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示意某湖7 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读图,完成12题。1.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2.与乙河相比,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不明显,主要原因是()A.甲河入湖口较深B.乙河泥沙含量更大C.甲河沿途植被覆盖更好D.乙河流量更大答案:1.B2.D解析:第1题,用直线连接PQ两地,P附近湖面变迁线密集,说明水较深,坡度陡;Q附近湖面变迁线稀疏,水较浅,坡度缓。PQ之间有河流(乙河)流经,河流流经地区河床海拔比两岸低。综上,故选B。第2题,甲河和乙河入湖口海拔相差不大,A错误
2、。两河含沙量大小、沿途植被覆盖情况从图中信息无法判断,B、C错误。甲河为季节性河流,而乙河常年有水,乙河流量应该比甲河大,可以常年把泥沙带到湖口地区,形成较大的三角洲;甲河是季节性河流,水量小,河流挟带的泥沙多沉积在河道里,到达湖泊的泥沙较少,在湖口形成的三角洲小。故选D。大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常会造出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貌景观。覆有大小石块的孤立冰柱,状似蘑菇,称为冰蘑菇。读冰蘑菇景观图,完成34题。3.冰蘑菇可能出现的地区,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雪线以上附近地区南岭雪线以下附近地区昆仑山A.B.C.D.4.下列关于冰蘑菇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差别消融形
3、成B.由于冻融作用,冰柱不断长高,形成冰蘑菇C.岩块经冰川搬运至冰柱上形成D.形成过程与风蚀蘑菇非常相似答案:3.D4.A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有大量的石块,只有少量的冰块。雪线以上附近地区冰雪常年不化,错;南岭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纬度较低,且海拔较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0 以上,因此不可能存在图中大块状的冰块,错;雪线以下附近地区有积雪和冰块,冰块在气温回升下会融化,但从图中可看出,石块保护下部冰体受太阳辐射少,不易消融,对;昆仑山海拔高、气温低,有雪线分布,有大量冰川,可以见到冰蘑菇,对。故选D。第4题,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冰块受太阳辐射少,差别消融形成冰蘑菇,A对;由于
4、冻融作用,冰柱只会不断变矮,B错;冰川一般不会将岩块往高处搬运,C错;风蚀蘑菇是由风力的差异侵蚀及岩性的差异形成的,冰蘑菇与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不相似,D错。(2021八省联考辽宁卷)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梁、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至丁)模式图。据此完成56题。5.推测塬面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逐渐分散内部聚集均匀分布零散分布A.B.C.D.6.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A.沟头加固防护B.调控沟道径流C.集蓄塬面水沙D.恢复塬面植被答案:5.B6.A解析:第5题,由材料“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可知,甲至丁的演化
5、过程中,塬面的面积逐渐减小。甲塬面面积大而完整,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均匀;乙塬面面积减小,塬面周围受到流水侵蚀,所以塬面边缘的聚落开始向中间集聚;丙塬面破碎,聚落开始由集中走向分散;丁塬面完全破碎,只有少部分塬面有聚落分布。所以塬面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是均匀分布内部集聚逐渐分散零散分布。故选B。第6题,要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保土蓄水,加固沟头,防止沟岸的继续扩张,A正确;集蓄塬面水沙和恢复塬面植被,仅仅保护塬面是不够的,C、D错误;调控沟道径流,沟岸仍然会扩张,保塬作用不大,B错误。故选A。(2021山东东营模拟)辫状河是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河汊构成的水
6、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其特点是多分支、散乱无章、河道迁移频繁且迅速。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河流山前冲积扇上的辫状河发育情况。据此完成79题。7.夏季该辫状河()A.径流量稳定,河道迁移不明显B.河水上涨,活动河道数量增加C.径流量不稳定,河流含沙量大D.河水上涨,分支点的数量增加8.观测点H6河段出现了大规模的河汊汇合,该河段()河流流速加快河流流速减慢沉积物颗粒变大沉积物颗粒变小A.B.C.D.9.区带与其他两个区带相比()A.沉积物磨圆度低B.地下水埋藏较浅C.河流分汊加剧D.河流流量较大答案:7.C8.A9.B解析:第7题,该图示意我国新疆某河流山前冲积扇上的辫状河发育情况,流经新疆某山麓
7、冲(洪)积扇上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河流汛期在夏季,夏季河流补给量大但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汛期河流含沙量大。故选C。第8题,据图可知,观测点H6河段出现了大规模的河汊汇合,河流流量变大,河流流速加快,正确,错误。流速加快则搬运作用增大,沉积物颗粒变大,正确,错误。故选A。第9题,据图可知,区带为冲积扇外缘,沉积物搬运距离长,沉积物磨圆度高,A错误;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较浅,B正确;河流流量因下渗和蒸发有所减少,活动河道减少,C、D错误。故选B。大砂山位于福建省海坛岛北部君山(435米)北坡的山麓地带,相对高度达30米,地处迎风海岸带,是第四纪晚期气候冷暖变化背景下在流水、风浪等
8、作用下形成的。下图示意大砂山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剖面。据此完成1011题。10.大砂山地表侵蚀最严重的时间是()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11.大砂山区域地理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冲积层、海蚀崖、风砂层B.海蚀崖、风砂层、冲积层C.冲积层、风砂层、海蚀崖D.海蚀崖、冲积层、风砂层答案:10.C11.A解析:第10题,据材料可知,大砂山位于福建省。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降雨强度大,地表水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故选C。第11题,据图可知,冲积层由君山洪流挟带的碎屑物堆积而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北坡山麓的冲积扇扇缘受海水侵蚀发育成海蚀崖;由于大
9、砂山地处迎风海岸带,受风力作用影响,海岸沙滩物质经风力堆积作用,遇地形阻挡,在坡底沉积形成风砂层。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1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阿特拉斯造山带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地中海与撒哈拉地台之间,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内带、泰勒隆起带、前渊带、大高原和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新生代时期构造带的地质变化促使阿特拉斯山脉形成,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使山脉东南和西北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图甲为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分带图,图乙为沿AB线的新生代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演化剖面图。图甲图乙(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角度,简
10、述阿特拉斯造山带形成的原因。(10分)(2)说明阿特拉斯山脉隆起对其东南和西北两侧地表水文差异的影响。(8分)答案:(1)阿特拉斯造山带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地带,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处于地垒部位的岩块上升形成大高原;在板块持续挤压作用下,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上升到撒哈拉地台之上,内带上升到泰勒地区之上;泰勒地区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褶皱隆起带;众多大型突起构造共同构成阿特拉斯造山带。(2)山脉阻挡了大西洋水汽的输送,山脉东南侧气候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表水缺乏,河流稀少,形成大面积无流区;山脉西北侧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地表
11、水资源丰富,河流较多;地形隆起,使得山脉东南侧河流多流向东南方向,进入沙漠,成为内流河,西北侧河流多流向西北方向,注入海洋,形成外流河。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内容分析,新生代时期构造带的地质变化促使阿特拉斯造山带形成,阿特拉斯造山带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大高原。在板块挤压作用下,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上升到撒哈拉地台之上,内带上升到泰勒地区之上。泰勒地区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褶皱隆起带,众多大型突起构造共同构成阿特拉斯造山带。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内带、泰勒隆起带、前渊带、大高原和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第(2)题,山脉东南和西
12、北两侧地表水文环境差异从河、湖水文水系等方面分析。山脉隆起,阻挡了大西洋水汽的输送,山脉东南侧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山脉西北侧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东南侧河流稀少,水资源短缺,西北侧河流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另外,地形的隆起决定该区域的河流流向及内外流状况。13.(19分)(2021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以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为代表。考察发现,该地貌的山顶造型独特,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
13、约6 700万年前的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图1示意岱崮镇周边地区,图2示意岱崮地貌景观。图1图2(1)描述岱崮地貌的形态特征。(4分)(2)说明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9分)(3)岱崮崮顶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据考证发现崮顶山寨遗存多达22座,多为一崮一寨。分析古代将山寨建在崮顶的原因。(6分)答案:(1)山体顶部平坦(“桌状山地”“方山”),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山坡由陡到缓。(2)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形成石灰岩;新生代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岩层隆起抬升,使石灰岩出露地表;后经风化、侵蚀、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后形成岱崮地貌。(3)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将山寨建在崮顶,有利于通
14、风散热、防潮;崮顶平坦开阔,周围峭壁如削,在古代易守难攻,军事防御作用显著。解析:第(1)题,岱崮地貌分上、下两部分。山体顶部平坦(“桌状山地”“方山”),周围峭壁如削;下部分山坡由陡逐渐变缓。第(2)题,岱崮地貌是受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根据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约6 700万年前的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知,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形成石灰岩新生代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岩层隆起抬升,使石灰岩出露地表经过外力作用的侵蚀,最后形成岱崮地貌。第(3)题,结合岱崮镇周边地区进行分析可得,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将山
15、寨建在崮顶,海拔较高,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崮顶平坦开阔,周围峭壁如削,外敌不易入侵,在古代易守难攻,军事防御作用显著。14.(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坡地上,被称为河流阶地。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某大学地质博士赵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到金沙江下游河谷呈深切峡谷形态,河谷中堆积了大量松散沉积物。后又发现金沙江下游巧家蒙姑段河谷某处发育和保存了多级河流阶地,并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绘制了该地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图。(1)通过资料搜集与调查,研学小组发现该段河谷曾发生过多次的隆升。请判断图中哪些阶段表示区域隆升较快,并说明原
16、因。(7分)(2)研学小组观察该段河谷有堰塞湖相沉积。请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对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影响。(6分)(3)在实地考察中,研学小组发现金沙江河谷中其他地区多级河流阶地十分稀少。请解释原因。(6分)答案:(1)1、4、7阶段。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加快,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2)堰塞湖形成,使河谷强烈堆积,堰塞湖相沉积物覆盖住基岩河床和河流相沉积物,阻滞和减缓河流下切侵蚀;堰塞湖存在期间,河流流速减慢,下切侵蚀减弱。(3)多级阶地比较古老,存在年代久远,该地区地壳运动频繁,在深切河谷区不易保存;滑坡、泥石流多发,阶地容易被巨厚的坡积物覆盖。解析:第(1)题,区域隆升运动较快,说明地壳以
17、抬升运动为主,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加大,河流的流速加快,搬运能力加大,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4、7阶段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由此可以判断这几个阶段区域隆升较快。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有堰塞湖相沉积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为主,说明堰塞湖形成之后,河谷出现堰塞湖相沉积,堰塞湖相沉积物覆盖于原有河床以及河相沉积物之上,减缓了河流对河床以及河流相沉积物的下切侵蚀作用;堰塞湖出现之后,河流的流速降低,导致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下切侵蚀作用减弱。第(3)题,金沙江河谷中其他地区多级河流阶地十分稀少,主要是因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之后易被破坏掉,不能保存下来。金沙江位于断裂带上,地壳运动频繁,早期地质年代形成的河流多级阶地遭受破坏,不易保留下来;断裂带地区,岩层破碎,区域降水较多,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多级阶地容易被巨厚的沉积物覆盖,不易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