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 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 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 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 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后期占卜范围缩小,并且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说明贞人不能随意进行占卜并发布卜辞,发布和解释卜辞的权力更多的被掌握在商王手中,体现了商王权力的增强,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商王权力的增强,不能说明政局更加稳定和宗教祭祀活动
2、逐渐减少,排除AC;神权与王权分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2.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据此可知,屯田制的流行A. 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 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 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D. 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可知屯田制有利于抛荒土地与劳动者
3、的结合,故选A项;井田制是先秦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随着商鞅变法的推行而被废除,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所以屯田制不是促进井田制恢复,故排除B项;屯田制实行的目的在于恢复农业生产,而非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更不是加速自耕农的破产,故排除C、D项。【点睛】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3.关羽为三国时期著名大将,其后逐渐被神圣化。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明清以来“关帝庙”遍布全国,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这反映了A. 儒释道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B. 民间信仰带动商品经济繁荣C. 佛道
4、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D. 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等信息可知,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关羽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游民和行商者对关羽的推崇,说明关羽成为各个思想流派公认的精神象征,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没有体现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没有强调民间信仰对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
5、羽的推崇和神化,说明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无法得出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的结论,C项错误。4.清朝康熙皇帝曾用西方进献的精确的亚洲地图与俄国谈判领土问题,用西方几何学的知识画立体河图来治水,一改之前的平面图。这说明康熙皇帝A. 引进西方科技治理国家B. 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C.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转型D. 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西方进献的精确的亚洲地图与俄国谈判领土问题,用西方几何学的知识画立体河图来治水”可知,康熙皇帝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用在谈判,治理水患工作上,说明康熙皇帝接受了一些西方思想,即受到了西学东渐影响,B项正确;康熙皇帝只是引进西方一些技术并
6、用于中国某些领域,没有把它们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在清朝时期没有转型,并且康熙皇帝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夷夏观念,引进西方一些技术并用于中国某些领域,不能推动古代科技的转型,排除C、D项。5.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 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B. 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C.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D. 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
7、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D选项。6.下表是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时间工厂数资本额(万元)工人数(万人)19126983308327192017595006256A.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 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
8、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工厂数、资本额和工人数都有较大增长,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较快,联系史实可知这一时期由于一战的影响,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故答案为C项;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近代工业的发展影响不大,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7.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认为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有转向抗日运动的可能,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决议A. 顺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
9、需要B. 缓和了国共对峙的紧张局势C. 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D. 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中央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逐渐放弃与国民政府的对峙,转向寻求与国民政府合作以谋求共同抗日,是顺应了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发展,故选A;这一决议是为了谋求联合国民政府抗日,并非是为了缓和国共对峙的紧张局面,排除B;改为民主共和国并不代表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排除C;西安事变的发生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不是中共中央这一决议推动的结果,排除D。故选A。8.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
10、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这个指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D. 重新规划工业城市的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9月4日”可知此时为“一五计划”期间。从“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政府明确了城市要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服务,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一切以工业为中心,工业是主体,城市是配套,城市现代化
11、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被明确为以重工业化为核心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城市,把力量集中在重点工程所在城市的建设,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不能仅根据“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而片面推断出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膨胀,排除B项。“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以及“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D项。9.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D. 通过复兴文
12、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10.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B. 农民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C. 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D.
13、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此时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说明此时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问题,表明当时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创作,不是农民的理想,排除B项;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排除C项;诗歌主题是以爱护自然为主题,而不是以乡村生活为主,排除D项。故选A。11.1901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试验室,由政府拨款开展科学研究。到1915年全国已有10多个工业研究所和试验站,大力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及实验,激励了发明,而发明反过来导致
14、了更高精的产品发展。这表明当时美国A. 政府加强经济全面干预B. 垄断组织促进科学研究C. 政府推动科学技术进步D. 知识经济开始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规划局、实验室、拨款等激励了科研工作的展开,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政府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C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始于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A选项错误;垄断组织的作用在材料里无从体现,B选项错误;知识经济得到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D选项错误。12.20世纪末,面对亚洲的金融危机,亚太经合组织表现平庸,部分成员国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期望值明显降低,转而寻求加强本地域的经济合作,纷纷组建
15、次区域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这表明A. 经济全球化阻力重重B. 亚太经合组织趋于瓦解C. 区域经济合作遭抵制D. 亚太贸易实现了自由化【答案】A【解析】【详解】亚太经合组织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平庸表现使成员国纷纷转向寻求加强本地域的经济合作,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重重阻力,故选A;B项与实际不符,排除;部分成员国寻求本地域经济化作是区域经济合作强化的表现,而非是区域经济合作遭到抵制,排除C;亚太贸易尚未实现自由化,排除D。故选A。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
16、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美国根据专家风险报告分析,对于进口可能对本国产生冲击的产品,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规定只能在洛杉矶、迈阿密等口岸进行检疫交易,并制定了猪、牛、羊、马等主要动物档案和溯源体制,未注册的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如英国种猪养殖由养猪协会统一注册,提供系谱认证。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如一类疾病完全由政府资助,二类疾病80%由政府资助等。摘编自营顺仙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或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1913年,英国为防止
17、牛羊疫病的传入,禁止病畜皮毛的进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检疫要求。上海的英国商人为了使其经营的产品顺利地出口到英国,聘请了英国的兽医流得洛克在上海做出口肉类检验,并签发兽医卫生证书。1922年,英国又以中国无国家兽医检查机关为由,禁止中国的肉类出口。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摘编自张海确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高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来动物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有效抵御疫情蔓延、预防外来有害动物入侵
18、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林祥梅外来动物疫病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总体趋势,并分析我国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答案】(1)措施:健全法律法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风险分析,引入专家建议:建立境外防御体系,限定专门检疫口岸;完善动物档案,实行溯源职责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政府加大资金补偿。原因:国际贸易往来密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代科学的促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专
19、家团队。(2)特点:疫情防控适应殖民统治需要;受到西方侵略势力的干涉;被迫设立检疫机构、完善检疫法规;主要涉及肉类产品。(3)趋势:时间上:改革开放以后外来动物种数迅速增加: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江苏等沿海地区。影响:有利于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增强公民预防外来疫情的意识;有利于健全口岸疫情检疫制度;有利于完善外来动物入侵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欧美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疾病防控的措施结合“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
20、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实行这些疾病防控措施的原因根据“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国际贸易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专家团队等内容进行总结作答。(2)根据“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等内容可总结概括中国近代外来动物疾病防控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图示内容可知,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外来动物种
21、数增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可从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增强公民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进行总结。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面临危机和压力的时候。应对危机需要“选择性变革”。真正的挑战恰恰在于,在危机中如何取舍,想清楚哪些部分运作良好、不需要改变,哪些部分不再可行、需要变更。他们必须判断,哪些零件可以留下并适应全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鼓足勇气去辨认那些必须变革的方面。这就要求国家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新方案,来适应当下的自己。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曾楚媛译,中信出版
22、社2020年4月出版)谈谈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观点:国家应对危机需要勇于变革/寻找应对危机的方法需要结合国情认识: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当国家面临危机时,需要结合国情,才能找到适合的应对举措。美国因生产相对过剩,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在维护民主制的前提下,罗斯福针对生产过剩的弊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以国家力量调节供需矛盾。使美国逐渐走出了危机。可以说是顺应国情的、合理的应对危机的方式。基于西方的敌视,以及苏联重工业薄弱的现实。斯大林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推行侧重重工业的斯大林体制,迅速实
23、现了工业化。虽然弊端明显,但属于应对当下帝国主义包围敌视的快速举措。(也可用戈尔巴乔夫对国情认识不清,加速发展战略依然偏重重工业的例子)结论:符合国情的应对措施才能迅速高效解决危机。因此,各国需要对自身现状有充分清醒的认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确立论点,在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要求国家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新方案,来适应当下的自己”可知国家在面临危机时要寻找符合本国国情的方案。可结合所学列举美国应对经济大危机或苏联应对国内外危机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论述言之有理即可。(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3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
24、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15.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及主要特点。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
25、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2)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答案】(1)内容: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特点: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2)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解析】【详解】(1)关于“内容”,由材料“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可得出设立济贫公共基金;由材料“世俗人士负责”,可得出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由材料“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可得出实施资格审查。关于“特点”,由材料“16世纪上半期,德国
26、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可得出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2)关于“特征”,由图可知,德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较东部地区大,此外东北部地区老龄人口分布的差异显著。关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劳动力数量、养老压力、财政负担、养老产业等多角度回答。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许多
27、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在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这是边界的多次修改所无法掩饰的。这种“欧洲热”发展到制订精确的计划。丹麦人黑尔福特的新欧洲一书相当成功。弗朗德勒的作家与政治家、贵族出身的考登霍夫卡莱尔吉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所有人都明白欧洲统一的必要性,但主权国家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法国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
28、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吸取一战的教训;发展经济的需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2)结果:没有实质性进展,但为二战后欧洲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原因:“欧洲统一”的主张缺乏可行性、分歧较大;未得到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凡尔赛体系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冲击。【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
29、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吸取一战的教训、发展经济的需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等方面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二战后欧洲的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再从主张缺乏可行性、分歧较大、未得到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凡尔赛体系加剧各国间的矛盾、民族主义与法西
30、斯主义的冲击等方面分析其原因。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卢作孚决心创办自己的航运公司,收回各国公司手里的内河航运权。1926年6月,卢作孚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确定公司的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信仰“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靠“艰苦创业,努力改进航运服务”,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并在长江航运夺得优势
31、。1938年初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在10月至11月的40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的意义。【答案】(1)背景: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2)意义:抢运了大量战略物资,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内迁,保
32、住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有利于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可见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根据材料“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可见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根据材料“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可见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或“东方的敦刻尔克”可见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属于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需要从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保住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