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243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广西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广西梧州市岑溪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A.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 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C. 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D. 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2. 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刀耕火种B. 休耕轮作C. 耒耜耕作D. 精耕细作3.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 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制B. 佛教的广泛传播C.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4. 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丝绸纸张瓷器棉布。A. B. C. D. 5. “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A. 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 城郊草市的兴起D. 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6.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

3、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白银成为主流货币B. 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C. 铜钱取代铁钱D. 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7.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A. B. C. D. 8.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B. 汉朝乡村大量出现“草市”C. 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D. 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9. 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4、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A. 商品经济发达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 对外贸易发达D. 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10.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受后人抨击。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初衷是()A. 保护原有的经济结构B. 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C. 防止外来势力的干扰D. 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11. 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梦想有坚船利炮,梦想有新型工业,梦想有民主制度

5、”最先将“新型工业”梦想付诸实践的是()A. 洋务运动B. 清末新政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12. 皇朝经济文编说:“中国之织布局(李鸿章所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仅在上海一隅,设机四百张,每年约出布二十四万匹,其定章载明,有人仿办,只准附股入局,不准另行开张。”这说明洋务企业()A. 采取了最先进的纺织技术B. 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C. 大都兴建于上海一个地方D. 具有独占垄断经营的特点13. 张謇主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A.

6、 抵制列强经济侵略B.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 培养近代科技人才D.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14. 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C.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15. 如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行业矿治业机器业食品工业数量(家)723193100A. 造纸业B. 火柴

7、业C. 榨油业D. 纺织业16. 如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 实业救国兴起B.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C.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17. 如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A.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B.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C.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D.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18.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

8、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年份1937.7193919401941194219431944总计工厂数量234419517306106113765495462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 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C. 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9、此时期()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20. “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缓慢,如1954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开始()A. 加速农业改造的进程B. 缩减粮食征收指标C. 减缓工业化建设D. 加快革新农业生产技术21. 我国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使公有制占优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领域,遗留了一些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因为()A.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求纯求快,缺乏经验B.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

10、清C. 照搬苏联模式D.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22. 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3.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这表明中央()A. 承认家庭副业公有属性B. 着力纠正“左”倾错误C. 开始改变人民公社体制D. 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4. 1979年7月,中共

11、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设立经济特区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开展国企改革25. 如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如表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26. 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

12、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C. 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D. 近代社会生活与观念的变迁27.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次替代的过程28.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

13、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A.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C.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2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A. AB. BC. CD. D30. 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

14、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 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 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C. 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 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

15、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1)材料一中“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材料二、三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二、(3)材料三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

16、4)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为什么?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年份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1737375033342923-中华民国衣商部统计材料二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单位:千元)材料三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 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

17、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2)据材料三,概括永利碱厂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33.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

18、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9725.5%39.1%17.9%18.5%(1)根据材

19、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牛耕发展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反映春秋时期,排除。B项,无法体现,排除。D项,没有国家对比可言,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关键信息“秦以牛田,水通粮”。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本题结合

20、材料时间及出处进行分析解答。2.【答案】D【解析】A刀耕火种时代,不可能有深耕细锄。B休耕轮作是一种耕作制度,而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农业耕作技术。C材料体现不出耒耜工具的特点。D材料可以看出出现了深耕细作,而且出现了人工施肥,这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技术。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农业耕作的耕作方式的特征和技术发展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

21、用有关,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等知识。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代”。故不可能买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纸张、瓷器在汉代均已经出现,故排除。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本题实际依托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等方面发展的相关知识,

22、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再现能力。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A【解析】根据诗文中“酒市”“花市”“南市津头有船卖”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的一些市场呈现专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市”的描写并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项错误;草市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指城郊,排除C项;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于宋朝,排除D项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关键信息“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本题结合隋唐市的发展及商业现象进行分析解答。6.

2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使得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相吻合,故B项正确。A项出现在明朝,材料时间是北宋,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铜钱取代铁钱,故C项错误。北宋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北宋纸币交子发行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结合北宋纸币交子发行的作用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北宋纸币交子发行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

24、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的特点为男耕女织,故符合题意;题干所给材料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可以反映出古人重视农业的观念,故符合题意;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家庭手工业与商业的关系,故与题意不符。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8.【答案】B【解析】根据所

25、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草市,故B项不符合史实,因此,答案为B项。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可知,体现了明朝时期扬州地区商业的发达,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情况,故C项错误。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明朝商品

26、经济的发展情况。需要掌握明清商业市镇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明清商业市镇的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C【解析】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危及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是明清实行这一政策的初衷,排除A、B、D三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征和形成的

27、背景,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1.【答案】A【解析】A反映的是学习西方的工业,在近代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应该是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不是最早实现近代工业化发展的。C戊戌变法更多的是强调民主制度。D辛亥革命也是要,建立民主制度。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特点,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特征。12.【答案】D【解析】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往往通过手中的政治特权,限制和压榨民资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学生只要阅读本题的材料就不难发现,李鸿章正是为了保护其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垄断地位,才发布了对同行业进行限制的规定,

28、因此,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企业的压制,但没有提及技术,故A项错误;也没有显示管理制度,故B项错误;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故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之织布局(李鸿章所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仅在上海一隅,设机四百张,每年约出布二十四万匹,其定章载明,有人仿办,只准附股入局,不准另行开张”。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为近代民族工业培养了技术工人和厂矿基础,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9、;C不能完全表述材料信息,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作用。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洋务运动的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14.【答案】A【解析】A项说的是一战期间,而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因此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这段时间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等,因此BCD都是初步发展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我国

30、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对此,教师需高度重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有短暂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学生需通过复习形成清晰的知识线索和概念,尤其是原因、特点、影响等知识,在训练中加以反复应用和体会。这也是高考的常考点之一,历年高考均有涉及。15.【答案】D【解析】民族工业发展初期,由于资金少,技术薄弱,工业体系不完整,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轻工业发展较

31、快,重工业发展较慢,所以本题中企业数量最多的应该是纺织业,本题选D;ABC三项数据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6.【答案】A【解析】实业救国是1912-1915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1912-1915年,自然经济并未最终解体,排除B;C材料未体现,排除;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对1912-1915年工厂数量的变化无直接影响,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

32、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B【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资企业的工业品在华倾销,既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固地抵制又瓦解了自然经济;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民族企业产生,同样受到自然经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压制,反过来其发展又瓦解自然经济和抵制了外资企业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洋务企业产生和发展起来,既瓦解了自然经济、压制了民族企业,又遭到了自然经济的抵制。因此图中序号对应的经济成分分别为

33、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和对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关系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答案】B【解析】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为抗战而中断。B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中国的政治力量集中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力量也主要集中在西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重心在发生转移。C材料只反映了大后方的经济发展,没有体现出全国其他地区

34、的经济发展。D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及国民党备战的特点来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东部地区沦陷,大量的企业和迁往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为后来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

35、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2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农业生产影

36、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必然会对农业进行调整,农业改造进入高级社阶段,即加快了农业改造的进程,A正确;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不可能缩减粮食征收指标,排除B;“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没有减缓工业化建设,排除C;“加快革新农业生产技术”不是政府直接采取的措施,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答案】B【解析】我国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使公有制占优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领域,遗留了一

37、些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7-1966年又称“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又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既有成功,又有失误,但仍在曲折中前进,故A项正确。BD两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8、。故选:A。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运用能力和对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识记。需要掌握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表现及其影响;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等知识。23.【答案】B【解析】A中彩票可以看出当时承认人民社员的家庭副业,是指在人民公社以外承认,人民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不是承认农民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58年实行三面红旗,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故而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纠正左倾错误

39、材料,正式纠正左倾错误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弊端。C材料体现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弊端进行纠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公社的体制。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材料反映的是60年代初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1958年三面红旗对国民经济的危害来分析材料。从1961年1月开始到1965年底基本完成的国民经济调整,是新中国建设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一页。经历了“大跃进”运动的严重挫折和三年极端困难时期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痛定思痛,深入总结和反思工作中的得失,大刀阔斧地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很快走出了发展困境。

40、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为推动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4.【答案】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故B项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由沿海的点到沿海的面,再向中西部推进,即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边境城市开放。25.【答案】B【解

41、析】A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启动的;表中数据只是相对自身增长的比例,无法得出D项;根据19791984年农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增长,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26.【答案】D【解析】A材料中的婚礼体现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材料中的婚

42、礼体现不出殖民地性质的特点。C材料并不是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效仿。D从材料可以看出铁路旅行结婚能够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社会交通和习俗变化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7.【答案】D【解析】虽然题干中提到的三类媒介是先后出现,但它们之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存在替代的过程,报刊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

43、意。故选:D。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28.【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代”,新式婚礼出现在清末民初,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正确。列宁装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地铁出现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时间。解题的突破口是题干时间

44、“20世纪20年代”。本题以城南旧事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29.【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只能体现明代医学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只能体现康熙帝关注西方自然科学,不能说明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能说明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

45、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中的史实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对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30.【答案】D【解析】A近代中国的广告事业起步不是在19世纪80年代。B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西结合,只是反映出中西并存。C昆曲艺术大众化材料看不出来。D能够反映出有旧式的中国戏曲,也有西方的电影,体现了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影视事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影视事业发展的特点,还要搞清楚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特征。31.【答案】【小题1

46、】(1)第一小问的形式,材料中“牛郎织女传说”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解答即可。(2)第一小问的政策,依据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的规定,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即可。(3)第一小问的新现象,依据材料三“有力者雇人织挽”可以得出出现雇佣关系。第二小问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缓慢发展。第三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儒家重义轻利安土重迁思想,缺乏技术创新。故答案为:(1)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

47、织,自给自足。(2)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课以重税;商人子弟不得为官。(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者资本主义萌芽。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儒家重义轻利安土重迁思想,缺乏技术创新。【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小农经济。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2)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发的产生。考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和缓慢发展的原因。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48、及其经济政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答案】【小题1】状况: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小题2】列强垄断市场;外资的威胁和破坏;碱价猛跌的困扰;自身技术的不足。【小题3】原因:爱国资本家投资实业的热忱和努力;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图表信息分析概括;(2)本小问,依据材料三逐句分析概括;(3)本小问,依据三则材料的时间,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民族

49、工业曲折发展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3.【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时间,从材料一表格中分析,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是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第二小问的主要原因,依据时间确定背景,从政治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二表格中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结合19521956年的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解答即可。(3)第一小问的类型,从材料三表格中分析,“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是指外资或中外合

50、资。第二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的表格分析可知,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说明变化是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第三小问的主要原因,依据时间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故答案为:(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

5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3)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题2】【小题3】【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考查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外资或中外合资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及其原因。涉及的知识有国民经济的调整;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如建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作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条路线、中国近代化历程等都是历年来高考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