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519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目标:1.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2描述群落的演替过程3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相关政策教材梳理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2主要标志(1)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变。(2)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3基本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实例:由新形成的火山岛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概念:在群落中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所形成的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实例:弃耕农田或火灾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

2、。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1)动力: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2)催化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2外界环境因素(1)群落外部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进程。(2)群落自身的演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作用,导致外界环境出现变化。(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因素,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身环境因素、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抑制、改造或重建的作用。牛刀小试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3)农田弃耕后的演替为初生演替。()(4)受到人为干扰破坏后

3、的森林可发生初生演替。()(5)从喷发不久的火山口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6)地衣是初生演替的先驱物种。()(7)人类活动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加以控制。()(8)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2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的演替顺序是()A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森林植物B原始生命蓝藻植物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森林植物C地衣植物草本植物苔藓植物灌木植物森林植物D种植作物杂草植物灌木植物森林植物解析:选A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是在从来没有植物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所以应先有低等的植物,然后一步一步地演替为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3下

4、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途径进行解析:选D人类活动可以对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进行有目的控制,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4思考探究(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提示:

5、能找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3)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如果小路废弃后,人的踩踏活动停止了,在路上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4)群落的演替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吗?为什么?提示:不能,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最后终止在一种稳定状态。(5)是否所有的群落最终都可以演替为森林阶段?试举例说明。提示:不是,如内蒙古草原,由于受降雨

6、量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演替到草原阶段。重难突破一、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二、群落演替的过程、方向及特点1群落演替的过程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相对稳定阶段:

7、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3.群落演替的特点(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一般情况下是物种多样性增加。(4)演替的最终结果与群落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特别提醒当群落演替到达稳定阶段

8、,也就是形成顶极生物群落,虽然有较为稳定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但此时的生物群落也在发生着演替,也就是说演替是连续的。考向聚焦 例1(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的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

9、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可以附着生长的土壤。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答案A例2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

10、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由于是采伐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若人为再次采伐群落由,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造成影响;在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 正确理解群落演替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群落演替在一定时间内不一定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如重大自然灾害和人类的肆意破坏活动,会严重影响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种类锐减。网络构建填充:代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关键语句1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在原

11、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是初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为次生演替。3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群落演替的动力是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5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会有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等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向着群落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选D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而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沙丘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陆地;大洋中火山岛上的演替也是初生演替

12、,在海洋。群落演替的方向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也就是相对稳定的趋势。动物群落的演替与植物群落有关,自然与光照条件有关,故D项错误。2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解析:选D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B影响因素不同C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解析:选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

13、过生物或存在过生物却被彻底消灭的地方上发生的演替。4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重新长出绿草B弃耕后的农田生长出杂草和小灌木C火山岩的表面长出地衣和苔藓D被完全砍伐后的森林长成杂木林解析:选C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后的农田、被砍伐后的森林中植被并没有被完全破坏,而火山岩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以在其上面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

14、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解析:选D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A正确;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是因为优势种群发生替换而发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和森林六个阶段,C正确;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因此人类可以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6一次森林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时间不长,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请分析讨论:(1)大火之后群落形成属于哪种演替?_。(2)这种演替一定能恢复到原始群落吗?请说明理由。(3)试绘出在此演替过程中生物

15、种类的变化曲线。(4)某科研工作者欲探究群落的演替过程,选择了由于农作物产量低而弃耕的农田。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_。首先生长的植物应该是什么?_。如果条件允许,演替的最后阶段是什么。_。解析:(1)火烧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被破坏,但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原始物种等的存在,因而该种群的恢复过程应为次生演替。(2)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由多种因素制约,如环境条件、变化程度,生命胚种是否存在等,若改变,则难以恢复。(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4)弃耕农田保留有原有土壤条件和部分原有物种,属于次生演替;在保留有土壤条件的情况下首先生长的植物应是草本植物;如果条件允许演替的最后阶段

16、应是森林。答案:(1)次生演替(2)不一定。次生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要看周围原始物种存在与否、变化程度及其环境条件改变与否,一般不能恢复。(3)如图(4)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森林阶段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解析:选D初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升高

17、。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的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解析:选D群落演替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当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时候,群落演替就不再进行。3多选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一定形成森林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选AC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冰川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

18、生演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能形成森林。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结构更复杂的群落所替代,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但人类的活动,如发展工农业生产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选C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

19、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5多选下列不是群落自然演替一般趋势的是()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B种间关系越来越简单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解析:选BD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生物可能会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会越来越复杂。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解析:选A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不完全相同,有的生态系

20、统因环境条件限制,如西北干旱地区,因环境条件(如水分)限制不能演替为森林;火灾后的林区及弃耕地都属次生演替,能演替为森林;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周围有植被,若环境条件适宜,有可能演替为森林。7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解析:选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8(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

21、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9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

22、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解析:选D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原有条件就含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导致鱼类等生物的丰富度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10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选C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为森林,甲中、处

23、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10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分析上表可知:_。_。(3

24、)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环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8341刺槐0.1480.7610.8841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_。造成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是_(一方面即可)。解析:(1)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研究群落要研究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的结构,不同地段是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而不是垂直结构。(2)从

25、撂荒7年到150年的近天然林中树种数量由22种达到了128种,植物平均胸径和株高均呈上升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样方法,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刺槐和油松资源的重叠系数最大为0.884,所以两者的竞争最大;阳坡光照充足,能够满足较多植物的光合作用所需,但水分、无机营养等相对的少一些,所以物种间竞争比较激烈。答案:(1)群落的演替物种丰富度群落的水平结构(2)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放缓(3)样方油松和刺槐阳坡受强光照的影响,温度较高,水分流失较快

26、,造成耐旱植物间水分竞争激烈12(8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2)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3)在a年的优势种是_,在d年的优势种是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单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

27、阶段。解析: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则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答案:(1)0e(2)bc(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减少兴起13(12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63年1983年1994年200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

28、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3)请用坐标图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如图是1963200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1)该地区群落演替类型应属次生演替。(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3)呼吸量应为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差。(4)图中显示

29、随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5)调查植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物种的空间分布状况,可获取群落结构信息。答案:(1)次生演替(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如图:(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空间上的分布(分层)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

30、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选A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

31、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选D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可知第10年种群数量为K/2,所以该种群的环境负荷量(K值)应为400只。3.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

32、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成为图C所示类型D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不变的解析:选D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上幼年个体数量多,造成人口数量增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结构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年龄结构不是稳定不变的,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4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片成熟的竹林

33、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解析:选B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在竹林中,竹子的底层有草本植物和少许的灌木,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的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不是基因频率的改变。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

34、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选B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用标记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

35、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选C由图中的数量变化趋势可知,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引入丙后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题目中强调投放的丙数量很多,则丙进入该水池后除与乙构成捕食关系外,还会因争夺空间和氧气,与乙构成竞争关系。该食物链中由于投入丙过多,首先会导致乙灭绝,随后,丙因失去食物来源也会灭绝,最终只剩下甲。7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

36、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选D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8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B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D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解析:选B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

37、,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上述各选项中,A、C、D是或受到火灾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次生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上从未有过生物,因而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9(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选A南

38、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 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10如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 B C D解析:选A由题干可知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由于羊的个体和食量都比牛小,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11多选如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K值是固定不变的C如果不

39、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选AC当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有可能增大或缩小;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大于K/2值进行捕捞,并确保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为K/2值,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选D营养条件变化,pH

40、和温度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13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A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解析:选B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图中0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并不是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14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

41、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选C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15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

42、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解析:选B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条件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林取代杨树和白桦的原因是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16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

43、是()种群数量最大的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选项AbacdBdcbaCdbcbDcadc解析:选CK值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当曲线斜率最大时,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时,即为明显偏离J型增长曲线时;捕获量应该以剩余量等于K/2时为标准,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17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44、Cdb时,M与N竞争较为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选D根据曲线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为竞争关系。曲线不重叠时,M、N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正确;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正确;d越小,两条曲线越靠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说明M、N之间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种生物数量呈现“S”型增长,D错误。18(2016泰州高二检测)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见下表。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

45、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解析:选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不是物种的取代,A项错误;表中信息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森林阶段,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使得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优势植物越来越高大,使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表中信息显示: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时间较长,速度较缓慢,D项正确。19

46、(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垂直带海拔(m)3 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选DA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C项中蝶类依赖于绿色植物生存,故蝶类的物种

47、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项中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有关。20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B图中ab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D图中bc阶段,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解析:选D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

48、c点后不一定能演替成乔木,A错误;图中ab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图中Oa阶段,群落中有多种生物存在,也有分层现象,C错误;图中bc阶段,物种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物种也下降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21(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等级a级b级c级d级e级高度

49、(cm)h1010h3030h100100h300h300数量(株)1206232166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2)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3)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关系。解析:(1)该题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主要涉及动物标记重捕法,而植物用样方法。(2)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组成,从表中数据可知h10 cm占了120株,从而分析得出属于增长型。(3)该题涉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主要涉及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而通

50、过分析题意可知鸟类与红豆杉之间为捕食与互利共生。答案:(1)样方法柱形图如图所示(2)增长型(3)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22(7分)如图甲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图乙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B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2)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依次会使各自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_所示的类型。(3)图乙中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4)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_点开始

51、防治。若该类动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两个种群,那么这两个种群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解析:(1)图甲中A为增长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为稳定型,这样的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趋于稳定,种群密度基本不变;C为衰退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减少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2)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增长型;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甲中衰退型。(3)图乙是“S”型增长曲线,b是K/2,d是K;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还在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

52、,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K/2之前开始防治。若该类动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两个种群,那么这两个种群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答案:(1)保持相对稳定(2)A、C(3)大于(4)a生殖隔离23(10分)如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现象的原因是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图曲

53、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动关系,其中a上升可引起b下降,则b为食物,a为捕食者,曲线表示竞争,为共生,为寄生。竞争可导致不利一方死亡,但寄生一般不引起寄主死亡,捕食关系中天敌死亡可导致食物方暂时增多,但随后将下降并趋于稳定。答案:(1)(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24(8分)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2)地衣首先在裸

54、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的过程。(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A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D森林阶段解析:在岩石上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其中地衣为先驱物种,它的入侵和定居改变了岩石,随后苔藓定居并成为优势种,演替速度逐步加快,最终向森林阶段发展。在演替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演替速度最快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

55、阶段。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有机酸土壤(3)草本植物阶段(4)苔藓阶段(5)AB25(8分)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 9832 490(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而且身体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

56、。(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区域号区域植株数荚果数/株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1208.36.02406.85.93603.96.24802.75.951002.16.0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夹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答案:(1)较强微小取样器(2)越远越低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3)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