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1)背景: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 前秦吞并,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2)北魏建立:386年,_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_,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 新的发展时期。拓跋珪 平城 2.统一:(1)完成:439年,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_。(填写正确序号)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
2、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拓跋珪的汉化改革有利条件 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措施经济上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计口授田,_政治上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文化上兴办_,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意义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劝课农桑 太学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_,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 征发,农民负担沉重。(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3、关系,矛盾激 化。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_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 民族矛盾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使其接受汉文化。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_落后的统治 方式。(2)他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汉族先进文化 儒家经典 鲜卑族【微点拨】【概念阐释】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
4、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特别提醒】1.北魏统一北方后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但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学习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合的规模进一步扩大。3.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素养探究】1.拓跋珪的汉化改革。史料一 拓跋珪因倾慕汉文化,遂仿长安、洛阳建立宗庙,设有社稷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
5、制度。为加强封建化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成为国家的编户。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3 000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思考:(1)据史料一,分析拓跋珪从哪些方面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史料实证)【点拨】由画线关键信息中“审计度量”,中“完善职官制度”“按居住地组织编制”,中“五经博士”,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归纳拓跋珪汉化的措施。提示:政治方面:完善职官制度,加强地域户籍管理;经济方面:审定度量衡;文化教育:设五经博士,扩大太学生人数。史料二(拓跋珪改革)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
6、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白寿彝中国通史(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义。(唯物史观)【点拨】结合画线部分,从生产关系的改变、政权的巩固、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提示:在代北地区初步建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社会矛盾。史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史料二 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
7、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报户籍,“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思考:史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点拨】根据史料一画线部分和材料意思可知,北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根据史料二画线部分可知是宗主督护制及其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北魏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人民作战;史料二反映了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严重威胁
8、北魏统治的巩固。3.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史料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 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可知,史料反映了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提示:问题: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坚定了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史论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
9、.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可能性:(1)客观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主观条件。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10、【深化点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课堂检测素养达标【基础过关练】1.(2020榆林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解析】选B。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
11、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 策()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选C。“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3.(2
12、020包头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实行宗主督护制的主要影响 是()A.使北魏民族矛盾尖锐 B.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C.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D.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宗主督护制”等,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宗主督护制的弊端。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史实,正确。【补偿训练】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 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 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3、【解析】选C。由“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选C。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解析】选B。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鲜卑族传统习俗的改革。故选B。【高考模拟练】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曹操募民大规模屯田于许昌一带,其屯田收租之法是,将官田出租给佃户,如佃户用官牛耕田,则政府分六
14、成,佃户分四成;如自持私牛,则政府与佃户各分五成。曹魏在每一州郡设置田官进行管理。据载,曹操要在邺城建造宫室,命并州刺史梁习从上党供应木材,梁习便请求“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以耕种菽粟,将所得作为准备供应木材的费用。三国志说:“魏武之初,岁有千万斛,以冲兵戎之用。”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曹魏屯田收租之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分析曹魏屯田收租之法的作用。【解析】第(1)题据材料“曹操募民大规模屯田于许昌一带,其屯田收租之法是,将官田出租给佃户,如佃户用官牛耕田,则政府分六成,佃户分四成”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如佃户用官牛耕田,则政府分六成,佃户分四成;如自持私牛,则政府与
15、佃户各分五成”得出区别化分成;据材料“曹魏在每一州郡设置田官进行管理”得出专人管理。第(2)题据材料“魏武之初,岁有千万斛,以冲兵戎之用”得出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为战争提供经费支持。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区别化分成;专人管理。(2)作用: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为战争提供经费支持。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
16、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以及“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可以看出之前的纪年是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可以判断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可以从纪年本身的优点、统治需要以及对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角度分析。答案:(1)旧的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