始终具有先进性中华文化包容性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渐趋淡化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包容性。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故可选;儒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故可选。中“始终”说法有误,中“渐趋淡化”表述不妥。答案:C13不止是园林,昆曲、古琴艺术、苏绣、核雕和玉雕等,也都成为向世

12、界展示“文化苏州”的重要名片。更令人赞叹的是,在传统文化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苏州的现代文化产品也不断走了国门,如漆画装饰画、3D机甲类游戏等。可见,苏州给世界留下的文化印象有()苏州文化源远流长苏州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材料说明了苏州文化内容丰富,地域特征明显,故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文化源远流长,故排除;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与材料不符。答案:C14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文

13、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之精髓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异彩纷呈。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由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符合题意。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故说法有误。答案:B15在我国,尊儒的也信道和佛,如红楼梦中贾府为秦可卿发丧,和尚、尼姑、道士、儒官,各色俱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多样的文化能和睦相处多元主流文化能相互吸收、交融各种文化一律平等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多样性等知识。正确切题。任何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错误。说法有误。答案

14、:D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面两组图画和材料回答问题: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以上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试加以说明。(2)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答案:(1)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15、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过程,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17材料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

16、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

17、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解析:本题为体现类试题。回答第(1)问,我们要先通过审读设问,联系教材知识即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表现,然后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到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契合的内容。回答第(2)问,考生要熟知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予以解读。答案:(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

18、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