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东周(2)表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_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礼乐制)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2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2变法运动(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2)目的:富国强兵。(3)代表:秦国商鞅变
2、法。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评价: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_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_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概况:孔子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改革最为彻底秦统一中国(2)思想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1)概况: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观点见于老子一书。(2)思想四、百家争鸣【史论阐释】1百家争鸣的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战国时期
3、法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法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成为后来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并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情境史料】史料一史料二 商鞅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答:铁犁牛耕出现
4、,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生产关系变革。(2)根据史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对秦国的作用。答:指导思想:法家思想。作用: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史论生成】1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
5、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迁移应用】1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B CDC【解析】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正确;“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正确;材料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故不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2元人陈孚管仲井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
6、王礼乐散寒烟。”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铁犁牛耕推广B争霸战争频繁C各国变法图强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根据材料“乱井田”“礼乐散寒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变革,故D项最能反映时代特征。D【情境史料】史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
7、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答:原因: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墨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答:道家:无为而治;儒家:仁政;法家: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史论生成】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
8、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文化上:诸子百家各自阐发主张,彼此辩驳,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发展、大解放的百家争鸣景象,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2)教育上:诸子百家通过招徒讲学来宣扬思想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原则,有利于文化教育向民间普及。(3)阶级关系上:诸子百家的学者是士阶层的代表,新兴阶层的崛起,大
9、大削弱了血缘贵族的地位,加速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4)社会转型上: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学派以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结束纷争动荡社会局面的需要,秦国等建立新兴社会制度,为中国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先例。(5)思想上: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主张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来源,为秦以后封建政权的统治及巩固提供了治国理论。【迁移应用】1荀子在大略中写道:“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A以礼为本B以法治国C隆礼重法D君主集权【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材料中“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可知,荀子认为
10、隆礼尊贤可以称王,重法爱民可以称霸,但好利多诈则危,故C正确。A、B两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荀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C2春秋后期,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仁”B“尚贤”C“道”D“天理”【解析】依所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故选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B项;老子主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排除C项;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A320217月浙江学考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B)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