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出身贫苦: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 庭。2.求学经历: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来接受西方_教育。3.两次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在澳门、广州行医期间,认识到“医国”比“医 人”更重要,开始寻求救国途径。(2)从“改良”到“革命”:孙中山在上书_受挫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 清革命的道路。资本主义 李鸿章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的成立:(1)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_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 会。(2)宗旨:“振兴中华”
2、。(3)斗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4)影响: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檀香山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背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2)成立:1905年,在_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把它归结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4)评价。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_运动的发 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东京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1)思想上:与以_为首的保皇
3、派论战。(2)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的武装起义。2.经过:(1)推翻清朝:1911年10月10日,_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2)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3)颁布约法:1912年3月,颁布了 _。康有为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果: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孙中山被迫将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_。从此,共和制度名存实亡。4.意义:(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了_制度。袁世凯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
4、斗争 1.致力民生主义:发展实业,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2.捍卫民主共和:实 践时 间背 景结 果“二次 革命”1913年宋教仁案、“_”合同失败护国 运动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出卖国家利 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 条”中的大部分条款袁世凯被 迫取消帝制两次护 法运动1917年、1920年段祺瑞拒绝恢复_ _和国会(1)第一次护法运动,由于遭 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2)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陈 炯明发动叛乱而失败善后大借款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五、促成国共合作 1.背景:(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2)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_的爆发,使孙中山深受鼓舞和启发。(3)
5、_给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以真诚帮助。(4)孙中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作出 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转变。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2.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概况: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2)内容: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_ _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 政治基础。3.最后努力:为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抱病北上,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 4.评价:(1)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2)
6、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微点拨】【概念阐释】1.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进行反清革命斗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3.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为全面
7、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未能明确反帝,仍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也未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年3月颁布。共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七章,共五十六条。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
8、。同时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信教的自由,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特别提醒】1.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2.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具形式,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一是必须动员和发动工农群众,依靠工农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二是必须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相结合,联合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斗争。4.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反民主共和的势
9、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的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孙中山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高贵品质。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 孙中山的思想及贡献【素养探究】1.建立民主共和。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御侮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思考:(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历史解释)【点拨】抓住“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根据画线部分和所学知识归纳。提示: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宣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迁徙、
10、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宗教信仰的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的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史料实证)【点拨】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画线部分内容归纳。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地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捍卫民主共和。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
11、能,首推袁氏。辛亥革命史资料选集 思考:(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辞职的原因及后果。(家国情怀)【点拨】据画线部分“宣布共和”“以功以能”可归纳原因,“首推袁氏”可知后果。提示:原因:为实现共和制度,对袁世凯的妥协。后果:袁世凯上台,辛亥革命失败。材料二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资料选集(2)针对袁世凯不断破坏共和的行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为捍卫民主共和采取了哪些形式的斗争?请举例说明。(史料实证)【点拨】从和平斗争与暴力斗争两方面各举一例。提示:和平斗争:如宋教仁
12、的议会政治道路。暴力斗争:如孙中山组织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3.三民主义。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同盟会宣言 思考:(1)材料一中反清理由是什么?据此分析反清思想的局限性。(历史解释)【点拨】第一问从材料列举的理由中归纳;第二问注意对“满洲”的态度就是反满兴汉,把“满洲”与“中国”相对立,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提示:理由:清政府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局限性: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材料二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
13、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国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国人管理关税以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国民党“一大”宣言(2)材料二中的“中国”与材料一相比在含义上指什么?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史料实证)【点拨】根据出处国民党“一大”宣言,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中国”是指中华民族,并由此得出认识的进步之处。提示:含义指中华民族。飞跃: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作为奋斗目标。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
14、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3)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哪些新发展。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唯物史观)【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归纳第一问“民生主义的新发展”;从孙中山思想转变的角度分析原因。提示: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4.评价孙中山。材料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
15、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孙中山 思考:材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孙中山哪些高尚品质?(家国情怀)【点拨】由材料中的画线部分“自由平等”“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等归纳中心内容;由画线部分“继续努力,以求贯彻”等归纳品质。提示:内容:追求民主自由与平等权利,唤起民众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为实现这个目标继续努力。品质: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史论阐释】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的贡献及作用 1.贡献:(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
16、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有利于经济工业化。(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促进思想科学化。(4)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移风易俗,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取消等级称呼,改用平等称呼。(5)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17、一部分,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尤其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7)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8)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废除陈规陋习,剪辫易服、废止缠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2.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最伟大功绩)(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
18、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进程。【深化点拨】从不同史观出发,多角度分析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他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推动者;从全球史观看,他是亚洲觉醒的先驱;从社会史观看,他是近代文明习俗的倡导者。课堂检测素养达标【基础过关练】1.促使孙中山放弃改良走上反清道路的直接原因是()A.上书清政府的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解析】选A。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上书如石沉大海。孙中山由此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故选A。2.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
19、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 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 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解析】选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成立后,故排除A、B;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仍十分艰巨,由此可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选D。3.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临时约法的颁布 D.清
20、帝下诏退位【解析】选D。A武昌起义后,帝制并没有马上废除,当时存在着南北两个政权;B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此时帝制依然存在。C 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颁布。因此A、B、C均错。D 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帝退位,帝制终结。故选D。4.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A.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B.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D.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建议【解析】选C。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因为新三民主义不仅仅有了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还提出了反封建的内容,这与
21、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而它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B属于民生方面,与政治无关。D是合作的表现。故选C。【深化点拨】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高考模拟练】5.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
22、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摘自某会章程 材料二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对于孙中山辞职让位这一举动,人们有不同态度: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表达不满:“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但也有人给予赞扬,称其为“中国一人”,撰联为“有天下而不与,微斯人谁与归!”摘编自孙中山画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组织的性质并概括它的斗争纲领。(2)阅读材料二,对当时人们的两种态度,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是会之设,专为
23、振兴中华创兴是会摘自某会章程”,结合所学,该组织为兴中会,据此指出其性质;第二问,结合所学,兴中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不满与赞扬两种观点可以任选其一,如:倾向第一种;第二问,如:说明第一种观点,根据材料二“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结合所学,可表达为,孙中山迫于压力,南北议和,让位袁世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答案:(1)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2)示例一:倾向第一种。说明:孙中山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并相信袁世凯忠于共和的承诺而宣布辞职,让位于袁世凯,使共和
24、制度名存实亡。示例二:倾向第二种。说明: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为争取袁世凯,加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让位,体现了他为了民主共和不恋权位的优秀品质。(言之成理即可)【备选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关于政党政治必须采取自由竞争、且“最宜两大对峙,不宜拜小分立”的两党制主张,关于“非采政党内阁制,无以善治”的政党内阁主张,梁启超与宋教仁英雄所见略同,几乎如出一辙。宋教仁说:“飘忽敢死者易得,条理缜密之士盖寡,非先植其基,虽满洲倾覆,犹足为忧。”仅1906年初至1907年初,宋教仁一年间编译出版的政法文献就多达数十万字,如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等,1908年
25、,他翻译了长达1 400多页的比较财政学,1907年,宋教仁潜赴东北,欲联络“马贼”起义,偶然获悉日本意欲吞并我国间岛的图谋。他立即中止起义计划,转而撰写间岛问题一书,运用中、日、韩三国的史地资料,从国际法角度驳斥日本的谬论,有力帮助了清政府对日交涉成功。摘编自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1)根据材料,概括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教仁。【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从材料中“两党制”“政党内阁主张”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从当时的国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主要从其历史活动进行论述,注意要结合材料中倡导内阁制“从国际法角度驳斥日本的谬论”来展现其进步性。答案:(1)政治主张:推行议会制;实施政党制;建立责任内阁制等。原因:国内封建势力过于顽固和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国外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干涉。(2)他组建革命团体,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是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是民国初期最先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之一;他以民族大义为重,放弃起义,驳斥日本,体现出其反侵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