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住材料信息“分田到户搞包干”,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故C项为正确
2、答案;小岗村的做法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分田到户搞包干,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排除B项;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D项。【答案】C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 ()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B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C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3、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没有彻底贯彻,故A项错误;“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在安徽、四川等地实行,后在全国推广,但是期间仍然受到了极“左”势力的干扰,这说明当时中国尚未摆脱“左”的思想的困扰,故B项正确;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故C项错误;材料中“两个不许”等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得到党中央的一致认可,故D项错误。【答案】B3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
4、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这反映出()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形式应该予以纠正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并没有体现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故A项错误;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动。并没有改变所有制,故C项错误;题中突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时遭到质疑,故D项错误。
5、【答案】B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 BC D 【解析】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的主体调节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正确;中国国民大革命是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和代表工农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共同领导的,俄国二月革命是由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领导的,故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
6、尚未成立,故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故正确,选D项。【答案】D5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理解。A与B说法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D不符合史实,三幅图片反映了经营方式的变化,但都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性质。【答案】C6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
7、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B、D两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市场经济,故C项正确。【答案】C7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
8、,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在这里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C适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D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结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指出第二个飞跃的目标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就明确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向,故A项正确;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是第一次飞跃的方向,故B项错误;农村集体经济在材料中没有讲是否要适度发展,故C项错误;第二次飞跃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故D
9、项错误。【答案】A8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这主要表明 ()A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很明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起步C中共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D关于市场作用的原有认识被突破【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在强调了计划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意识到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即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故A、C项错误,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1984年,故B项错误。 【答案】D9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
10、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国家政策对城市经济改革仍有束缚,并未摆脱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改变,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是1992年提出来的,且创办个体企业无从体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个体企业”的出现表明,单一公有制已经被突破,故D项正确。 【答案】D10“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
11、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材料“经历以来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排除A、C两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项正确。【答案】D11从
12、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保险法不能体现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故A项错误;票据法不能保障企业合法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示的法律不是针对建立民主法治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可以得出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D12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13、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解析】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14、,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2)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二提出了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决策;第(2)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第(3)题,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案】(1)材料一提出对内实行改革;材料二提出对外
15、实行开放的决策。(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历史性转折,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是其核心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
16、起来”。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材料二: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经历的几个步骤。(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材料三的变革方式是对材料一、材料二变革方式的彻底否定吗?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答案】(1)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2)原因;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农业合作化规模和公有化程度。特点: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影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生产者积极性。(3)不是。公有制前提不变,农民只是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4)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关注民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