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商鞅之死 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_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_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2.过程:秦惠文王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其尸体 在咸阳被车裂示众。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_”“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 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贵族 秦惠文王 废井田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_运动。2.作用: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_。
2、(填写序号)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 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 改革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 3.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_。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轻罪重罚【微点拨】【概念阐释】1.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
3、,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2.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提倡以法制为核心,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特别提醒】1.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它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
4、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影响和评价【素养探究】1.影响。史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1)“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与哪些变法措施有关?试作简要评述。(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点拨】“山无盗贼”联系强化统治的措施回答。“民勇于公战”从奖励军功方面回答。评述注意一分为二,既有积极影响,也要注意消极作用。提示:连坐制度的实行,使“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
5、的痛苦。史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点拨】本题可由史料二中“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等信息入手,结合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解答。提示: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
6、权制;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2.评价。史料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史料中的观点。(唯物史观)【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可以得出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灭亡。根据所学可知此观点错误,进行简单评价。提示:苏轼认为商鞅变法虽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但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灭亡。此观点错误,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最终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史论阐释】商鞅变法的作用 1.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
7、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1)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政治上(1)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县制、什伍、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军事上(1)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2)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
8、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性:(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轻视教化,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2)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严刑峻法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焚烧诗书对人类文明成果造成了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深化点拨】商鞅变法具有局限性的原因: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来达到改
9、革的目的。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特点和结果【素养探究】1.特点。史料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史料实证)【点拨】根据画线部分从规模、措施、过程、力度等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提示: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2.结果。史料一 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10、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思考:(1)商鞅遭此类人的反对而亡,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说明了什么?(唯物史观)【点拨】结合改革与时代潮流的关系分析。提示: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史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 传统的顺应与整合(2)根据史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
11、上的成功”的原因。(唯物史观)【点拨】通过与其他变法运动比较,从统治者的支持、改革的内容、国情等方面突出商鞅变法成功。提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史论阐释】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
12、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深化点拨】商鞅变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会有重大阻力;改革要有合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课堂检测素养达标【基础过关练】1.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选D。材料中的“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是指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
13、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工作效率,就不更换生产工具。因此该主张实质上是反对商鞅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故选D。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A.没得到作者认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 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解析】选C。根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得到作者认可,故A错误;未建立正常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提升了秦国国力,故C正确;诸侯争霸是商鞅变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D错误。【补偿训练】有学者认为“用现代
14、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 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 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比其他诸侯国发展更快,故A正确;其他选项错误。3.(2020榆林高二检测)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D。商鞅
15、变法最大作用是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促使秦国富国强兵,提升了争霸的实力,D正确;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A、B错误;百家争鸣是商鞅变法的背景,C错误。【高考模拟练】4.(2019全国卷T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 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 数量不等的“封邑”,爵
16、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 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解析】第(1)题中秦“二十等爵”制创于商鞅变法,故属于法家思想;曹魏末年“五等爵”仿照周礼,“或以进德,或以酬功”,重视“德”,故属于儒家思
17、想。第(2)题“二十等爵”制为奖励军功所设,故对象为军人,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秦统一的完成;“五等爵”制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故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统治,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
18、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可知户籍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法律化;第二问,根据材料“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可知历史悠久等。第(2)题根据材料“为扩大兵源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可知成为控制人民,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等。答案:(1)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控制日益严密。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派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2)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收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进行政治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