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5971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枣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从而师之C、并吞八荒之心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课内文言知识考查)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侣鱼虾而友麋鹿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3分)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4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5下列各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苍皇晴朗温和狠毒无比残缺不全B踪迹波涛汹涌奋不顾身慢不经心C精采倒霉透顶蜂拥而至胡思乱想D理睬目瞪口呆遍体鳞伤凶残嗜杀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风”“雅”以后有李杜苏渊雷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

3、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

4、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

5、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注: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6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6、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7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

7、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

8、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

9、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

10、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

11、“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9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

12、回家看看”。D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C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11

1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C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D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评卷人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9分)杨邦乂,字唏稷

14、,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翌日,讨平之。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

15、,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翌日,遣人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翌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

16、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舍欲隳其守隳:毁坏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徒:徒党,同一类人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逆:叛逆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假:给予帮助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乂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惟邦乂不屈膝立邦乂于庭 邦乂奋笔书“死字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 B C D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1

18、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5分)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共10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

19、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16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琵琶女人生三个阶段的特点,每点不超过7个字。(3分)17“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3分)18结合诗歌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20、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4分) 评卷人得分四、默写(共13分)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3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愈师说)(4)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5)三人行, 。(论语述而)(6) ,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8)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9) ,不仁;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不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评卷人得分五、诗歌鉴赏(共10分)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21、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20“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21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6分) 评卷人得分六、语言表达(题型注释)22下面是窦娥冤第四折中窦娥的一段唱词: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22、。曲中“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理由。要求:理由充分、合理;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23名著简述:简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景。(5分) 评卷人得分八、作文(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感触,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参考答案1C【解析】试

23、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A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B古义:跟从;今义:进而。D古义:把它当作;今义:认为。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判断与例句中的文言实词用法不同的词语,实则是要求针对每一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分析,主要是看是什么用法不同。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B【解析】试题分析: A项动词,度过。B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猜测,推断。C名词,风度。D动词,测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4B【解析】两句是常式句,不如其他两句

24、,在表达方面有力度5D【解析】A,苍仓;B,慢漫;C,采彩 6C7C8D【解析】试题解析:6由原文“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C项最准确。试题解析:7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来看,C项属强加因果。试题解析:8D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9A10C11D【解析】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到描述“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25、”的相关语段,然后联系上下句具体语境分析,A肯否相混,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定态度,见第4段;强加因果,“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中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在于子女,而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在于社会的变革;同时,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所以选A。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来分析,C项,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

26、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章中作者论述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D项,表述不正确,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所以选D。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C13A14B15(1)(5分)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立,庭,之,因,谕各1分。)(2)(5分)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

27、以、若、捍、与共宴乐、面目各1分)【解析】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看其是否合乎语境。题中,C项解释错误,此处的“逆”是“迎接”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这个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不难发现,都是表明其“节”(气节,操守)的,表明其“义”,是敌人的行为,是对邦乂节义的褒扬,不是“直接”:因此,凡含有和的选项都应排除。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

28、于,“第二天”的说法有误,应该是当即行动;另“过了几天”,也与原文的“越翌日”(过了第二天)不符。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5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立”是使动用法,使之立;“庭”即庭院;“之”作代词,指代赵明;“因”作介词,相当于“趁机”;“谕”是“告诉,劝谕,劝告”之意。第(2)句中的“以”作介词,相当于“依靠,用”;“若”作人称代词,你,

29、你们;“捍”即“守卫”;“与共宴乐”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介宾词“之”;“面目”即“脸面”。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杨邦乂(乂:y,1治理,安定;2贤才),字晞稷,吉州吉水人。邦乂少时在郡学,眼睛不看有违于礼义的东西,同学想毁坏他的操守,拉他出去,托言是故友家,其实是妓女馆。邦乂开始没有怀疑,酒行了几遍,妓女出来了,邦乂陡然一惊,快步回到舍宿,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自我责斥。博通古今,以上舍资格登进士第,遭逢时事多艰难,每每以气节忠义自许。历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改官秩知溧阳县。恰逢叛兵周德占据府城,杀害官吏。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

30、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说:“你熟悉乡里的豪杰,如确实能聚集你的同党替县里百姓诛杀盗贼,不但宽宥你的罪行,而且还可上报功劳赐封官爵。”赵明马上请求行动,邦乂给他一大杯酒让他喝,接着让他自己离去。过了第二天,就讨平了叛兵。建炎三年(1129),金人到达长江上,高宗去浙西,留下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在建康,命令韩世忠、王燮诸将都听杜充节制。杜充性情残酷而且无谋,军心不附。渡冈沙河后,杜充派遣陈淬等人与金人战于马家渡。从辰时到未时,双方多次交战,不分胜负。王燮拥兵不去援救,陈淬被金人擒获,王燮的军队逃跑,杜充率领部下几千人投降。金人渡过长江,击鼓前进直逼建康城。当时李棁

31、(zhu)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监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驻守建康,都写好降书,在十里亭迎接金人。金人主帅完颜宗弼已进入城内,李棁、陈邦光率领下属官员迎接跪拜,只有杨邦乂不下跪,用血在衣襟上写了几个大字:“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使他屈服。第二天,宗弼派人劝说邦乂,许诺恢复他原有的官职。邦乂用头碰柱子底下的石礅,鲜血直流,说:“世上难道有不怕死而可以用利惑动的吗?快点杀掉我。”第二天,宗弼等人与李棁、陈邦光在厅堂上举行宴会,让邦乂站在院子里,邦乂叱骂李棁、陈邦光说:“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有个刘团练,用一幅纸写上“死活”二

32、字给邦乂看,说:“你不要多说话,想死赶快写死字。”邦乂奋笔写上“死”字,金人互相看着变了脸色,但不敢加害于他。不久宗弼又拉出邦乂,邦乂不胜愤恨,远远看着宗弼大声骂道:“你们女真图谋中原,上天岂会长久帮助你,定将把你碎尸万段,你怎么能玷污我!”宗弼大怒,杀害邦乂,剖肚取出他的心脏,时年四十四岁。事情被朝廷听到,赠他直秘阁,赐给田地三顷(三百亩),官府为他殓尸下葬,就其葬地赐庙号褒忠,谥号“忠襄”,授予他的四个儿子官职。 16(1)年少红极一时,(2)年轻闲度风月,(3)老大独守空船。17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考虑抒情方式,“美好时光”“倍感悲伤”应为乐景衬哀情;然后结合诗人的处境分析

33、。18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方面:感伤琵琶女的身世,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已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琵琶女对苦楚身世的倾诉,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感伤自己的遭遇。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江州司马青衫湿”既是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不注重人才的抗议与控诉。【解析】试题解析:16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中,可以看出琵琶女少年时“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青年时“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老年时“老大嫁作商人妇”。试题解析:17这句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这句诗由“春江”

34、“花朝”“秋月夜”三个名词短语组成,每个短语都是一种美好景象,每到此时,诗人联想到家人的团聚、朋友的欢宴等,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所以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试题解析:18根据课文内容可知,白居易泪湿青衫有两方面的原因:同情琵琶女的处境、身世,感伤自己的遭遇、处境。符合这两点即可。19(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2)骥骥一跃 驽马十驾(3)犹且从师而问焉(4)官盛则近谀(5 )必有我师焉(6)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 (7)云无心以出岫 (8)泉涓涓而始流(9)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

35、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须臾”、“骥骥”、“谀”、“谏”、“岫”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20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21: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解析】试题解析:21是指要知

36、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试题解析:22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23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鞭挞与谴责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选用的题目,句子选用要从句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句时上看都是否定句,都押韵,所以从形式上看二者没有什

37、么区别,从内容上看,二者都指出了贪赃枉法的社会现象,前者“无个不冤哉”又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造成的后果。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黛玉葬花: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恶言相对,拒不开门,黛玉怀疑是宝玉故意不见,便含泪而归。次日是祭饯花神之日,黛玉见园中落花无主,又勾起伤春愁思,于是荷锄葬花,不由得感花伤己,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词,恰巧被宝玉看到,宝玉对她表明心迹,二人又言归于好。【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内容要点题,可以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的叙事性。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4例文:

38、可持续发展更需要行动李宗莉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生态平衡的观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来求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只用眼前交换的价值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在丹麦,人们钓鱼时会自觉地用随身佩戴的尺子来测量鱼的长度,如果不够长,他们会自觉地把鱼抛入湖中。他们这样是为了以后年年有鱼可钓,竭泽而渔只会断了自己的后路。在投入商品世界的同时,我们要坚守那些永恒的价值,坚持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几乎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去做的人寥寥无几。因为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可能

39、是没有经济实力。面对不断上涨的油价,人们大多会选择燃煤,这样环境污染就会加剧,严重的甚至造成酸雨。在农村,虽然提倡使用沼气,但真正懂得这种技术的农民又有多少?对待垃圾,人们只能丢掉,而不能变废为宝。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人们仍然樵采,因为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去负担其他费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口号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历程中,要有所投入,有所坚守,而不是做一个随波逐流的落伍者。统一的秩序、良好的风气是比口号更重要的,一个古道热肠的人,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是无法实现理想的。二战后,德国人面对破败的经济和世界人民的质疑并没有退步,而是相信自己的领导人,修建集中营纪念馆,

40、推行非军事化管理等,用团结统一、齐心协力的奋斗向世界人民承认错误,并重新得到尊重。一个国家一旦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是任何灾难都无法击倒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此,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我们要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从古代先贤的萌芽思想,到现代成熟的思想体系。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行动的支持,对于我们的行为,不仅要用交换的价值衡量,更要从长远利益考虑。【解析】试题解析: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带有哲思的文章或语句,这些文章能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荀子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和方法的劝勉,贾谊过秦论中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述,韩愈师说中对从师学习的告诫。能从中选取一句富含哲理的话,提取观点,加以议论分析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