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正阳县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素质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语言和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所谓“妙在含糊”就是说不要把有些东西写得太过真切,因为某些情景本身就是模糊的,你把它分辨得过于清晰,界限过于分明,反而失去了原貌。要想做到别出境界,“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如果语言太多,处处塞满,过于具体,不给人留下一点想象余地,就难达到“意多”的效果。同时,“语少”意味着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
2、胧,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波兰学者罗曼英加登撰文指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这种“未定点”,实与中国文艺理论所言“模糊性”相关;而接受者由于具有不相同的情感体验的私密性,所以可以从中体味出不相同的内在意蕴。下面举几首诗例,稍作分析。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见秋风而生归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据载:西晋张季鹰在洛阳见到秋风吹拂,顿生叶落归根之意,因思家乡
3、吴中菰菜羹和鲈鱼脍而命驾便归。张籍此诗的首句就暗含了这一典故。同在洛阳,都因秋风起而兴归欤之情;所不同者,张季鹰是乘着秋风“命驾便归”,而张籍却难以归去,只能望秋风而兴叹,寄封家书给亲人。一个“意万重”,极写意绪的纷繁杂乱,突出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已经封上、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这在当事人
4、那里是非常复杂、难以理清的,但作者仅用了28个字就将此意绪的纷杂淆乱反映出来,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并对此“万重意”作多方面的联想,于是诗歌的空间意义获得拓展。与此相类的古诗词句不在少数。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它的含义实在太幽微了。这首诗主要是用典故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在的情思。凡是用典的诗,往往比那种直白的议论和描写来得隐微含蓄。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具备的历史感、文化意味、象征意义,却可能制造一种阅读的障碍,用典越多,障碍越大。读锦瑟,你先得把典故搞懂,然后还要将典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搞明白,再下来还要索解作者斯时斯地用这些典故所
5、要表达的独特意绪,这就多了几层曲折,它的含义就模糊朦胧了。就语言表现来看,其实没有多少阅读障碍的,感觉整首诗读起来很流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悖反的现象:阅读不困难,但理解有难度。因了前者,它具有形式美感,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因了后者,它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一批批破解密码的索隐派。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如这样一些诗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这是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的两句,这两句究竟写的是什么,不清楚。注家的解释也五花八门,王琦说:“蛇因湿闷薰蒸而毒气不散,江鱼因水热沸郁而静伏不食,极言暑溽之象,
6、以起下文命人剪葛制衣之意”;姚文燮说:“葛多生于深谷,或垂于江边,故蛇凭鱼依焉”;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实事求是地讲,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一首优秀的诗作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能一会儿明朗、一会儿晦涩。相比之下,李商隐诗的字句平易流畅,全诗意境浑成,难于蕴涵的模糊、朦胧、不确定,但这不妨碍你对全诗的阅读和喜爱。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
7、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引申、派生关系。唐诗中,就有不少情、理相互交融的佳作,特别是无理而又深情、痴情的诗作,达到了一种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如李益江南词、金昌绪的春怨都是如此。好的唐诗都能处理好言、意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隽永的情趣。(选自尚永亮说言意,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B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算不上多么优秀的诗作,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
8、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D宋代以后诗人更重视作品蕴涵的情、理关系,而之前多聚焦于作品的言、意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要想做到“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语少”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这样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B因见秋风起而萌发一种归隐之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C锦瑟具有形式美感,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吸引了众多读者;但其理解起来有难度,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不少破解密码的索隐派。D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
9、象征性意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三位注家的解释不同,这令人无法得出一致意见。3结合材料内容,选出下列各项中与所给例句在写法上并不类似的一项是(3分)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A含情两相同,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C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D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直播经济作为一种视觉经济业态,实现了真人场景的实时互动。直播通过视觉化的内容生产,以多种多样的现实场景为基础,传递了商品信息、用户体验,当主播“面对面地展示产品性
10、能特点、参与实时反馈,也给社会大众以全新的观感,直播因此成为了 一种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方式、情感体验方式和文化共鸣方式。同时,直播平台的流量加持和技术创新,更是为消费者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网购的快乐体验。直播经济是群英荟萃的“线上集会”,有效拓展了社会生产和经营的半径。直播经济带动了社会创新,重塑了企业生产模式。各级政府的政策鼓励和积极参与,是直播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是数字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而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崛起,也为直播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渠道,拓宽了视野。(摘编自吕鹏等一部手机“撬动”的直播经济异军突起)材料二: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
11、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策划了灵活多样的带货直播节目形态,利用央视新闻的强大号召力、影响力,邀请新闻主播和明星、正能量网红等艺人一起参与直播。向全社会传递了帮助湖北经济复苏、脱贫攻坚、重启美好生活等主题。节目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激活了人们的公益理念与责任意识,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表层看,众多主流媒体搞直播带货,是公益活动;但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来看,这是转型发展的一种尝试,对媒体融合有更多的启发意义。直播带货这种新的媒体公益方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农民、网民、媒体三受益,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这点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主流媒
12、体既要顺应潮流发展,也要主动抢占流量。主流媒体直播带货也是充分拥抱互联网的姿态,它们利用自身的内容策划能力、节目制作优势等,在品牌化、专业化升级中探索发展新思路。把优质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思想、情绪、价值观上引发观众共 鸣,最终把流量化为一股社会力量,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摘编自牛梦笛直播带货:为扶贫下单为脱贫助力) 材料三:时下,直播带货掀起了新型消费的热潮,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举 措。从发展现状来看,直播带货规范发展已势在必行。直播带货产业涉及主体多、链条复杂,网络主播、内容发布平台、产品供应企业等相关参与者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监管机制。中消协发布的报告显
13、示,目前37 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问题,主要有夸大宣传、货不对板、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还有一些基础服务性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只有厘清各参与方的责任和行为规范,整个直播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直播带货也才能走入正轨、良性发展。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方兴未艾,直播带货等新消费模式前景光明、大有可为。直播带货的各参与方应认识到,只有靠诚信经营、品质过硬才能持续较快发展。标准和规范的明确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期待监管部门根据新业态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既鼓励创新又兼顾公平;期待相关平台和主播放远眼光,诚信守规。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直播带货产业健康有序发
14、展。(摘编自罗珊珊直播带货,有规矩才有未来)4下列对直播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播经济能凭借真人场景的实时互动形式产生很好的视觉化效果,从而传递商品信息,增强用户体验感。B直播经济给社会大众带来全新的观感,具有实时反馈的特征,是一种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社交方式。C直播经济有效拓展了传统经济中社会生产和经营的范围,对我国的企业生产模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D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直播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数字经济,直播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播平台的技术创新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都助推了直播经济的发展,成为
15、直播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B主流媒体策划带货直播类节目具有深远意义,这既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C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应拥抱互联网,充分发挥自身在内容策划能力、节目制作等方面的优势。D从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直播带货掀起了新型消费的热潮,但是我国直播带货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监管机制。6我国目前应从哪几个方面规范直播带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英雄之器 日芥川龙之介“项羽此人,终究不是英雄之器。”汉军大将吕马童将自己的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如此说道。他身边还有十余人
16、围着灯火而坐,夜晚的营帐中,每张脸孔都在灯下泛着红光。而且,众人脸上都浮现出平日所没有的微笑,或许是因为今日一战大获全胜,取得了西楚霸王的首级,这份喜悦尚未消散的缘故。“是吗?”有一人问道。这人鼻梁高挺、目光锐利,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直直地盯着吕马童的眉间。不知何故,吕马童似乎有些狼狈。“诚然,项羽武功高强,毕竟他连涂山禹王庙的石鼎都能举起。今日之战也是如此,一时间,在下还以为要命丧当场。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着实是势不可挡。论起项羽的武功,的确高强无比哪。”对方依然微微含笑,淡然颔首。营帐外悄然无声,除了远处传来两三声号角,连马嘶声也听不到。空气中隐隐飘着枯叶的味道。“然而”吕马童环视众
17、人,配合着“然而”的话头,眨了眨眼。“然而,项羽却非英雄之器。证据依然是今日之战。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剩下区区二十八骑,根本无法与我方云集的大军对抗。而且,据说乌江亭长特意前来迎接项羽,打算用船助他返回江东。若项羽真是英雄之器,即便含羞忍辱,也应当渡过乌江,以图后日卷土重来。这本不是应当顾及什么体面的时候嘛。”“如此说来,所谓的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算计啰?”听了这句话,众人都低声笑了起来。但吕马童并未气馁,他不再捋胡须,微微挺起胸膛,时不时地瞥一眼那张鼻梁高挺、目光锐利的脸孔,猛力做着手势,侃侃说道:“不,在下并非此意。说到项羽据说,今日之战开始前,项羽对二十八名部下言道:亡项羽者天也,非由人
18、力之不足。吾必以仅余之兵力,三破汉军于诸君之前,以作证见。实际上,他岂止三破我军,而是九战九胜。若依在下看来,项羽此举其实甚为怯懦,将自己的失败委过于上天上天岂不烦恼?他若是渡过乌江,纠合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才说这番话,倒也罢了。但他并非如此。明明可以堂堂皇皇地活下去,他却自蹈死路。在下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并非仅因为他不精于算计,将一切归咎于天命,以此来搪塞这实在不可取。在下以为,所谓英雄,绝非这等人物。当然,萧丞相等饱学之士会如何评说,在下就不得而知了。”吕马童得意地环顾左右,停住了口。众人或许觉得他的高论颇有道理,都满意地点头不语。唯有那个鼻梁高挺的人,眼中现出一种意外的感动,漆黑的
19、瞳仁热烈地闪闪发亮。“是吗?项羽说了那番话?”“据传他说过。” 吕马童上下晃动着长脸,重重地点头,又道:“这岂非懦弱?至少不是大丈夫之举。在下以为,所谓英雄,应当敢与上天相抗才是。”“有理。”“即便知晓天命,也应当奋力一争才是。”“有理。”“如此说来,项羽他”刘邦扬起锐利的眼光,直盯着秋风中摇曳不定的灯火。片刻之后,仿佛自言自语似的,他徐徐说道:“如此说来,项羽真乃英雄之器也!”注: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作家,作品取材多样丰富,注重艺术形象的完美,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芥川龙之介擅长短篇创作,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不能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起大落的时代变迁。但是芥川的
20、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芥川的时代是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的时代,这时期的怀疑主义更多地是体现出了十九世纪末期人们在工业社会条件下的彷徨和矛盾。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3分)A吕马童“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而刘邦则是“鼻梁高挺、目光尖锐,唇
21、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通过外貌对比凸显人物境界高低。B通过环境描写,“营帐外悄然无声”“两三声号角”“枯叶的味道”等都体现了大战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和对英雄陨落的悲哀。C吕马童认为项羽“武功高强”“势不可挡”,但心性怯懦而归咎于上天,最终错失渡过江东的时机,因为不精于算计,所以不是“英雄之器”。D芥川龙之介的改写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表达,使小说叙述更具情节张力,透露出了对英雄的惺惺相惜,展现出了中国古典式的英雄悲剧。8司马迁项羽本纪赞中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请结合文中刘邦和吕马童对项羽的评价
22、,分析他们二人对“英雄之器”理解的异同。(6分)9作为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性作家,请简要分析芥川龙之介在英雄之器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之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23、:“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
24、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
25、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有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调任。B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指打鱼的渔翁。C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D天问,通过对天地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诗人探索真理的精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
26、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B屈原明辨形势,反对秦国之行。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人,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2)屈原至于江滨,
27、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28、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对词的一大贡献就是使用大量的军事化意象,让充斥女性柔婉之美的宋词有了昂扬的血性男儿之美,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最典型的两句是“ , ”。(2)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 ,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意在提醒国君在国内要注重招揽贤士,对国外要有忧患意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1949 年后,故宫文物重新进行了整理编号,“故”字号
29、文物仍有78 万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号文物21 万余件,总数近百万件。其中适合用来做文创产品的题材,可以说_,得来全不费工夫。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月刊看似单薄,实际上每一期介绍的藏品都令人目不暇接。这本获得成功的杂志,是因为它不仅介绍寻常藏品,而且还介绍“镇馆之宝”。比较可惜的是,这座文化宝库散发出的魅力在近些年才开始为民间所感知。多年前,当我们游览北京故宫时,除了明信片一类的,没有其他可以带走的纪念品。而当时,台北故宫的文创产品已经琳琅满目了。让文物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_,故宫的文创产品因该把握住这样一条底线:文创产品不必戏说,也_戏说。也就是说,做文创产品不必紧跟潮流,
30、_ 也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比比皆是 对接 无需 依然故我 B俯拾皆是 对接 无须 我行我素C比比皆是 衔接 无需 我行我素 D俯拾皆是 衔接 无须 依然故我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这本获得成功的杂志,不仅介绍寻常藏品,而且还介绍“镇馆之宝”。B这本获得成功的杂志,是因为它不仅介绍“镇馆之宝”,而且还介绍寻常藏品。C这本杂志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不仅介绍寻常藏品,而且还介绍“镇馆之宝”。D这本杂志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不仅介绍“镇馆之宝”,而且还介绍寻常藏品。19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31、)A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B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D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人们应该感谢肝脏。肝脏不仅能降解毒素和其他分子,而且还能制造营养物质,因为它是如胆固醇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制造者。尽管胆固
32、醇声誉不佳, ,因为人体需要依靠胆固醇制造皮质醇和睾酮等类固醇激素,并在皮肤中生成维生素D。此外,它还可以感知人体的整体营养状况,并在血液循环中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糖或脂肪)储存起来。如果我们吃得好, 。在需要的时候,如当我们的血糖水平很低而没有立即进餐时,肝脏就会动用其储备,并释放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说, ,您将无法享受不间断的睡眠。21下面是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流程图,请你根据这个图转写成一则广播稿,供服务中心负责人播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60个字。(5分)四、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王立群教授中国脊梁一书中写道:
33、“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前进,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对于以上三种人,你更欣赏哪一种或者哪几种人?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正阳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下期19级第三次素质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 D ( A 原文
34、是“只有才”,讲的是必要性,该选项的表述为“只要就”,讲的是充分条件;B 不能笼统地说是否定的态度,作者对李贺诗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否定的只是李贺诗歌的晦涩度,认为其晦涩度影响了李贺诗成为优秀诗作;C 文中对应语句为“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2.【答案】 B ( 张季鹰是思念家乡美食而归乡,张籍也是思念家乡亲人而盼归,二人都有归乡之情,而不是厌恶官场、归隐民间)3. 【答案】B (ACD三项,都采用了模糊化的写法。三种情况都不是不想说,其实心头有万千话语想向对方倾诉,却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气咽”、“凝噎”、“执手”、“千行泪”和“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
35、来,想象空间得到了一定拓展。)4. 【答案】B(偷换概念,原文是“直播因此成为了一种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生活方式”。)5.【答案】A(混淆了主体,“各级政府的政策鼓励和积极参与,是直播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6.【答案】厘清各参与方的责任,明确行为规范。(2分)制定管理标准,加强监管。(2分)各参与方诚信经营。(2分)7.【答案】C【详解】C项,“但却不精于算计”不是吕马童的看法,原文刘邦问“如此说来,所谓的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算计啰?”,吕马童回答说“不,在下并非此意”。吕马童认为项羽明知不能战胜却逞匹夫之勇、不肯渡江重来;还用归咎上天来搪塞,是怯懦的表现。故选C。8.【答案】吕
36、马通认为项羽不应将战败归结于上天,应忍辱渡江,卷土重来,非英雄之器。 刘邦认为项羽认清形势,有与天斗的勇气和不甘心,乃英雄之器。两人都认为英雄之器需有与天相抗的勇气;即使知晓天命,也需奋力一争。9.【答案】 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赋予对于英雄之器的多重评判和解读,包含对现世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挖掘(主题方面)。增加人物细节和心理描写,刘邦“徐徐说道”凸显英雄相惜,和英雄情怀难以为俗人所知,注重形象的完整性。(手法上面)暗含作者的怀疑主义,展现出传统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相互碰撞的灵感,具有怀疑主义的特色。(作品特色方面)跳出时代的拘束,赋予了小说新的时代特色,更容易引起当下读者的思考(阅读效果方面
37、)。(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10【答案】A(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11【答案】A(迁,在文中意指流放。)12【答案】B(“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文中没有体现。)13【答案】(1)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文言文译文屈原,名平。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辞令。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
38、,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平痛心大王听言不能明察,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当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面。怀王想要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后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楚
39、国割让土地。怀王生气了,不答应。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仍然心里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思念君主、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令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又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渔翁见到他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昏醉惟
40、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渔父说:“所谓圣人,不能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要和世俗一同变化。举世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是昏醉的,又为什么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屈原说:“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我宁愿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他作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哀怜屈原的志向。来到长沙观览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无法不垂涕惋叹,想象他高洁的人品。”14.【D】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
41、,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15.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对时序的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感到欣慰;对新春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
42、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赏析】:首联写去年荆州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幽州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和着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然而,字句却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可见诗人运笔手法之高妙。颔联说,昨南今北,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只有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
43、。后二联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于此诗人引颈急待,几欲插翅归去的情态,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表现得传神尽相、淋漓尽致。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也多少存在为官君侧心过切而不惜媚上之嫌。16.(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答案不唯一)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 未谙沧海路 何处玉山岑(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7.
44、B【解析】第一空,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腰拾取到处都是,形容书香非常多,很容易得到。从横线后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来看,语境强调用来做文创产品的题材很容易得到,应选用“俯拾皆是”。第二空,对接:指将各部分端部的对接部接合固定起来,也泛指互相接触、沟通。衔接: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属。“衔接”指两个物体之间,“对接”既可以指两个物体之间,也可以指多个物体之间;“衔接”只能用于物与物之间,“对接”可用人与人之间,也可用于两个物体之间。语境显然是多个事物之间的连接,应选用“对接”。第三空,“无须”是副词,修饰动词,表示没有需要。“无需”是及物动词,跟宾语,表示不需要。根
45、据语境应选用“无须”。第四空,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依然故我:指人的思想、行为等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多含贬义。从横线前的“不必紧跟潮流”来看,应选用“我行我素”。18.D【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应将“获得成功的杂志”改为“杂志获得成功”;二是不合逻辑,根据语意上的递进关系,应先介绍“镇馆之宝“,再介绍寻常藏品。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 项完全修改正确。19.D【解析】语段中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底线“的具体解释,因此此处冒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 项冒号后面是”想“的内容,表示提示下文。B 项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C 项用在总结
46、性话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D 项后面内容是对”不同“的解释,表示解释说明。20.【解析】但其对人体非常重要。肝脏就会储备营养物质。如果没有肝脏的调节功能。21.【解析】示例:各位接种人员:请大家先到候诊区排队并查看注意事项;随后按顺序到登记区预检,接受医生询问并签名确认;如有接种禁忌或需要暂缓接种,请听取医学建议后离开,如正常请到接种区完成“三查七对一”验证后接种疫苗,接种后打印接种凭证,并请预约好下次接种时间;最后请到留观区留观30分钟,如有异常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无异常即可离开。22.【审题】材料中有三种人,比如拼命三郎式的硬汉是第一种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硬干之人,则属于最后一种,这些
47、人是中国的脊梁。比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屈原投江,虽然命运不同,结局不同,但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那便是坚持不懈的干劲与百折不挠的韧劲,正是这种坚持与努力,让我们的民族在面临一次次挫折、面对一次次困难的时候,不惧不怕,乘风破浪,终于拨云见日,一飞冲天。但是第二种人,比如魏晋时期的隐士,他们深知当时是无德之世,天下像滔滔洪水一般纷乱,没有人可以改变,而选择明哲保身。“为”与“不为”都是个人选择,不为有不为的理由,为有为的坚持。只不过,为与不为,其境界是不同的。但是在很多时候,“为”比“不为”要难得多,而且在需要有人承担责任的时候,人们更加希望的是“为”。学生在选择立意的时候可以分别选取一个角度来写,也可以综合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来分析其精神的实质,也可以选择分析第二种人,谈谈变通这个话题。【立意】1.中国的脊梁是什么2.人需要变通3.退一步海阔天空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5.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6.“为”与“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