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856.50KB ,
资源ID:75867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586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新泰中学2018级高三第二次大单元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9分)1. 如表是19261929年天津面粉厂工人工资情况表。分析可知,这一时期A. 工人受到的剥削程度日益加深B.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C. 工人实际收入与物价同步增长D. 工人的工资没有任何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工人货币工资指数变化不大,生活费指数却明显增长,实际工资指数下降,说明工人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的工资增长没有物价增长幅度大,不能说明工人受到的剥削程度日益加深,排除A;工人货币工资指数变化不大,实

2、际工资指数下降,说明工人的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C错误;1927年工人货币工资110.14,高于1926年,D表述错误,排除。2. 下图为1937年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该广告A. 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B. 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C. 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D. 体现出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1936年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该招生广告不能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也推动不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A

3、、C、D三项不准确。3.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这一规定说明了A. 纠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线B. 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C. 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左”倾色彩D. 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打破土地私有制观念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一定的左倾激进色彩,故C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纠正错误路线”的表述不合史实,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4、充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A项排除;“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在题干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故D项排除。4. 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不同身份的女性服饰打扮不同,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

5、多元化特征,故选C项;“完全改变”和“彻底解放”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D项;不同身份女性的服饰打扮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是否彻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故选C。5.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A. 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 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C. 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D. 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根据

6、材料信息“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敌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强调要根据抗日根据地的实际需要开展党员教育,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内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没有涉及军队的领导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党员的军事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没有凸显出支部的战斗作用,故C项错误。6.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

7、结束B. 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 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B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结束,A错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组成部分,但C不合题意;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结束,但不是政协组织的职能被人大完全取代,D错误。7. 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

8、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A. 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B. 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C. 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D.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形成,而该措施实质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故选B项。材料规定其实也对大城市有所限制,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农村户口限制,纠正的是“左”倾而非右倾,排

9、除C项。材料明显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项。点睛: “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是解题的关键。8.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特意请教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希望获得更多毛泽东的印象,马尔罗说:“你将会晤的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尼克松此举意在A. 打开中美两国民间交往的大门B. 实现中美两国建交的夙愿C. 通过中国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D. 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尼克松想了解中国,促成两国关系正常化,故答案为D项。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就已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

10、的大门,中美建交在尼克松任内没有实现,当时尼克松只是想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还没有建交的打算,而且建交时机也不成熟,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在守势,且材料没有表明尼克松通过中国推行美国霸权主义,故A、B、C三项不准确。9. 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B. “科教兴国”战略实行C.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 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

11、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多方面教育改革举措的深入落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不是改革开放40年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上升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 古希腊人最重要的身份是他们的公民身份,整个城邦最重要的事务是政治事务,“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民主愈完美,公民愈贫穷

12、”。这表明古代希腊A. 直接民主易导致功能性失衡B. 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C. 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模糊D. 注重发挥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根据材料“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可知,直接民主易导致功能性失衡,也就是对政治的过分追求会影响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表明古代希腊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及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故B、C、D三项不准确。点睛:材料“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1. 根据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法的其他相关规定,侵占罪是指未

13、经被窃人同意而持有物品的人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其中非法使用是指窃用,非法侵吞是指侵吞。这一规定旨在A. 规范城邦公民个人行为B. 协调公民经济纠纷C. 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 明确侵占罪的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未经被窃人同意”“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等信息可知,罗马法注重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故选C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为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方面的规定,没有规范公民的个人行为,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侵占罪是指未经被窃人同意而持有物品的人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可知,罗马法对维护私有财产方面的规定,而不是协调公民经济纠纷,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

14、提及侵占罪的主体,排除D项。12. 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A. 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B. 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C. 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D. 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棉纱的生产速度过快催生了织布机的发明,进而提升了织布的效率,说明工业革命具有浓厚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技术是来源于生产实践,排除A项;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发明多来源于劳动者的

15、实践,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科学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工业革命首先兴起的行业,排除D项。故选C。13. 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B.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C. 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D. 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议会对政府提案的限制约束越来越少,体现出内阁对议会的影响逐渐加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排除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与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关系不大,排除B;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并无明显的分权制衡,英国国情是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内阁对

16、议会负责,君主权力逐渐被架空,排除C。14. 下表为法国土地占有情况。据此可知,当时法国年份情况1862全国780万个土地占有者,占地1公顷以上的320万农户中,占地110公顷的小农户有244万个1882占有土地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达总农户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最小农户约占40%1893占地不足5公顷的小农户有400万个,占农户总数的71%A. 国内市场狭窄B. 工业发展速度快C. 土地兼并严重D. 自然经济力量大【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62-1893年法国土地占有情况”可知,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导致法国国内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制约了法国工业发展速度,A

17、正确;B错误;据材料“1862-1893年法国土地占有情况”可知,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没有存在土地兼并问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62-1893年法国土地占有情况”,D不是材料主旨。15. 1871年,巴黎公社法令规定,除国民自卫军外,不得在巴黎成立或调入任何武装部队。警察局也失去了一切政治职能,变为公社随时可以撤换的工作机关,材料表明巴黎公社A.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原则B. 创立了新型的行政体制C. 创立了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D. 注重改造旧的国家机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重新建立军队,调整警察机构,这表明巴黎公社注重改造国家机器,故选D项;材料信息“不得在巴

18、黎成立或调入任何武装部队”没有反映主权在民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军队、警察机构等旧国家机器的改造,并没有涉及创新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自治,故C项错误。16. 1889年,有学者指出:“英国多数大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历史悠久的房屋被推到作为适应现代需要的建筑基地,一切都在现代化;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这反映英国A. 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B. 城市化对传统文明的冲击C. 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D. 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由“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一切都在现代化”等信息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文明日益受到城市发展的

19、冲击,故选B项;“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说明工业革命对乡村的传统几无影响,但不意味着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故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排除C项;“在乡村,一切依旧”,故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17. 西方某画家曾说:“我们认为,笛卡尔主义者,伏尔泰主义者,以及其他理智的官员们利用理性,无非是想维持建立起来进而又死亡的社会准则。”这位画家的创作旨在A. 抒发个体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B. 通过渲染色彩来表现人的感情C. 歌颂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D. 遵循写实原则揭露社会的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笛卡尔主义”代表科学,“伏尔泰主义”代表理性

20、,材料反映了画家对科学、理性的失望,体现出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风格,结合所学,现代主义绘画强调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故A正确;B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C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D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BCD。【点睛】 18. 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A 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B. 浪漫主义重视感情C. 现实主义批判社会D. 现代主义突出自我【答案】D【解析】【详解】马塞尔杜尚反对将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反对个人精神被奴役,体现了他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特点,这符合现代主义的

21、基本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材料却反映出马塞尔杜尚反对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特点,与理性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初,重视感情和人的自然欲望,与材料中反传统的观点不一致,故B项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制度黑暗的揭露,并未强调要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故C项不符合题意。19. 图示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B. 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C. 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D. 苏联经济模式固化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

22、能力,材料中显示的是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故选B;自然灾害在当时没有充分体现,故A错误;与苏联没有直接关系;不是主要原因。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20. 下图是2019年某日人民日报一幅漫画,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C. 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D. 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漫画可知本道题目主要考察中美贸易摩擦,也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中,美国在极力设置贸易壁垒,故选C。A项时间发生于70年代,故排除。多极化格局是一种趋势,B选项排除。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D选项排除。21.

23、 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 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 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 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D. 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22. 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

24、,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 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 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 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 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政治制度的变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变法时期的什伍制度为基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C选

25、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23. “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 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 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 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 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答案】A【解析】【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

26、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24.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A. 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B. 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C. 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D.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经济政策。据“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

27、白银数量激增,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对外贸易的繁荣”可得出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而是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阐释的明朝修改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的落后,而不是题意的原因,故D项排除。25.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 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C. 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D

28、.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详解】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26. 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

29、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淸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 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 英国希望建立中英平等外交关系C.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意识滞后D. 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建交互派使节是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这说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意识滞后,C正确;天津条约并非是平等条约,A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7.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 与资政新篇的

30、主张异曲同工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答案】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

31、28.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材料表明A. 英国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B. 英国对两种政体的衔接有疑虑C. 当时中国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D. 英国十分惋惜晚清政府失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以及“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可知,1912年的中国以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从英国报纸的描述

32、来看,其对中国这样的做法持有疑虑,B正确;英国更多的是表达了疑虑而非否定,排除A;C不符合史实,1912年2月临时约法尚未颁布,因此不能认定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英国当时主要是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疑虑而非惋惜清王朝的失败,排除D。29. 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A. 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B. 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C. 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D. 说明

33、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来看,郑观应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说明这一主张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早期维新派开展的活动并没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机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郑观应轻视传统,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30. 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34、“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A. 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B. 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C.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答案】B【解析】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是中共二大提出,B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中共一大正确表述。排除。31. 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A. 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B.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C. 体现了机会均

35、等、公开、公平的原则D. 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权利和义务,从而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故A项正确;B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是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故D项错误。32.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

36、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

37、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3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A. 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B. 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C. 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D. 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

38、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排除A。国联的设计仍不尽完善,比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等,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不可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故选C。当时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排除D。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名师点睛】国联和联

39、合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国联是一个十分松散的,长期操控在英法两国手上的国际组织,而且其条约十分的简陋,不科学,而美苏二国也没有参加,缺少公信力。至于联合国,总的来讲比较公正,起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是世界各国间事务的一个协调中心。【详解】34. 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A. 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B. 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 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 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

40、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点睛】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35.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

41、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

42、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36. 下表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据此可知,甲午战争后A. 团会对教会攻击是教案主要冲突形态B.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松弛C.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西方宗教势力D. 官方的介入使民教冲突得以明显缓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甲午战后教案冲突最多的是团会对教民的打击,其它纠纷冲突相对较少,故A项符合题意。B项,图表无法体现西方对中国文化渗透的松弛,故排除;C项,表格中可以看出义和团和宗教势力的冲突,但是不能得出义和团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宗教势力,故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官方的介入,故排除;37. 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

43、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A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所

44、以选B。38.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

45、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39.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A. 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B. 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C. 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D. 为构建正义国际形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捐款建立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推动

46、中国的教育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美国捐款建立清华学堂的目的不是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美国捐款建立中国的清华学堂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不是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故B选项错误;构建正义国际形象不是美国捐款建立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故D选项错误。40.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客观上A. 扭转了天津混乱的治安B. 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C. 扩大了北洋军阀的势力D. 强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答案】B【解析】【

47、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的规定明显侵犯中国主权,袁世凯在天津周围设置巡警客观上有利于体现国家在天津的主权,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扭转天津社会治安,排除A项;题干中设置巡警的措施与北洋军阀势力扩张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干措施有利于削弱帝国主义在华特权,D错误。故选B41. 19世纪中晚期以来,不少旧知识分子或投身商界,或进人报馆等,尤其在沿海、长江沿线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旧式知识分子向其他行业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1905年废科举后,此风尤烈,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A. 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 动摇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

48、 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D. 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以来,以科举制的废除为标志,很多知识分子进入商业、媒体等行业,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界限,造成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因此C项正确;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材料反映的现象,A项因果关系颠倒;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这种“运动”应该是冲击了儒学的价值观念,B项错误;D是绝对化表述。4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A.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B. 共和政体成

49、为世界政治主流C. 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D. 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腐朽的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民主体制更利于推动中国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说明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D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并未确立起来,排除A;材料信息未涉及世界潮流趋势,排除B;“彻底退出”不符合史实,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43. 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

50、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 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 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 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

51、;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44. 有学者指出: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本人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这表明A.

52、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B. 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C. 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D. 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早期国民党组织的缺陷。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有限,孙中山也没有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而是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存在明显脱离人民群众的缺陷,故选D项;国民党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视民主而不是忽视民主,排除A项;同盟会以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而非海外华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民党的缺陷是脱离人民群众,而非组织涣散,排除C项。45. 陈独秀曾说:“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

53、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盖以大战后,世界革命大势及国内状况所昭示,使予不得不有此转变也。”材料中的“国内状况”主要表现为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C.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 军阀派系交替控制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A选项排除。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B

54、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军阀派系交替控制政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46. 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这些数据说明晚清A. 中国炼铁技术领先世界B.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 洋务运动侧重开办民用企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生产的铁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和美洲等地,且数量较大,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炼铁技术水平,排除A;甲午战争后

5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明确出口的铁货均为洋务企业生产,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二非选择题(共31分)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计划经济对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拉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这度在增长。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2009年前)和2011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2010年)结合中国现代史相

56、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信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经过三十多年,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现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材料文字信息提及图片从“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角度

57、分析回答;第二小问论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等角度思考回答。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时间大事1840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19时期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末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戊戌变法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1912年到1919年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适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20世纪40年代中共七大、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从表中提取相互关

58、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抗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

59、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均可给分。)【解析】【详解】材料表格反映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这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从新中国建立我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

60、史,可得出论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农民阶级的探索、资产阶级的探索失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说明中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4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

61、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

62、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答案】(1)“平铺社会”的表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原

63、因: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宋代采取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政策;科举制使更多寒门学子入仕,彻底削弱门阀贵族势力;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农村租佃关系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2)特点:提倡自由、平等;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分析:宋代的平铺社会,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但并没能催生新的经济和新的阶级,依然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调整,因此没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德国的市民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的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对德国

64、的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社会转型。从宋朝的“平铺社会”、德国市民社会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宋代“平铺社会”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宋代以后“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及“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门第势力已彻底消灭”,可以阐述“平铺社会”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根据材料“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可知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在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平铺社会”的特点进行分析。宋代“平铺社会”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的社会,因此,根据材料“一个中

65、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及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平铺社会”形成原因与宋初以来实行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平铺社会”看似“平等”是因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这与宋代科举考试的改革离不开。此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产生,而市民文化则进一步推动看似“平等”的“平铺社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导致自耕农土地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而租佃关系的发展,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使“平铺社会”形成。(2)第一小问,根据“基于新市民阶层”,可以判断德国市民社会是建立在不同于旧阶级的社会基础上,因此其建立“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

66、会的法治国家”,可以概括总结其特点为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根据材料“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得出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根据材料“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一宗教原教旨观念”和“全体市民一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一一的自由、平等和参与”,总结出市民社会还具有自由、平等的特点。第二小问,分析两种“社会”时,主要从其出现的背景、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平铺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虽然“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但“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就此可以得出“平铺社会”下虽然有新因素发展,但是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道路,只是封建社会的内部调整。从时间19世纪判断,这时期的欧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德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实力不断增强,带来的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伴随着19世纪初拿仑的对外扩张,启蒙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因此在这样的市民社会下,有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后来的容克地主阶级也产生了影响,因此说19世纪德国自市民社会推动了德国的社会转型。- 2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