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分层作业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9信阳高一检测)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解析】选D。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仅供官府和贵族使用,不流入市场,在明朝以前官营手工业代表社会生产的最高水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2.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时代的是指()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两汉时期D.魏晋时期【解析】选A。从夏朝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其中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故选A。【补偿训练】下列选项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A.周礼中提到的“妇功”B.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铁器【解析】选B。“妇功”旧时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为妇女四德之一,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
3、的青铜器,故B正确;水排冶铁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故C错误;利用灌钢法制作铁器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故D错误。3.(2019北京文综)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文明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传播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题
4、意和所学可知公元前7至前5世纪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结合史料中的考古发现可知楚国与西域之间丝织品的流通,A正确。楚国既不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也不具备西域特征,B错误,排除;C内容与史料意思相反,排除;楚国与西域之间有丝绸流通并不等于两地交流“广泛”,而且两地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D错误,排除。4.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D正确。5.(2019山东学业考)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A.官营手工业 B.民营
5、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地主田庄【解析】选B。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部门中,民营手工业经营灵活,出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B。6.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成就。16、17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此时,封建专制体制日益没落,实施“海禁”政策以限制中外往来,故排除B、C、D。此时中国的手工业高度繁荣,致使“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近半数流入了中国”
6、,故选A。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其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输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宋朝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当贡品,遂改名为景德镇。明朝以后,一些传统的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工匠纷纷流向景德镇,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材料二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败下去。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
7、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佣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6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和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特点?(6分)(3)材料三反映出景德镇的制瓷业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其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输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宋朝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当贡品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工匠纷纷流向景德镇,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可归纳明朝景德镇
8、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第(2)题结合所学,“官窑”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充足,设备先进,但是管理腐败,成本高昂,产品主要供朝廷或贵族使用。“民窑”是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以后迅速崛起。第(3)题由材料“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佣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可见景德镇的制瓷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答案:(1)瓷土丰富;有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输物资,河水用于淘洗瓷土;有良好的技术积累;政府的支持。(2)“官窑”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管理腐败,成本高昂,产品主要供朝廷或贵
9、族使用。“民窑”是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以后迅速崛起。(3)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话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一种形态()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可知六工为天子所有,属于官营手工业,其特征是产品归政府调用,规模大,技艺水平高,故C正确。手工工场到明朝中后期才出现,排除A;家庭手工
10、业以纺织为主,排除B;民营手工业与“天子之六工”不符,排除D。2.“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汉代 B.唐代C.宋代 D.明清【解析】选A。根据“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可知是汉代的鼓风冶铁技术,故A正确。3.(2019广东学业考)宋代景德镇闻名全国的手工业产品是()A.瓷器B.丝绸C.铁器D.青铜器【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景德镇闻名全国的手工业产品是瓷器,故选A。4.元人熊磵谷在木棉歌中写道:
11、“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诗中描写的是()A.家庭棉纺织生产的景象 B.青花瓷生产的景象C.官营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D.青铜器生产的景象【解析】选A。从材料中“元人”“棉”“雪”“弓”“索”“踏车”等词可知题干所指为纺织生产活动,且应该是棉纺织业,故A正确。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根据
12、题干信息,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可知当时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出手工业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盐业专卖制度长期存在,D与史实不符,排除。6.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民窑“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解析】选A。“官搭民烧”和景德镇民窑“形器走天下”,说明当时民营手工业非常发达,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
13、及经济政策,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C不符合题意;D夸大了景德镇瓷器的地位。7.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解析】选D。根据对“居民职业结构表”的分析,“工场工人”的人口比例大为提高,占30%,商人和工场主占10%,这种现象最可能出现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苏杭地区。联系所学,明代民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业人口大量增加
14、。同时,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变化: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本题选D。8.下列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稀疏而微弱B.发展非常缓慢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主导中国社会经济。中国古代始终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选D。9.(2019长沙高一检测)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朝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的情况。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对外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 B.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加强C.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D.体现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
15、政策【解析】选A。根据题干“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可以知道,明朝为了与阿拉伯和印度交流而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由此得出原因是适应对外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故A正确。 阿拉伯和印度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故B错误;贵族生活多样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 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10.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从材料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
16、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错误。11.“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解析】选C。“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和“工商皆为家
17、传其业以求利”说明手工业传承的特点是家族内传承,家族内传承会导致技术的失传,不能保护手工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故A错误;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古代手工业形成家族内传承的特点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故C正确;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是由官府特权导致的,故D错误。12.“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D.贸易交流
18、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由于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生活习惯,由原来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说明瓷器的传入有利于该地区文明的演进。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杭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三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
19、纺丝者,车匠立濂溪坊。苏州俗考(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可以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不得摘抄原句)(10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8分)【解析】第(1)题根据“采桑”“纺织”“锦袍”等信息可知与养蚕缫丝及丝织业有关。第(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桑麻遍野”“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常满户外”“尚不能应”等归纳。第(3)题抓住材料三中“缎”工、“纱”工、“车匠”等信息分析。答案:(1)中国很早就养蚕缫丝,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十分精美。(2)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
20、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3)雇佣的劳动力增加;机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多。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材料二唐代开始出现“和雇匠”,官营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资临时雇佣工匠。雇者和受雇者两厢情愿、公平交易。中唐以后,应役匠人因纳资代役制度的实行而逐渐减少,“和雇匠”逐渐增多。宋代的工匠大多系雇募而来,控制相对放松,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报酬。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
21、班匠银”代替服役,政府再出钱雇募工匠进行生产。材料三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均引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1)材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什么问题?从材料二看,针对这一问题,唐朝以来官营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4分)(2)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信息“职业世袭”“元代实行匠籍制度”等回答问题;从“和雇匠”“出钱雇募工匠”等关键词中回答变化;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思考原因。第(2)题依据材料三中“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等信息回答变化。答案:(1)问题:匠籍制度,不利于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变化:征役制到雇募制。原因: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2)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