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283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4课 河 渠 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课*河 渠 书 学生用书P11奇货可居卫国的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宠,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的“货物”,现在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回家后,吕不韦说起秦国公子异人的事,并表示要设法把他弄到秦国去做国君,做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他的父亲非常赞成。吕不韦于是告诉异人,表示愿助他回国成为太子。异人自

2、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在与异人接洽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的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她认异人为自己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子楚没有食言,他让吕不韦享受着十万户的纳税,并当上了丞相。吕不韦所买下来的奇货,终于换得了无法估量的名利。“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

3、利地位。(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河渠书的由来司马迁从20岁开始,从北方南下,游历长江、淮河一带,登上庐山,观看禹疏导的九江,又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东行考察了洛汭、大邳,逆河而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西行看到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北行自龙门直到朔方。从夏禹能分流水势,防止洪水泛滥,河道沟渠得以疏通,作者深切感到: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并且随从皇上背负薪柴填塞宣房决口,因感伤瓠子诗而写下了河渠书。书“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

4、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河渠书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河渠书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它确立了水利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不仅开了历代官修正史必具河渠水利专篇的先河,还第一次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涝防洪、灌溉、航运等历两千年仍然新鲜如初的内容。“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一、字音殚(dn)汤汤(shn)湲(yun)蹈毳(cu)功施于三代(y)衍溢(yn)(y)湍悍(tun)(hn)荥阳(Xn)田畴(chu)

5、邺(Y)瓠口(H)阪(bn)沔(Min)晧晧旰旰(ho)(hn)二、通假字山行即桥桥,同“”,登山所用交通工具然河菑衍溢菑,同“灾”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同“导”,疏导,疏通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同“斯”,分开九泽既洒洒,同“酾”,分流,疏导则通菑济之间菑,同“淄”,水名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罢,同“疲”,疲惫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邸,同“抵”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并,同“傍”,依靠,沿着用注填阏之水阏,同“淤”其奉邑食鄃奉,同“俸”,俸禄鱼沸郁兮柏冬日柏,同“迫”,逼近北渡污兮浚流难污,同“纡”,纡曲回转颓林竹兮楗石菑菑,同“剚”,树立,插入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佗,同“他”三、一词多义(1)间

6、(2)胜(3)卒(4)兴四、词类活用水行载舟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名词作状语,向南;向东以富魏之河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名词作动词,向南流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良田则田者不能偿种名词作动词,种田故名曰龙首渠名词作动词,命名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愁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名词作动词,做间谍今溉田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良田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五、古今异义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古义:难行的地方。今义:不容易相处;困难。山东从沔无限古义:没有险阻。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便于砥柱之漕古义:比更方便

7、。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古义:许多地方,到处。今义:经常。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害中国也尤甚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名,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唯是为务宾语前置句北载之高地省略句辄复坏被动句便于砥柱之漕状语后置句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主谓倒装句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省略句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定语后置句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定语后置句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中作而觉被动句 学生用书P121本文按时间顺序

8、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时间治水工程夏朝大禹治水春秋战国时期李冰凿开离碓、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汉代郑当时开凿漕渠、番系选渠田、张汤通褒斜道、庄熊罴凿龙首渠、堵塞瓠子决口2.“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答:明确(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2)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作是天意。(3)汉武帝治黄过度耗费人力财力。3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答:明确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

9、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不可胜言”,说也说不完。4举例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达的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对比治理水患效果的对比大禹、李冰、西门豹、郑国治理水患效果显著,泽及后世汉代统治者劳民伤财,收效甚微治理水患态度的对比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对秦国也有利,利人利己田蚡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统治者兴修水利行动的对比大禹身先士卒,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成功汉代天子临江作歌,靠祈祷以达目的 学生用书P13【课内挖掘】水之利害司马迁在阐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时举了许多具有

10、代表性的例子。反面的有:河东守番议绕砥柱开漕运,结果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结果水湍多石,不可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结果“水颓”,未得其饶。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的结果。相反,成功的例子也有许多:大禹治水,九泽既洒;西门豹、郑国兴水利,使国富强;郑大司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激活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实践”“重视调查”“思路”“实事求是”“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运用范例】“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鲧奉命治理洪水,鲧用“堙”法,愈堙愈决,不可收拾,结果“九年而水

11、不息”,治水无功而被杀。禹改用“导”法治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结果消弭了水患,“钟水丰物”。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2、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碓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

13、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碓,“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碓,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14、。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

15、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学生用书P10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任:依据B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播:分布,分散C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16、施:施行D岁因以数不登 登:丰收解析:选C。施:延续,延伸。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A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B令齐人水工徐伯表C则田者不能偿种D拜汤子卬为汉中守解析:选D。A项,“南”为名词作动词,向南流;B项,“表”为名词作动词,指以表测量地势高下,从而确定水流走向;C项,“田”为名词作动词,种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B于是关中为沃野C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D山东从沔无限解析:选D。无限:古义,没有险阻;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A拟于

17、巴蜀B中作而觉C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D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意为“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C项为定语后置句,意为“劈山通水道的其他小渠,不可尽言”;D项为宾语前置句,意为“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A文章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河渠开凿情况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时,简述了西门豹灌溉邺郡农田的事迹。B太史公的总结,交代了写河渠书的原因,抒发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C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渠成亦秦之利也,有一种利己利人的态度。而汉代的统治者田蚡则为自己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

18、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来作借口,而天子也因此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D河渠书的内容,在于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就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人于某川、某河、某河等。解析:选D。河渠书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而是通过记叙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3分)译文:(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4分)译文:

19、(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3分)译文:答案:(1)禹以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岸,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2)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3)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二、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

20、题。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曾巩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

21、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

22、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去鄢百里,立堨去:距离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C沮止者不用 用:任用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解析:选C。用:采纳。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 D.解析:选B。B项都是介词,和。A项,连词,而,表顺承/介词,用;C项,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推测;D项,介词,对/介词

23、,被。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解析:选B。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译文:(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译文:(3)故曼叔得因其故

24、迹,兴于既废。(3分)译文:答案:(1)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2)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3)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参考译文: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十三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

25、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

26、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

27、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三、语言表达(11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

28、的补充立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_,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的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_。答案:农业和气象之间关系密切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12下面是夏本纪中的一段话,请从河渠书中选取一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不超过15字)(5分)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答:答案: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