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探 作者:佚名作为素质教育核心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教学是老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欧美国家的教学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探求答案。中国教学之于国外,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已成为课堂教学最大弊端。要彻底纠正这个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即教师讲课时不能太满、太透、太细、太实,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打破僵破的思维梏桎,完成教学任务。1 讲课不能太满一节课要根据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理解,课的性质类型等因素,留足学生充分
2、的活动时间。“教育效果的大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勇于质疑,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导作用比重适宜,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二者协调,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生物现象往往神奇奥妙,饶有趣味。生物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多指导和辅导,只有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才能探索生物的奥秘,当然
3、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也决定了课堂上不能一讲到底,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邓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的发展”,他认为“一开始就启发学生,向着更广,更深走,这就有希望。”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处理教材,掌握难与易、深与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留足学生活动时间,入境生情,好、中、差生全体参与全面发展。2 讲课不能太透上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留给学生自己想象和发挥的余地,即“空白”。生物教学可以采取讨论、阅读、读图、看标本、看实物、观模型等手段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根据理解程度,进行知识重新组合和类化。相反,过透的讲解有时反
4、使学生厌腻。如果让学生自我获取、思维、探索,那么教师所讲的重点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就会加深学习理解,激发创造欲。如学习叶的形态结构时,指导学生分类采集洋槐、月季、苹果等植物的叶子,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叶的形态结构及单叶、复叶、叶脉、叶序等枯燥的概念,课堂与自然有机结合,将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的感性知识系统化,与课堂上的理性知识相互交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讲课不能太细上课适当,留有“细枝末节”,鼓励学生去思考,在读、思、疑、议、练中咀嚼枝叶,品尝味道。有时,结论不一定对,但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探索精神,而且这样的结论有助
5、于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体现,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他才会有一种新奇的喜悦和不易忘怀的情感,学生越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教育效果就越大。而过细的讲解,学生要做的教师已全包办代替,只能阻止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思想的萌芽。实践证明,青少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甚至有时还会被扼杀。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能动性,上课时如果留一些“空白”,重视学生的联想,那么学生就可以摆脱课堂相关因素的限制,超越固有条件的束缚,容易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则是真正的建构了自己的概念。当遇到相似的问题
6、时,能够迁移和举一反三。如“家鸽”这一节,只需讲明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即适于飞翔的特点,其余各系统的知识,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让学生根据其特点进行推断,联想,教师可适时点拨适时引导,启迪学生思考。4 讲课不能太实一幅画除了正确的主题思想外,作者那健康、清新含蓄而不直露的表现手法,给人们的思维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事无巨细都说得揭底亮相,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否则会失去课堂教学固有的优越性,不利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课后经常性的留几个趣味的综合性题目供学生思考,学完根、茎、叶章节后想一想,为什么有人说“森林是贮水站,森林植被的破坏,会给人类的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教学中重视并留给学生“空白”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创新能力的启动,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现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