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 寒假作业3命题人:刘玉卿 训练日期: 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1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右倾与 “左倾”错误的共同点是A.未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B.对国民党无原则的退让C.缺乏实践经验的总结 D.理论脱离实际21935年8月,蒋介石说:“我们本部十八个省份哪怕丢了十五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为纵容日本侵略寻找借口 B.战前即已在构想抗战战略C.准备抗战爆发后消极抵抗来源:Zxxk.ComD.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援助3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显明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
2、是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一五四运动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C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到,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五四运动之后5中共某一文件中提出以下斗争口号:“暴动实行耕者有其田”,“暴动组织农民革命军”、“暴动打倒叛党叛国的汪精卫”。该文件应该制定于A国民革命兴起时期 B解放战争时间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6民国采访战原名我的中国岁月(1926-1941),讲
3、述的是美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对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变的回忆。下列事件,你认为阿班在华十五年的新闻报道有可能覆盖的是( )中共一大召开 北伐军收复汉口英租界 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A、 B、C、 D、7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推行 B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8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
4、版。周恩来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1920年,“我们”从陈望道那里受到的教育最有可能是A用暴力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颁布宪法并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9(12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
5、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一一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
6、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来源:Z.xx.k.Com(1) 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2分)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分)(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6)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2分)寒假作业3参考答案1D注意时间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这时期右倾表现为陈独秀机会主义错误;左倾表现为王明错误。他们都表现为理论脱离实际。2B试题分析:由“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可以说明蒋介石是主张抵抗到底的,故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由抗战中的史实可以看出,川滇黔三省是在南京失守后的大后方,所以可以推知B符合题
7、意。3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依据所学可知,A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故A项正确;B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的纲领之一,故B项亦正确;C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D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的口号,故D项正确。所以应选C。4C试题分析:本题材料“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到,亦未可知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C。5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到中共的口号,因此
8、把握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关键。国民革命兴起时(1924)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当时汪精卫尚未叛变,因此排除A;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主要矛盾为中国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而汪精卫死于1944,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共实现了合作抗日,此时中共的土地政策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耕者有其田”,因此排除D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因此“暴动”“ 实行耕者有其田”“ 打倒叛党叛国的汪
9、精卫”等信息表明此文件发布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236)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矛盾6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26-1941”、“在华十五年的新闻报道”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中共一大,在1921年召开,不正确;中国抗日战争,在1945年才取得胜利,不正确。而两项的表述,均符合题干时间段“1926-1941”,可以作为新闻来报道。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7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A发生在辛亥革命前,明显
10、错误;BC不是主要原因,因这些组织并不都是资产阶级所组成的;临时约法规定公民享有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高了公民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故选D。【名师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1)性质: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2)内容:中华国民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出版、领会、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废除缠足等陋习。(3)目的:确立民主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民主共
11、和制度。(4)特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5)意义:反对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8A试题分析: 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扬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因此选A。B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C是国共第一次合作;D是指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与题意不符。9(1)角度:政治意义(民主政治)(2分)功绩:结束了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12、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4分)来源:学科网ZXXK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近的过程。(2)注意:全方面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2)【解析】试题分析:(1)“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说明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明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最后升华到史学研究的角度,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