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学年上学期宣化一中高二月考考试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90.0分)1. 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勤劳智慧,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下列一组图片围绕一个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A. 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B. 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C.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D. 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2.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A.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D. 国家治理能力减弱3.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
2、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4. 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出口以丝绸、漆器等为主;隋唐时期陶瓷成了出口的新兴产品;明清时期,棉布成了主要出口品。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 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 农耕经济不断发展5.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
3、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B.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6. 2019年10月14日,美国各地举行哥伦布日游行,以纪念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大陆。与此同时,美国某些地区的哥伦布雕像却遭到故意破坏。这说明()A. 对哥伦布是否到达美洲尚存争议B. 民众观念冲突致使社会动荡不安C. 立场不同影响对人物的价值判断D. 美国对人物的评价缺乏科学原则7. 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 欧洲的殖民扩
4、张B. 美洲国家的独立C. 工业革命的扩展D. 美洲社会的进步8. 始建于1837年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是伦敦地标,重达13吨,1859年重铸。它的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与这观念形成相关的有()工厂制度确立的要求交通工具改进的必然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展示钢铁工业新发展A. B. C. D. 9.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A. 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B. 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C. 太平
5、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D.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10. 下列图不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年中国民营资本主义发展趁势的是()A. AB. BC. CD. D11. 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导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连年战争的破坏 民族工业间的恶性竞争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A. B. C. D. 12.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1904年,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在上
6、海的“王兴昌记”诞生。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反映()A. 近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B. 西装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服饰C. 社会转型影响物质生活变迁D. 全盘西化是社会变迁的主流13. 某书中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B.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
7、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改变了农业优先发展的状况,实行工业优先发展14.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优如“黑沉沉的大空出现的一道闪电”。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A. 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著B. 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C. 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D. 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15. 二战以后,英法两国都曾推行国有化政策,到七八十年代又开始掀起私有化浪潮,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 两者都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两者分别受到了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C. 反映了资本主义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逐渐成熟D. 国有化是导致七十年代“滞胀
8、”的根本原因,由此开始私有化16. 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根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C. 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D. 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17. 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 列宁B. 斯大林C. 赫鲁晓夫D. 戈尔巴乔夫18. 流行的词汇往往是时代主题的高度浓缩。下列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
9、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 一边倒、“一国两制”B. “大跃进”、人民公社C. 工业化、三大改造D. 不结盟、求同存异19. 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A. B. C. D. 20.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共同点是()A. 促进思想解放B. 突出了市场经济C. 平反冤假错案D. 冲破“个人崇拜”21. 列宁和邓小平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以下选项中能体现他们的共识的有() 重视农
10、业生产建立经济特区主张吸引外资利用市场发展经济。A. B. C. D. 22. 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A. 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B. 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C. 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D. 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23.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绘制时间轴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下列时间轴上和的位置分别代表的是()A.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浦东的开发开放B. 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中共十三大召开C. 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上海的对外开放D. 包产到户全面推行中共十四大召开2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
11、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A. 国庆一周年B. 国庆十周年C. 国庆二十周年D. 国庆三十周年25. 如图所示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女性时尚的着装是()A. B. C. D. 26. 有学者评价二战后某制度“不过是美元交响曲的新篇章”。而“保证美元强大信用的,与其说是黄金,不如说是美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威望。”该学者评价的是()A. 门户开放政策B. 雅尔塔体系C. 布雷顿森林体系D. 马歇尔计划27. 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
12、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该国际金融组织是()A. 世界银行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 世界贸易组织D. 欧盟28. 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她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30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多数)选择支持脱离欧盟。上述事件说明( )A. 英国加强外交自主,欲脱离北约控制B. 一体化的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C. 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
13、家的外交事务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的加快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 B. C. D. 30. 全球化与交往实践中说:“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作者意在说明()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 各国在发展时应以他国利益为重D. 各国在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
14、利益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在植棉经验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我国还出现了一批专门记述、研究植棉的著作如明代徐光启的吉贝
15、疏、清代禇华的木棉谱、饶敦秩的植棉篡要、方观承的棉花图等。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前,羊毛织品一直是欧洲人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但是棉布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毛纺织业生产者说服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保护国内毛纺织业,禁止印花棉布进口,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然而法律并没有禁止生产棉布,也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需求如此旺盛,生产者不得不加快纺织速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他们求助于新发明,很快,棉纺织工业机械化
16、了。 在两台蒸汽机旁工作的一个年轻男孩所织的布匹比一个熟练的手工织工多15倍。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从业人员达50万人,产品的40%用于出口。在纺织行业,蒸汽机的作用十分显著: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产量;对消费者来说,降低了价格。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纺织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然而,与其它商品不同,棉花有两个劳动力密集的生产阶段,一个位于农田另一个位于工厂。糖和烟草没有在欧洲社会形成大规模的工业无产阶级,棉花做到了;烟草没有导致庞大的新型制造业企业崛起,棉花做到了;靛蓝的种植和制作过程没有为欧洲制造商创造巨大的新市场,棉花做到了;美洲的水稻耕
17、作没有引起奴隶制和雇佣制的爆炸性增长,棉花做到了。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著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花贸易对近代东西方世界经济的影响。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各项应税财产而征收的一种直接税。它最早由18世纪末的英国提出、实行,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战争后被废除。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又逐渐完善了个人所得税体制。该税制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减轻了中下层民众的负担。美国内战时期,北方联邦议会也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但因与宪法不符
18、未生效。20世纪初以来,美国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确立了个人所得税税制。 1911年,清政府起草了所得税章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而夭折。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资本主义国家税制,颁布相应条例,建立、推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但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其名存实亡。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于1959年废止。1980年,我国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4年,国务院整合了相应法规,发布了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条例。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五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摘编自郭家宏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政政策、徐波中外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根据材料
19、,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个人所得税”这主题,提炼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论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2021-2022学年上学期宣化一中高二月考考试历史试卷(9月份)答案1.【答案】C2.【答案】C3.【答案】D4.【答案】D5.【答案】B6.【答案】C7.【答案】A8.【答案】A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D15.【答案】D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B20.【答案】A21.【答案】B22.【答案】B23.【答案】A24.【答案】D25.【答案】C26.【答案】C27.【答案】A28.【答案】
20、B29.【答案】C30.【答案】D31.【答案】【小题1】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价廉物美,市场畅销:农书的推介。【小题2】原因:棉织晶比羊毛织品更受大众欢迎;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抓住法律空隙突破羊毛行会阻碍;技术革新,发明大量棉纺织工具与机械;与蒸汽机相结合,实现高效、低廉和规模化。【小题3】影响:对西方: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棉花种植推动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激化美国南北矛盾.对东方:机器生产的棉布输入,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对世界:棉花和棉布成为联系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1、。32.【答案】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个人所得税在世界各中国征收的发展与演变。关注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个人所得税出现的认识,闸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影响。如结合新中国“个税”的演变情况可得出如下观点:新中国“个税”的改革折射中国经济的发展。分析示例如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个人所得税便失去存在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收入再不断的提升;“个税”有重新开始征收。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五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一方面显示经济持续发展,一方面显示出国家的人文关怀,有利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个税”的征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新中国“个税”的改革折射中国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个人所得税便失去存在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收入再不断的提升;“个税”有重新开始征收。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五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一方面显示经济持续发展,一方面显示出国家的人文关怀,有利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个税”的征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