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卷)2020届高三历史信息押题考试题(三)(含解析)一、选择题1.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代表人物,据称“制礼作乐”是他一生的重大业绩之一,也是他被后世尊为圣人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说明礼乐制度A. 是周朝典制的重要内容B. 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是周公的伟大发明创造D. 服务于西周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礼和乐起源于氏族社会,周公“制礼作乐”是对原有礼乐的加工和改造,因此反映了礼乐制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ACD项。2.有学者指出,西汉初年虽有“三十而
2、税一”的分成租制(农民将收成的三十分之一上交国家),但地方官员往往是根据耕种的土地面积征收相对固定的定额赋税。这一现象A. 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 反映汉初中央集权有待加强C. 较好地抑制了土地兼并问题D. 说明汉初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各地征收田租与中央政策实际上是背离的。据土地面积征收固定地租,客观上迫使农民主要是依靠提高亩产量而不是单纯扩大耕种面积来增加农业收入,因而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官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做法,反映了汉代各项政策的灵活与变通,并不能反映地方政府不听中央号令威胁中央权威,故B项错误;此举不能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而且事实上
3、汉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唐代婚俗中流行“陪门财”观念,即新贵与旧门攀亲,门望不够要花巨额钱财;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士人美好愿望。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门第观念已经消逝B. 女性地位得到提高C. 社会风气自由开放D.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答案】D【解析】【详解】从唐代注重门第到宋代“不问阀阅”,体现出世家大族的衰落,“金榜题名时”也反映了科举制成熟后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项正确;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削弱,但不能表述为“已经消逝”,A项错误;在宋代理学影响下,女性地位下降
4、,B项错误;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社会观念也趋于封闭,C项错误。4.明会典规定“凡官民服色、冠带、房舍、鞍马贵贱各有等第,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僧上”。但到了明后期,普通百姓的云巾也“以绸组为质,界以蓝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奢靡风气和平等思潮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的輿服制度有严格规定,明确了等级贵贱,但到了明后期,普通百姓的服饰却僭越了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冲击了旧有的等级秩序,B正确;题干内容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A;连普通人家也都使用了上层使用的绸绢和
5、蓝线,而并非局限于市民,而且材料也未涉及伦理问题,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平等思潮形成和盛行,排除D。5.薛福成说:“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据此判断,薛福成主张A. 建立商业运行机制B. 实行工商立国的政策C. 重排传统职业地位D. 走“实业救国”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薛福成对比了中西对待商业的政策和结果,反对“崇本
6、抑末”,主张工商立国,故选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发展工商的必要性,未涉及建立商业运行机制的问题,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实业救国”主张最早是张謇提出的,D项错误。6.1906年11月6日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发布了一个“五不议”的懿旨,将军机处、内务府、八旗、翰林院、太监等五个机构的存废问题暂且搁置。军机处继续存在,但改军机大臣为办理政务大臣,中央各部尚书也均得以兼任参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由此,可知“五不议”原则A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阻力B. 促使清廷改革陷入完全停滞C. 使清廷的反动本质彻底暴露D. 旨在重塑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1906年,军机处存
7、废存在激烈争论,说明改革阻力很大,慈禧采取“五不议”原则并对原有军机处进行了调整,虽然改革有限,但客观上也有利于搁置争论,减少改革的阻力,A符合题意;虽然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和诚意,但在“五不议”原则下,清政府进行了一些改革,且使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等,BC排除;“五不议”原则并不能重塑中央权威,D排除。故选A。7.孙中山指出:“官吏贪污和疫病、粮食缺乏、洪水横流等自然灾害间的关系,可能不是明显的,但是它很实在,确有因果关系。这些事情绝不是中国的自然状况或气候性质的产物,也不是群众懒惰和无知的后果。”这一认识A. 主张大力发展经济以工业强国B. 指出了减少社会灾害的具体措施C.
8、体现了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D. 强调了发动群众进行监督的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末,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疫病、粮荒等自然灾害,不是自然、气候、群众懒惰和无知造成的,而是吏治败坏的结果,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吏治清明等对自然和民生的重要性,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孙中山主张“工业强国”,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提出减灾的“具体措施”,B项错误;“发动群众监督官吏的意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8.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理论宣传要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党的理论家艾思奇在“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
9、具体”的原则下创作了大众哲学一书并多次出版。这些做法A.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成熟B. 标志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C.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是强调理论宣传要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即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故选C项;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AB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个理论产物是毛泽东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9.每当希腊城邦面临重大政策选择时,意见双方通常斗争激烈。陶片放逐法通过公民团体而不是直接
10、源自政治对手的命令,将其中一方的政治领袖有条件地流放国外,阻止城邦进一步的分裂。这表明雅典A. 城邦精英内部实现了妥协B. 城邦的政治斗争消除C. 公民群体掌握最后仲裁权D. 民主制政体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公民团体而不是直接源自政治对手的命令”可知,城邦发生意见分歧由公民群体做最后裁决,故选C项,排除A项;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避免更严重的分裂和政治报复,但不能消除城邦内部的政治斗争,故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0.“从1864年到1869年的5年间,世界生理学的100项重大发现中,德国占了89项。1855年到1870年的15年间,德国取得了136项重大发明,而
11、当时英、法两国合起来才91项。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都诞生在德国。”材料主要表达了A. 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超越英国法国B. 德国的生理学研究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 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德国科技走在前列D. 科技创新使德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德国科学技术创新领先英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其完成统一,并成为世界强国,主要说明科技创新促使德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D项正确;19世纪中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实行,“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超越了英国法国”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生理学
12、研究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只表达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的中心观点,B项错误;德国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材料中提到的不少科技进步出现在统一前,C项错误。11.如表为某国某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国A. 正式确立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B.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C. 建立了有专制色彩的政治体制D.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土面积占世纪的2%,殖民地面积占世界的50%”结合所学知识,表格描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时相对缓慢,故选B项;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确立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七
13、年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确立海上霸权时还没有达到表格上“殖民地面积占世界50%”。A错误;德国1871年建立了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C项排除;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是法国,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排除。12.二战后初期,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说“恐怕没有比美国的帮助是更需要和有益的了”,1964年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1972年日本首相也提出外交政策由对美“一边倒”转向“多边自主”。这反映出A.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B. 两极格局开始瓦解C. 法日结盟以抗衡美国D. 美国丧失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在1964年承认中华人
14、民共和国,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1972年对外政策转向“多边自主”,这些都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即体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故选A项;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B错误;C项曲解材料,且史实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对法律的制定十分重视,历代皇帝在位时大都主持修订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格式。首先要求法学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的变化进行讨论,制订出相关的律令格式等,然后星报皇帝,经批准后颁行。律文之外,还要制定疏义,这也是由法学家集体完成的。唐律继承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仍以礼为指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15、政教之用。唐律以刑法为主,但并不能由之得出中国自古无民法的结论。唐代的民法立法很多,其在法律思想、法律内容、诉讼程序等方面的详细表述,奠定了后世我国封建法律的模式,形成了世界独特的中华法系,对当时东亚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 罗马法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的,但罗马法中更重要的是成文法,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公民大会、元老院和皇帝的立法活动,其二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其三是律师和法学家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行政官的司法裁量权和私人法学家解释法律的权威给予罗马法相当的灵活性,而这种法律的灵活性与古罗马人的法律“衡平”观念有关。罗马法对近代法学的影响主要在民
16、法方面,但古代罗马法其实包括重要的宪法和刑法内容,其中有一些是至今仍然通行的法学原理。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唐律与罗马法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两种法律思想产生的不同社会背景。【答案】(1)唐律:主要由君主负责协调制定;引礼入法,德主刑辅;以公法为主。罗马法:重视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的解释;讲究公平、公正、正义;以私法为主;对人类文明影响更深远。(2)唐律:官僚政治的不断成熟;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
17、1)差异:唐律:根据材料“历代皇帝在位时大都主持修订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格式”可归纳出主要由君主负责协调制定;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归纳出引礼入法,德主刑辅;根据材料“唐律以刑法为主,但并不能由之得出中国自古无民法的结论”可归纳出以公法为主。罗马法:根据材料“其二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其三是律师和法学家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可归纳出重视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的解释;根据材料“而这种法律的灵活性与古罗马人的法律“衡平”观念有关”可归纳出讲究公平、公正、正义;根据材料“罗马法对近代法学的影响主要在民法方面”可归纳出以私法为主;根据材料“古代罗马法其实包括重
18、要的宪法和刑法内容,其中有一些是至今仍然通行的法学原理”可归纳出对人类文明影响更深远。(2)背景:结合唐律的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唐律背景可从官僚政治的不断成熟、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和农耕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罗马法的背景可从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表是清代山东气候与疫灾情况,从中提炼一条信息并简要分析。【答案】【示例】清代疫灾集中分布在道光至宣统这一时期。道光至宣统集中了清代疫灾年份的三分之二。主要诱发疫灾因素,一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寒冷,气温差增大,气候不稳定,
19、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多,易引发自然灾害;二是清代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经济衰落萧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频发,社会动荡,这些容易诱发疫灾流行。【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求“如表是清代山东气候与疫灾情况,从中提炼一条信息并简要分析。”可知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因此要提炼一条信息,也就是找到自己要论述的观点。从“清朝山东疫灾情况表”可以看出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较少,从嘉庆开始增多,是一个转折点,到道光年间开始,咸丰、光绪逐渐增多,到宣统时期到达顶点。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清代疫灾集中分布在道光至宣统这一时期。根据论点进行论述出现的原因。客观原因从“清代山东气候变化”可以看出此时间段,气候寒冷,气温差
20、增大,气候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多,易引发自然灾害;另外一个原因是从道光年间开始,阶级矛盾激化,国内社会经济衰落萧条,鸦片战争开始后,西方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频发,社会动荡,这些都容易诱发疫灾流行。论述时可以注意史论结合。15.材料 宋代兴起一种新的赡学形式,即学田制度。学校通过朝廷拨赐、官府购买、民众捐赠等途径获得田产,然后将田产以租佃的形式出租出去,以其收入的租税作为办学及养士经费的制度。学田,最早起源于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年)的江州东佳书堂。到宋代有官学学田与书院学田之分。学田在北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正式出现后,全国各地学田数量急剧增加在管理措施上,为防止学田被形
21、势之家、豪强地主侵佃、兼并,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即,将学田载入册籍或砧基簿;建立学田碑;严格学田制度管理。学田制度的形成,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经费的基本形式,对元、明、清产生深远影响。摘编自贾灿灿宋代的学田制(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学田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简析北宋学田制度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分为书院学田与官学学田;发展迅速,效果明显;管理严格,逐渐制度化。原因:宋代“三冗”问题突出,政府财政困难;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宋代重文轻武方针的影响;理学的兴起和书院的发展。(2)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确立了中国
22、古代社会教育经费的新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宋代有官学学田与书院学田之分”可知,宋代学田分为书院学田与官学学田;根据“全国各地学田数量急剧增加”可知,其发展迅速,效果明显;根据“将学田载入册籍或砧基簿;建立学田碑;严格学田制度管理”等可知,北宋学田管理严格,逐渐制度化。原因:根据材料中“赡田”,“学校通过朝廷拨赐、官府购买、民众捐赠等途径获得田产以其收入的租税作为办学及养士经费的制度”,联系北宋学田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宋代“三冗”问题严重,导致政府财政困难;科举制度发展完善和国家重文轻武方针影响,以及理学的兴起和书院的发展等。(
23、2)影响:根据材料中“(学田)收入的租税作为办学及养士经费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根据“(北宋学田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经费的基本形式,对元、明、清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学田制度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经费的新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16.材料 威尔逊于1913年成为美国总统后,致力于塑造美国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他在公开的演讲中说:“关于美国的国内生活,我们已经有一个计划,我们不会忘了这一计划。但是,在我们将在世界上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上,我们从未为我们美国制定一个计划,美国应该立即制定
24、一个计划。1914年6月在对美国海军学院的毕业生们说:“对头脑冷静的人来说,美国需要讨论的最严肃问题之一是这样的:我们将如何运用这个伟大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我们是不是将像以前各国扮演的角色那样,用我们的力量仅仅去追求自己的扩张和物质上的好处呢?摘编自王立新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塑造“美国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美国“塑造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的实际行动,并分析其实质。【答案】(1)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欧洲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25、。(2)行动: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十四点计划倡议成立国联;召开华盛顿会议提高海军力量的地位,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实质:争夺世界霸权,成为世界领袖【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威尔逊于1913年成为美国总统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威尔逊塑造“美国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的背景需要从自身经济发展、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当时欧洲的局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美国“塑造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的实际行动有:参加一战、参加巴黎和会、倡议建立国联及召开华盛顿会议等。实质:结合美国在当时的行动可分析出美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成为世界领袖
26、。17.材料 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后,如陈寅恪所言“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而转向了洋务派。甲午战败后,他认识到仅是器物的改革不足恃,转向于教育等诸方面的改革,到了戊戌变法期间提出了他的改革纲领劝学篇,要求进行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就其实际的政治或政策举措而言,与康有为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康有为的变法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1898年2月16日,张之洞在给杨锐发电报称:“康长素与仆有隙,意甚险恶。凡敝处议论举动,务望秘之,不可告康。”茅海建教授称:张之洞一派与康有为一派在政治上对立,而到了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百日维新阶段,张已视康为政敌。”刘本森“张之洞
27、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功过。【答案】(1)变化:从积极从事洋务到甲午战败后主张改良政治。原因:资本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2)张之洞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和教育的近代化;因个人恩怨未能支持康有为变法与维新派形成政治对立,是封建专制的维护者。【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要求进行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可知从积极从事洋务到甲午战败后主张改良政治。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从资本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回答。(2)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到张之洞思想的变化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的。张之洞兴办洋务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和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张之洞一派与康有为一派在政治上对立,而到了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百日维新阶段,张已视康为政敌。”可知张之洞因个人恩怨未能支持康有为变法与维新派形成政治对立,说明张之洞是封建专制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