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必修4:报任安书(鲁人版(08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658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报任安书(鲁人版(08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修4:报任安书(鲁人版(08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修4:报任安书(鲁人版(08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修4:报任安书(鲁人版(08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报任安书学案导学导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导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导学时数 : 一课时 导学步骤一、 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

2、(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

3、,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 题 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

4、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3、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

5、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

6、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

7、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4、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

8、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二、课堂训练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卿足下:曩者辱赠书 辱:承蒙 B若望仆不相师 望:希望 C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倾:超过 D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留下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再拜:再一次下拜 B推贤进士为务 务:事务、工作 C若望仆不相师 师:效仿 D刑不上大夫 刑:刑罚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

9、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见狱吏则头枪地 B及罪至罔加 太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则仆偿前辱之责 其次诎体受辱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受木索,暴肌肤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固主上所戏弄 B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下流多谤议 D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5、下列各句中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流俗之所轻也 B其次不辱身 C下流多谤议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若望仆不相师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A 若 B虽 居则忽忽若有所失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10、也 C以 D于 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 灌夫受辱于居室 7、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8、名句默写 (1)人固有一死, , 。 (2)仆窃不才,近自托无能之辞, , , ,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这首诗写于辛弃疾南归后的第15年。当时作者36岁,任江西提典刑狱。 鹧鸪的叫声在民间

11、的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有人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请你结合诗句具体谈一谈,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 答: 。 10、翻译句子。 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1)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答: 。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答: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

12、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答案 1、B(望:抱怨) 2、C(师:学习,效法) 3、D(A“鲜”通“先”;“枪”通“抢”;B“罔”通“网”;“底”通“抵”;C“责”通“债”“诎”通“屈”;D“失”通“佚”) 4、A(B树立:立身处世;C下流:处于

13、卑贱地位;D夫:发语词,“人”与“情”是一个词。) 5、C(A形容词作动词,B使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 6、C(A好像 B即使 C“以”通“已”;因而 D在) 7、C(其余皆为被动句) 8、(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作者一方面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来表达主和派无法阻挡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民族意志,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一方面又用结尾两句来抒发了因自己的抗金主张不被重视而感到无限的愁苦和悲凉。 10、(1)(这个罪犯)是死罪,我寻求让他活下去但是不能够办到。 (2)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而不可能,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