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67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1届高三一轮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复习讲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特点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联系: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2世界观和方法论(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考点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具体知识科学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把哲学看成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任何轻视哲学、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考点3哲学的作用1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一般作用)(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真正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

4、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

5、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考点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考点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进步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

6、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基本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水、火、气、土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进步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

7、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考点4:唯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提醒】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

8、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当然,唯心主义哲学也可能会适应某一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而应该采取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那样的科学态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考点1:哲学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来源于时代)(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9、【特别提醒】历史上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哲学反作用于时代)(1)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3)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考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

10、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他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他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

12、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中国

13、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

14、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考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

15、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考点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

16、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意义: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考点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考点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

17、,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考点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18、的运动。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5: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点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

19、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但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考点1: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2)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

20、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考点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考点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先于人

21、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的作用考点4: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动物活动纯粹的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考点5: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3、。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4反对两种错误: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考点7:一

24、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

2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1:实践的概念(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考点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1)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素有:实践的主

26、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27、,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考点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考点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

28、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考点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2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3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考点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29、,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意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考点7: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

30、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考点8: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考点9: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考点10:真理和谬误1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对立:真

31、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2)统一: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正确对待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错误是难免的。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考点11:认识的反复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1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

32、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考点12:认识的无限性 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原因:(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的发展(1)原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2)方法论意

33、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

34、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普遍联系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考点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1)自在事物的种种

35、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他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联系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考点4: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

36、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

37、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点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

38、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考点6:系统优化方法1原理(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含义: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1)

39、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考点1:发展的概念1原理:(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0、,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点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原理:(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41、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2方法论(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我们既要看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考点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1原理(1)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

42、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1)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

43、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指事物自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根据,就在于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内容的中心线索。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态,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而引起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揭示了事物内部矛

44、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是通过新旧事物这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展开的。 (3)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辩证法作为认识的规律,最根本的就是矛盾规律;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考点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他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

45、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5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考点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

46、普遍性(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

47、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原理: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

48、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考点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法论)(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2)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考点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概念: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

49、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2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考点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概念: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0、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

51、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考点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

52、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有:(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考点1:辩证否定1原理(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

53、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汲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2方法论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考点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1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即外部因素对

54、一定事物的打击或破坏。因而否定造成了一定事物的灭亡,是联系的终止和发展的中断。2割裂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考点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原理(1)理论依据: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2)基本内涵: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

55、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3)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紧密联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1)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考点4: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

56、于创新。(2)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

57、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4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综合探究: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1:社会存

58、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的内容还包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或“人周围的自然”)和人口因素(人本身的自然)。(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考点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59、立性(1)不同步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考点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

60、态的更替。考点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考点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61、(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包括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2)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特别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

62、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考点6: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

63、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考点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特点及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改变目的(1)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二社会历史的主体考点8:人民群众的概念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

64、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考点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作用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65、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考点1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1群众观点(1)党的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

66、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十二颗 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价值与价值观考点1:价值和价值观1价值的基本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

67、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1)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考点2

6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作用的表现:(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

69、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点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2客观依据: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们选择的目标

70、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考点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特征的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的意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

71、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考点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判断和价值选择。考点6: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1价值冲突:(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

72、值选择。2评价标准: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3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间的利益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

73、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考点7:价值的实现方式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2)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积极投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

74、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一般来说,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全面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不同的生活场景,解决多样的人生难题,把握难得的人生机遇,从而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广

75、阔的空间。(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各种错误的思想和社会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对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辨别是与非,排除外界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用正确的价值观支撑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前进。考点8: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2)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每个人用自己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3)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提示: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可以以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又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人的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当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