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史学界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3)“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一、过渡时期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选修建国初1949195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次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没收官僚资
2、本、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布拉吉和列宁装婚姻自由、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毛泽东过渡时期1953195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双百”方针阶段特征1 时间:1949年10月1956年12月。2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3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建国以来各项工作搞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顺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政治上,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3、这一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的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外交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
4、营一边,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件外交大事。(4)思想文化领域,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上,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多项成就;教育事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活跃了文化艺术界。4 主干知识:(1)必修一(政治外交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954年宪法。外交方面的一个事件(中苏建交)、二次会议(日内瓦,万隆)、三大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必修二(经济建
5、设):农业(19501952土地改革,19531956农业合作化)、工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19501952合理调整,19531956赎买政策与公私合营)。(3)必修三(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中国的扫盲教育。(4)选修四(人物):毛泽东、李四光。解题探究(2013潍坊期中,节选)阅读材料:表3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煤炭(万吨)3 55016 600368棉纺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 3009 55031表41952、1957年中国
6、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 60013 10098棉纺物(亿米)38.350.532谷物(万吨)16 39219 50519表3据王斯越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表4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请回答: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解题思路审材料审表头时间1928年、1957年正处于中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时期。审表格项目工农业产值增长,但工业项目增幅远高于农业项目增幅。联所学中苏以五年计划的方式开展工业化,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
7、调、农业牺牲太多是其共同特点。审设问“共同特点”,“存在问题”需结合所学及材料综合分析,此处特点强调的是,一定不要忽略了材料信息。答案特点:工农业产值都增长,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农业。问题:农轻重比例不均衡,农村、农民、农业牺牲较大,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与经济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等。方法总结解读数据类材料信息的两大原则:原则一“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中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
8、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原则二“两注意”:一要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要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表格数据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文革”时期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经济科教文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5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泛滥、“八字”方针论十大关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袁隆平杂交水稻、北京电视台试播“文化大革命”19661976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中国在联合国合法
9、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周恩来纠“左”、邓小平全面整顿阶段特征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时间:1956年9月到1966年5月。(2)关键词: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既不同于前七年党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也不同于后十年是全局性的严重“左”倾错误。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上有过严重失误,但有错有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十年,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但是这些错误还没有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这十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0、第一阶段是1956年9月至1957年12月,中共贯彻执行和发展“八大”路线,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好成绩,如超额完成“一五”计划,1957年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第二阶段是1958年到1960年。通常称为“大跃进”的三年,党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明了探索中的曲折。第三阶段是1960年冬至1966年春,是调整国民经济的五年。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党的工作是向上发展的。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19
11、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并开始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样就从原来的“大跃进”方针转变为调整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国民经济从1962年到1966年春,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 “文化大革命”时期(1)时间:19661976年。(2)关键词:十年文化大革命。(3)阶段特征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经济:“左”倾错
12、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外交: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解题探究(2013四川高考,节选)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解题思路审图片从图中人物、手中“红宝书”、教材目录等可判断出现于“文革”期间,强调阶级斗争,盛行个人崇拜,与生产联系密切。联所学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的特点、危害、影响等。审设问“时间”、内容特色形成原因社会
13、大环境。答案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方法总结“审比联答”解决历史图片信息题第一步:审。一审图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审注,注是对图的补充或解释;三审问,寻找答题的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找出规律。第三步:联。找出图与图的联系,图与所学教材知识的联系。第四步:答。答案来源于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史实要点时间政治经济科教文选修19781982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构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开展
14、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结盟运动改革(农村、城市)、开放(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真理标准讨论、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邓小平理论邓小平1982现在十五大、新型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南方谈话、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载人航天、互联网邓小平阶段特征1 时间:1978年至今。2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3 阶段特征:“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
15、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国庆阅兵时所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1978年拨乱反正后,我国健全了宪法和各项法律制度,恢复并健全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注重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使民主政治稳步发展。(2)外交政策逐步成熟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在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了世界大国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新型区域合作,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16、,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在地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上: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局面,使企业充满活力。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的开放格局引进了外资和技术,逐步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目标,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文化上:这一时期重新将“双百”
17、方针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文艺的“二为”,教育的“三个面向”,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上取得了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多项伟大成就。解题探究(2013临沂期中)至2013年,“农业、农村、农民、水利”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的关注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材料二明朝末年设置税关,造成“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和“商贾断绝,城邑罢市”的局面。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甚至巧立名目,没收财货,关税害商,致使“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策?试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
18、,分析材料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都对本国的农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请分别指出两国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两国都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结果迥然不同。你认为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题思路考生样卷样卷点评(1)概念、内涵模糊。(2)可分阶段评价,如初期、后期。(3)注意与“世界发展趋势”联系。(4)“三大改造”、“土地改革”、“土地革命”等概念理解有误区。(5)可利用相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答案(1)政策:材料一,重农或农本;材料二,抑商政策。影响:明清推行抑商政策严重压抑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19、发展,阻碍了与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阻碍了社会转型。(2)内容: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0年代末实行农业集体化。中国:建国初实行土地改革;实施“一五”计划,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本原因: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方法总结解答“原因”类设问的辩证思维原理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
20、事等方面思考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中国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201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5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
21、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D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关键信息,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表现,故“创举”应指D项。2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答案D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
22、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著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文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3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出自新民主主义论,出自论人民民主专政,属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时期,出自建国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C项符合时间排序。4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毛泽东”的这句台词()A进行土地改革 B团结各民主党派C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文化大革命”答案D解析“文化大革命”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3、”时期,并且“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故D项不能印证。5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D“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和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工业发展情况,说明的是“一五”计划,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故选D。6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我国的农业灌溉面
24、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客观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肯定了人民公社期间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的建设,与平时对人民公社化否定的观点不同,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夸大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用。7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
25、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8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其中关于会议主题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C经
26、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答案D解析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故D项符合题意。9 “(这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某年西方报纸评论的会议应是()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C第26届联大会议 D关贸总协定签字仪式答案A解析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周恩来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参加会议。101986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华莱士关于中国同
27、美苏两国关系问题时说:“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而是看“具体情况”。“具体情况”主要指 ()A国际的复杂关系 B国家的根本利益C各国的盟友关系 D国内的民族关系答案B解析国家利益是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一切外交活动都应围绕国家利益展开,故选B。11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今天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A BC D答案B解析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占领中心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
28、做法,而此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1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答案C二、非选择题13“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
29、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1)为什么说抗战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抗战胜利后,复兴民族的梦想为什么没能迅速实现?(2)“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央视
30、政论片民族复兴解说词(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有何依据?为了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你认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有待完善的关键是什么?答案(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原因:二战后,美国插手中国内政,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妄图建立亲美反共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上升,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导致国共关系完全破裂。(2)政治上结束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及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
31、了政治根基;经济上恢复了经济并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奠定了外交基础;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政治上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经济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
32、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材料二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2月)材料三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
33、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全副主任梁爱诗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实质。分析美国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台
34、湾问题的原则和立场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变化的轨迹。(4)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答案(1)政策: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妄图将台湾作为争霸的军事基地;实质是对新中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敌视新中国;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2)原则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改变外交策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1979年停止炮轰金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对台政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明确提出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4)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运用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