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英学古诗一、本课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重点难点: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的大转盘、课文挂图、诗与文相照应的句子、(与宁静夜空和谐的音乐)四、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字情况,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
2、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逐层领悟,诗文整合 1学习第一层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先自己读一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 (2)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3)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师巡视指导。 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 (4)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2学习第二层 (1)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
3、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齐读。 (3)抽查学困生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师要用期待的心态、鼓励的目光等待他们的进步,并要让学困生感受老师与同伴的温暖。) 3学习第三层 (1)齐读奶奶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简要介绍李白,也可教师介绍。 (3)师生接读最后一次对话 (三)引导体会,感悟诗句 (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
4、经验。) 1出示挂图,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 (元宵、中秋-) 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又亮。你们说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
5、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生加上动作配乐试读。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师可以引导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学习生字 1认读“意、照、层、代”。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这几个生字?交流。 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写字情况。 (六)课外作业 模拟课文对话形式回家与父母对话学古诗,可以是静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其他古诗,如:悯农锄禾等。 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