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秋浦北中学十月份考试试题历史科(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期4分,共18小题72分)1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3有人把先秦诸子的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带着逍遥魂儿,
2、避世寻自由;“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对应的是哪家学派( )A儒、法、道、墨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4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 )A连坐法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重农抑商5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
3、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需D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修建水利工程的高潮。例如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从根本上说体现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社会生产力的进步C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人类对自然的征服7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广告逐渐街化为音响、幌子、招牌。酒度、商品展览等广告表现形式,并出现彩楼、欢门、印刷品等新型广告,使中国古代广告发展走向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反映出( )A政府重视商
4、业发展B自然经济走向瓦解C商业获得不断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8某学者认为,西汉建立之初,为吸取秦亡的教训,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部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这可以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察举制选人才C都国并行制度D盐铁官营制度9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
5、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10汉书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制度的建立(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C根本解决了地方矛盾D削弱了丞相权力11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耀“投笔从戎”“立功绝城”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 )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震烁古今的文人理想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12图示法是
6、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哪幅图直观反应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13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振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14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的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衣
7、粮,长期戍边。这变化(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为安史之乱和落镇割据埋下隐患C增强了唐朝的边防实力D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15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A车B翻车C曲辕犁D筒车16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城。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17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朝代东晋隋唐
8、北宋比例4%17.2%24.5%46.1%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社会阶层的流动C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D门第观念的淡化18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二、材料分析题(共28分)19
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2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部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表2材料二汉王朝在广国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集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细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城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道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
10、、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那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6分)20(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意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
11、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便,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停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体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甩,民不外劳,投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肩(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板盛也。摘自宋书(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8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8分)2022年秋浦北中学十月份考试参考答案历史科(高一)1【答案】B【解析】据材料“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
12、格活泼愉快以要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可知,器物的纹饰从生活化、活泼愉快到凸显神秘与威严,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期,奴隶制国家建立,为突出君主统治权威,青铜纹饰更加凶猛庄严,故选B项;纹饰的用途主要是用作装饰,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故无法推测民众审美变化,排除C项;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我国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而材料旨在说明纹饰变化体现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2【答案】B3【答案】D4【答案】B5【答案】B6【答案】B7【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广告形式多样,发展兴盛,表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故选C
13、项;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抑制商业,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松弛”说法错误,排除D项。8【答案】C9【答案】A【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未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
14、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汉代的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治理的成绩,判断地方官员的能力并提出升迁或降职的建议,对已判决的案件接受当事人的申诉,对错误判决做出改判意见,这些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据材料“省察治状”可知,刺史负责审核地方治理情况,会督促地方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据所学,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治理,不可能根本解决了地方矛盾,排除C项;据所学,
15、刺史是地方官员,丞相是中央官员,二者权力没有冲突,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建立起国家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使得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军事战争和对外交往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进取精神,故选A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强调和平交往,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排除B项;霍去病属于武将,排除C项;司马迁属于史学家,霍去病的目的是为了抗击匈奴,保家卫国,排除D项。12【答案】C13【答案】D【解析】据材料“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可知,这些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故
16、选D项;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而非隋朝,排除A项;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据材料“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可知,南方豪族的叛乱已被隋文帝平定。排除C项。14【答案】B15【答案】C16【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
17、”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由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可以看出,从东晋到北宋,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且增速较快,其出现的原因是隋朝到宋朝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使得寒门子弟有了更多通过考试入仕的机会,故选C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在东晋之前,所以它不是上表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上述表格中的变化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8、所以社会阶层的流动不是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而是其结果,排除B项;寒门子弟越来越多的入仕,会导致门第观念淡化,所以门第观念的淡化也不是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而是其变化的结果,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19【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
19、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政策开明。(6分,任答3点即可)(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6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那县、属国、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可得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由材料二“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集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得设置了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由材料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城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
20、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可得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手段。(2)意义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一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二是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开发,三是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0【答案】(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4分)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或南方土地肥沃。(4分)(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民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6分,任答3点即可)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肩”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