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烛之武退秦师【国学撷粹】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果断,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是担子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路途遥远吗?”【知义明理】中国人对知识分子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知识分子不能不刚强果断,因为他们肩负着国家民族的重任,而且个人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路途,又必将遥远艰辛。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左传
2、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
3、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能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次围郑,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氾南 fn 佚之狐 y 缒 zhu 共其乏困 gng 瑕
4、 xi 阙秦 qu 逢孙 png 杞子 q 济 救济 j 与 参与 y 济南 j 施与 y 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分清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聪明)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理解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假如)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及,比得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动词,像)2.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蜀之鄙有二僧(名词,边境,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浅薄,鄙陋)资源助
5、读 知识整合 3.阙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侵损、削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名词,墓道前两边的石牌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名词,空隙,缺口)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 的假设或条件)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悄悄地,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略微)人微言轻(形容词,身份卑微)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5.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6.以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顺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6、四、辨明活用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驻扎)5.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6.既东封郑(名词作动词,使成为疆界)7.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8.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10.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例 句 古 义 今 义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行李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人
7、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六、明察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是代词)2.夫晋,何厌之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晋无礼”)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君有益”)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省略句,句首要补充主语“秦穆公”)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应在“以”后补充“之”,指代亡郑这件事)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为”中间应补充“之”,把它作为)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七、积累常识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
8、是功劳大的,分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3.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一、理理文章思路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郑国老臣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
9、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了解文意,把握情节 1.文章第一段寥寥25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作用重大。你认为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2.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
10、读重难探究 3.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步骤 内 容 方 法 第一步 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 唯君图之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4.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 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
11、一紧 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技巧 1.第二段用对话的方式写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都有怎样的行为?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听从劝谏,说动烛之武。烛之武婉辞拒绝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参考答案:郑伯准备派遣烛之武见秦君时,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
12、武“许之”。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4.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结尾为什么要写“晋文公撤军”?这是否恰当?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文章明写晋文公面对突变,清醒撤军;暗写烛之武达成所想,解除郑围。这都是“退秦师”的结果。5.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怎样理解他的“不仁”“不知”“不武”?参考答案: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四
13、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提示:烛之武可谓集志士、勇士、辩士于一身,在不同情形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观点一 烛之武是志士 烛之武虽然长期未被重用,也曾满腹牢骚与委屈,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观点二 烛之武是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
14、现了他的“勇士”性格。观点三 烛之武是辩士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我的观点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晋 侯、秦 伯 围 郑,以 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无礼,且贰 于 楚 也。晋 军 函陵,秦 军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氾 南。扎在氾水的南面。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
15、楚。贰,从属二主。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 使烛之佚之狐对郑文公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见秦 君,师必 退。”公从 之。武去见秦国国君,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文公同意了。辞曰:“臣之壮也 ,犹 不如 人;今 老矣,无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为也 已。”能干什么了。”佚()之狐:郑国大夫。言于:对说。若:假如。使:派遣。从:听从,同意。辞:推辞。犹:尚且。为:干。已:同“矣”。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
16、急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子亦有不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焉。”许 之。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这。过:过错。然:然而。焉:语气词。许:答应。夜 缒 而 出,见秦 伯,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进见秦穆公,烛之 曰:“秦、晋 围 郑,郑 既 知 亡矣。若 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亡 郑 而 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我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
17、知 再读细节揣摩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见:拜见,进见。既:已经。益:好处。敢:谦辞。以:介词,拿,后面省略“之”,指亡郑这件事。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越 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君知 其 难也。焉 用亡 郑 以陪邻 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邻 之 厚,君 之 薄也。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越:越过。以:两个都相当于“而”,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鄙:本指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邑。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薄:薄弱,削弱。若 舍 郑 以 为东 道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三读重难探究 四
18、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 乏困 ,君 亦无 所 害。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为:以之为,把它(郑国)当作。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且君尝 为 晋君 赐矣,许 君焦、瑕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 ,朝 济 而夕 设 版 焉,君城池,(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之所知也。您知道的。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夫晋,何 厌晋国有什么满三
19、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之有?既 东 封郑 ,又欲肆 其足的呢?现在它已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 西 封,若 不阙秦 ,将 焉 取(晋国)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得 之?阙秦 以利晋 ,唯到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土地减少而让晋国受益,希 君图 之 。”望您考虑这件事。”厌:满足。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焉:疑问代词,哪里。以: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利:使动用法,使受益。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秦 伯秦穆公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说 ,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
20、孙、杨孙 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戍之,乃 还 。守卫,于是秦国就撤军了。说:通“悦”,高兴。盟:订立盟约。使:派。戍:戍守,即守卫郑国。乃:于是,就。子犯请 击之,公曰:“不可。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 微 夫 人之力 不 及此 。因 人之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 而 敝 之,不仁 ;失 其 所与,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不 知;以 乱 易 整 ,不 武 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吾 其 还 也。
21、”亦去 之。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及:到。此:代词,代晋文公回国继任君位。晋文公在外流亡 19 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敝:损害。所与:结交的人(或国家)。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聪明。以:介词,用。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技法指导 巧设伏笔,前后照应 伏笔与照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家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
22、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使文章记叙周密。烛之武退秦师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前面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用好伏笔与照应,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要做到
23、让别人无法轻易地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二是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来枯燥无味。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对点小练 请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写作示例:“书法家”书法比赛中,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这两个字”技法借鉴 主
24、题阅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名句诵读 1.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2.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5.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6.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7.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爱默生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素材趣读 1.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几乎一生不被郑国国君重用,可谓不得志至极。然而在秦、晋大举围郑之际,他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在强大的秦穆公面前
25、,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后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存郑国。他这种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行为的动力是什么?是一个有良心的臣民的爱国情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2.袁承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1959年,为了“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的迫切需要,袁承业毅然从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行,组建并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钱三强曾说:“铀的萃取剂研究,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没有他,就提不出铀。”袁承业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实用的新型萃取剂,其中11个品种的萃取剂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些萃取剂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萃取剂工业的全部。“很多萃取剂不
26、是谁要求我们做的,而是生产实践提出这样的需求,我们才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实现。”20世纪80年代,袁承业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时,两次碰到主办方挂错国旗,他发现后,立刻向大会主席提出,要求换成五星红旗。“这样的原则问题,一定是不能含糊的!”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3.北京101中学副校长:每年带学生直面南京大屠杀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北京101中学的副校长程翔,又一次带学生跨越1 000多千米,从北京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个活动他们已坚持了三年。在程翔看来,光靠书本学习历史远远不够,“只有身临其境,孩子们才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年来,
27、北京101中学通过官网记录着学生们的实践活动。目前,已经有超过1 200名学生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为我的祖国有这样沉重的历史而悲痛,我为今天的和平而庆幸,我的民族自尊心更强烈,我更增强了公民责任意识。我不是只停留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了,而是真切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开始思考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自强。”这是在参观纪念馆后,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写下的一段话。那张参观的门票,他也一直保留着。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美文品读 责 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责任不是一个甜美
28、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重担,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20世纪初美国的一位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努力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银行遭到了抢劫,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
29、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经不住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我们都知道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别的孩子早散了,可他为了坚守岗位宁愿站着哭泣,因为这是他的责任。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勇敢地承担责任。愿我们
30、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到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品开头 先引英国王子查尔斯的话,对“责任”一词做了解释,再用喻证法、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揭示出承担责任带来的收获。品事例 文章第三段用弗兰克的事例,准确而典型。“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多么勇敢的担当精神。品手法 文章结尾部分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彰显了坚守责任的高贵。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问题】1.如何理解责任“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一句话的含意?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承担责任,往往会给人增加生活上的辛劳和心灵上的负担,需要无畏地付出。从侧面说明了承担责任者的伟大。2.文章引用查尔斯的名言,提出观点,说明承担责任能成就伟大人格;接下来用弗兰克的例子从正面展开论证;然后说明了承担责任者精神不朽;最后发出号召,希望人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