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模拟题(二)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A参照物B光线C声源D光源2(2分)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以下四幅光路,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ABCD3(2分)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A苹果反射红光B苹果只吸收红光C红光透过苹果D红光折射进苹果4(2分)如图所示,若入射光
2、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A入射角是30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D反射角是605(2分)如图所示,用固定不动的激光发射器向水槽底部发射一束激光,然后再向水槽中慢慢注入适量水,最后把水槽左边轻轻抬高使水槽倾斜(水未溢出),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水之前,激光是沿直线射向水槽底部的B加水后光线发生偏折,且在水槽底部的光斑向左移动C随着水越来越多,光线进入水中的折射角会越来越小D当把水槽左边轻轻抬高时,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发生改变6(2分)同样的一杯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而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一杯和半杯温度相同的热水,发现冷
3、却快慢也不同,老师要求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水的多少、水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水多少不同冷却快慢也不同呢?”D“为什么热水越多冷却得越慢?”7(2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起发出的声音C城区部分道路禁鸣喇叭,这是用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的D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8(2分)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
4、的是()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C三点对一线D鱼翔浅底9(2分)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10(2分)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特大冰冻灾害,小明通过上网了解到护路工人往路面上撒盐,来避免路面结冰。他认为撤盐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并用一个盛有盐的水杯和一个清水杯放进冰箱试了一下。“试了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11(2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与镜面成30度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度B验钞
5、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下偏折12(2分)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7分)13(2分)小明在文峰大世界买了MP5,开机后小喇叭里响起了动听的歌声,他说:“是周杰伦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接着他又调节了音量按钮,
6、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14(3分)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表面(选填“内”或“外”),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15(2分)我们利用金属钨作灯泡的灯丝,是因为钨的 高,不易熔断;饺子在水中怎么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锅却很快变黄变焦,是因为油的 高。16(3分)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m/s,合 km/h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17(3分)一次性打火
7、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吸收/放出)大量的热。18(2分)如图所示,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个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是光的 造成的。19(5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支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其中,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的是 ,可以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 。若两支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可能为下表中所列的物质,则乙温度
8、计中的测温液体肯定不是 ,原因是 。物质凝固点沸点酒精11778甲苯9511020(2分)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由此可推断:所成的 (都是实像/都是虚像/一个是实像、一个是虚像),甲透镜的焦距 (小于/等于/大于)乙透镜的焦距。21(4分)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简先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 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 (填
9、“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请你再动脑思考指出该手电筒另外一项不同的功能: 。22(2分)右表是姜堰到南京的T7781次特快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列车由姜堰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小时。列车在“姜堰到扬州”与“扬州到南京”的两个路段上哪一段运行得快一些?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姜堰扬州南京到站时间08:1309:50发车时间07:1708:16里程/km078179三、解答题(本题共11小题,共49分)23(2分)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如图所示,有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的光斜射入鱼缸的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请你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并大致画出折射光线的路径。24(2分)如图
10、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5(2分)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这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26(2分)(1)如图甲木块的长度读数为 cm。(2)用温度计测出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如图乙,示数为 。27(6分)小文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3)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下列说法中
11、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4)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5)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6)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资料,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 。28(8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
12、的熔化过程。(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4)图象中DE段是 过程。2
13、9(6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5)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
14、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30(3分)在探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林学习小组在长约1米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长约0.8厘米的气泡,他们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用胶带将玻璃管固定在中间有数字的木制米尺上。在探究过程中,他们观察到如下现象:(1)玻璃管竖直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请你提出一种使气泡动起来的方法 。(2)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他们的视线随气泡一起移动,则通过气泡观察到米尺上面的数字与原来相比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3)实验时,要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时间/
15、min00.511.522.533.544.555.56温度/420000000123431(3分)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积/mm2钢200.3钢钢400.5尼龙丝300.5尼龙丝40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
16、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32(7分)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的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 相同。(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和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时 间 (min)01
17、0203040150180泡沫塑料组水温()90746560572120棉絮组水温()907055?332020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 ;从计时开始到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水温降低了 ,而棉絮包的水温降低了 ,由此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 。(3)小明和小芳是采用了“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水温降低多少”比较两者材料的保温性能的,你还可以采用“ ”的方法来比较两者材料的保温性能。(4)已知水温下降的特点: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根据这一特点,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46B.43C.39D.3633(8分)阅读短文,
18、回答问题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作速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定义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量用t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物理学中把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加速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若一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即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则称这一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若一个运动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
19、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m/s;(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根据你阅读后得到的信息,请你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4)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分析】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归纳概括自然规律,方便于学习探究,将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规律,用引入的新概念表示,客观上这些事实确实存在,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有些是为了使问题简单明了,根据客观事实将抽象
20、的物理现象假想为简单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模型表示,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解答】解: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光源、声源、参照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引入的光线,能够形象地说明光的传播特点,但实际上都不存在。故选:B。2【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
21、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则选项D正确。故选:D。3【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线的颜色来决定的。【解答】解:太阳光照射到苹果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故选:A。4【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故AB错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D正确。 当入射角增大5,即入
22、射角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即反射角也增大5,故C错误。故选:D。5【分析】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解答】解:A、加水之前,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激光是沿直线射向水槽底部,故A正确;B、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故B正确;C、由于入射角不变,故折射角不变,故C错误;D、当把水槽左边轻轻抬高时,这束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不变,故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C。6【分析】
23、依据情景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找出情景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要找出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探究问题。【解答】解:此题现象是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所以可以提出的问题是:“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ACD三位同学的发言都不够全面,B选项较有价值。故选:B。7【分析】A、空气中15时,声音的速度是340m/s。B、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只有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C、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接收处。D、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解答】解:A、一般情况下(15时),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是
24、340m/s故A错误,不合题意。B、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B错误,不合题意。C、城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不合题意。D、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8【分析】首先要明白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其次要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例子。【解答】解: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一叶障目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三点对一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水的深度变浅,所以没有涉及到光的
25、直线传播的应是鱼翔浅底。故选:D。9【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故A错误;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在30cm左右,选项B符合实际,故B正确;C、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达不到10m/s,故C错误;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那么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0s,达不到1min(60s);故D错误;故选:B。10【分析】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
26、、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其中前三个步骤是确定研究的目的、方向、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具体的过程;后三个步骤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数据、实验优缺点、误差产生的原因、实验方案的优化等的分析。【解答】解:A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问题的提出应围绕实验目的或实际情景确定;属于实验的初始阶段,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实际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也属于实验的初始阶段,为下一步实验的设计确定方向,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进行实验是探究过程的
27、中心环节,它是完成实验目的、得出结论的根本依据。此环节是在具体实际的前提下进行的,最大的特点是:实际操作,需要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有关数据。“试了一下”属于具体实验操作环节。此选项符合题意;D 实验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分析概括得出的,一般是具体的数值(测量性实验)或规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1【分析】A、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求出入射角,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的度数。B、根据我们对于紫外线(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了解来分析此选项。C、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D、由于水的折射率比空气大,筷子反射的光在水面发生光的
28、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看起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了,根据折射定律就可分析此选项。【解答】解:A、入射光与平面镜间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是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是60,故A错误;B、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D、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根据折射定律,水的折射率比空气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我们看到向上弯折,故D错误。故选:C。12【分析】(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
29、能缩小;(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依据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来判断此题。【解答】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故A错误;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可以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即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B错误;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
30、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7分)13【分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1)不同的发声体(如不同的人),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判断唱歌的人是谁,主要是根据唱歌者的音色不同;(2)调节音量按钮会改变声音的强弱,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音色
31、;响度。14【分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冰花形成在玻璃的哪个表面,取决于室内外的气温情况;水在遇冷时会发生凝固现象而变成固态的冰。【解答】解:冰花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从而形成固态的冰花;且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因为室内气温较高,水蒸气才会遇冷凝华;湿抹布上有较多的水,当水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时,水遇冷发生了凝固现象,使抹布与玻璃粘在一起。故答案为:凝华、内、凝固。15【分析】灯泡里的灯丝通电时放热,温度很高,灯丝需要耐高温。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变焦,主要是因为油的沸点大于水的沸点,且油沸腾后,会保持沸点温度(远大于
32、水的沸点100)不变,饺子内的水分会很快蒸发掉,而变黄变焦。【解答】解:金属钨的熔点很高,所以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作。将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煎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高温把饺子烤焦、烤糊。故答案为:熔点;沸点。16【分析】1、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求出小球在两位置的照片间隔数,可求出时间t;由图示刻度尺测出AD间的距离s,由速度公式v=可求出平均速度。2、图上每相邻两幅照片的时间间隔相等,由相邻照片间的距离大小可分析小球运动地快慢。【解答】解:由图知A与D间有3个间隔,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30.1s=0.3s。由图可知,A与D间的距离s=3
33、0cm=0.3m,则平均速度v=1m/s=3.6km/h。图上每相邻两幅照片的时间间隔t相等,由图可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两相邻小球间的距离s越来越大,由v=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快)。故答案为:1;3.6;大(快)。17【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吸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解答】解:(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2)如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液态丁烷迅速汽化吸收
34、大量的热。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吸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明确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只要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18【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解答】解: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答案为:圆形;直线传播。19【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根据甲乙温度计的构造可以判断,甲温度计可以离
35、开被测物体读数。图乙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0,图甲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根据其测量范围判断出是否能够测量沸水的温度。(3)图乙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0,而酒精的沸点为78,比较两者的温度高低就会得出答案。【解答】解:(1)甲乙两支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图甲为体温计,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弯管,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图甲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图乙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0,因此可以判断出能够测量沸水温度的是乙温度计。(3)图乙中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0,而酒精的沸点为78,因此乙
36、温度计中的液体肯定不是酒精,因为酒精的沸点低于100。故答案为:热胀冷缩;甲;乙;酒精;酒精的沸点低于10020【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成虚像时:物像同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解答】解: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说明此时物体在甲透镜2倍焦距之外,成了物体
37、缩小、倒立的实像。通过乙透镜成等大的像,说明此时物体在乙透镜的2倍焦距处,成等大、倒立的实像。而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相等距离处,所以甲透镜的焦距小于乙透镜的焦距。故答案为:都是实像;小于。21【分析】要使灯泡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可以从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一点,利用光路可逆来考虑解决。原来的成为平行光时灯泡与镜头的距离(焦距),现在要作为幻灯机使用,此时物距(AB与DF间的距离)要大于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套筒的移动方向。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实像都是倒立的。此时只是凸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根据物距不同,有不同的应用可以确定该手电筒的另外功能。【解答】解:平行于主光
38、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一点,即焦点。因此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要使灯丝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就要把小灯泡的灯丝置于该凸透镜的焦点处。当作为手电筒使用时,灯泡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焦距,现在要作为幻灯机使用,此时幻灯片 AB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而原来灯泡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才等于一倍焦距,因此要增大AB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向右移动套筒。幻灯机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由于套筒上是一个凸透镜,因此可以取下套筒上的凸透镜做为放大镜使用。故答案为:焦点; 右; 倒立; 取下套筒上的凸透镜可作放大镜使用。22【分析】(1)由列车时刻表求出列车的运行时间及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
39、公式求出平均速度。(2)由列车时刻表求出列车的运行时间及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然后根据速度大小比较列车运动快慢。【解答】解:(1)从姜堰到南京的运动时间:t=9:507:17=2:33=2.55h,路程s=179km,平均速度v=70.2km/h;(2)“姜堰到扬州”段:运动时间:t1=8:137:17=56min=h,路程s=78km;速度v1=83.6km/h;“扬州到南京”段:运动时间:t2=9:508:16=94min=,路程s=179km78km=101km;v2=64.5km/h;由此可知,“姜堰到扬州”段比“扬州到南京”段快一些;故答案为:70.2;“姜堰到扬州”
40、段。三、解答题(本题共11小题,共49分)23【分析】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作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的标注。【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由于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出反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据此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点评】做光路图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实线与虚线;角度的标注;光线的箭头。24【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
41、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解答】解: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25【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解答】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26【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2、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5.1cm和5.2cm之间,估读为5.18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5.18cm2.00cm=3.18cm。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末端在0下面,说明温度低于0,此时的温度为5。故答案为:3.18;5。【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
43、即可。27【分析】(1)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B与A的像完全重合、A与B完全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证明了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平面镜前蜡烛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眼睛逆着光线看来,根据光线是从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上射出的,看到的蜡烛的虚像。眼睛透过玻璃板看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镜后蜡烛射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眼睛逆着光线看来,根据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上射出的,看到的蜡烛的虚像。(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5)利用玻璃板透
44、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6)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解答】解:(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虚像,因为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眼睛逆着光线看来,看到的蜡烛的虚像。光线通过
45、透明玻璃板是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所以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故选D;(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6)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本实验只有两组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方法不合理。故答案为:(1)到镜面的距离;(2)大小;(3)D;(4)不
46、能;(5)确定像的位置;(6)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28【分析】(1)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2)熔化是吸热过程。(3)如图,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解答】解:(1)A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
47、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38。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3)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50。物质是固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28(4820=28)物质是液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40(9050=4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4)如图,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故答案为:(1)B; 38;晶体;(2)吸收;(3)固液
48、共存;50; 慢;(4)沸腾。29【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点与焦距的含义,结合题目的表述可以得到答案。(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3)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4)原来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烛焰移了到主光轴的下方,所成的像将移到主光轴的上方。(5)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解答】解:
49、(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所有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的汇聚点,因此叫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焦距。故答案为:焦距。(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直线)上,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故答案为:高度(或同一水平直线)。(3)由图可知,此时,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4)蜡烛变短后,像将移到主光轴上方,光屏也应移到主光轴上方;故答案为:上。(5)近视眼不戴近视眼镜,由于晶状体变厚,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给“眼睛”戴上
50、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故答案为:靠近。30【分析】(1)根据玻璃管竖直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判断将玻璃管倾斜一下来观察,即可得知使气泡动起来的方法;(2)气泡处的水相当于凹透镜,成缩小的像;无气泡处相当于凸透镜,成放大的像;(3)刚开始时,气泡运动状态不稳定,是变速运动,等上升一段后,气泡受力平衡呈匀速运动就可以计时了。【解答】解:(1)因为玻璃管竖直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所以使玻璃管略微倾斜可观察到气泡动起来,所以使气泡动起来的方法是:使玻璃管略微倾斜。(2)因气泡的存在,水面变得向下
51、凹,在此位置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所以从气泡看下面的数字,看到的是变小的字。(3)一开始,气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做加速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受力均衡,气泡就做匀速运动了,所以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故答案为:(1)使玻璃管略微倾斜;(2)变小;(3)气泡刚开始做加速运动,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31【分析】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
52、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解:(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即选择;(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横截面积应该是0.5mm2;故答案为:(1);(2);(3)20、0.5。32【分析】(1)要比较保温性能,就需要控制变量,由放出热量的公式:Q=Cmt知,只剩下一个量变化。(2)要知室内温度,需要看温度不再降时的温度,由图可
53、看出分别下降的温度。(3)可采用另一种控制变量的方法。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保温性能就好。(4)时间为20min和40min时的温度55和33,20min内共降低22,然后根据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分析即可得出。【解答】解:(1)由放出热量的公式:Q=Cmt知,保持烧瓶相同、环境温度相同,水的体积;还需要保持水的初温相同。(2)在150min到180min,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到20,不再降了,故室温是20。从计时开始到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33,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57。相同时间内,泡沫塑料包降低的温度低,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较好。(
54、3)由放出热量的公式:Q=Cmt知,保持烧瓶相同、环境温度相同,还可以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4)因为时间为20min和40min时的温度55和33分析,20min内共降低22,所以在中间30min时,温度应降低11,根据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得出降低的温度应大于11一点,所以可降低到44再多一点,即选项B合适。故答案是:(1)初温。(2)20;33;57;泡沫塑料。(3)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4)B。33【分析】(1)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就是速度的变化量;(2)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求出即可;(3)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写出表达式;(4)根据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vt便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v1v0=6m/s2m/s=4m/s;(2)由题意可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0.8m/s2;它表示每秒速度的变化量为0.8m/s;(3)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定义公式为a=;(4)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即vt,所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路程。故答案为:(1)4;(2)0.8;每秒速度的变化量为0.8m/s;(3);(4)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