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德的扁担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生:想。师:那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生1:是扁担(出示投影,老师板书:扁担)师:你见过扁担吗?生1:见过,我爷爷用扁担挑草。生2:见过,我奶奶用扁担挑水浇菜。师:看来,我们现在还有时候离不开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想不想听?生:想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德的扁担。(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师:我们一齐来读课题。生:(齐读)朱德的扁担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朱德
2、的扁担与别的扁担不同吗?生2:朱德是个什么人?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他们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师:那么课文写朱德的扁担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
3、的地方划上问号。)师:大家读完了吗?生:读完了。师:有不会读的地方吗?生:没有。师:真的吗?刚才老师可是看到有几个同学不敢大声回答。可能他有困难,那么没有困难的小朋友,也一起跟着他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得可以吗?生:好。师:在听课文朗读录音的过程中,想一想,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学生听录音)生:我认识了“德”。生:我认识了“朱”师: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给同桌听,教师巡视)师: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课文,有谁愿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生:(声音很低)师:你读得很流利,要是能把声音提高一点就更
4、好了。(生读第二自然段)师:你读得很投入。(生读第三自然段)师:你读得也很好(生读第四自然段)师:你们读的都很棒。师:你们有哪些不懂得词语吗?生:陡师:你们知道“陡”是什么意思吗?生:山很高。师:是不是山很高呢?生:是山不好爬师:你看看课文是山不好爬么?生:就是山高而且不好爬,好像直上直下。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带有这个字的句子。(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生:粉碎、储备、围攻分别是什么意思?生1:围攻就是包围起来打。师:对,你真聪明。就是包围起来消灭掉的意思。生2:储备就是储存起来的意思。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5、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生3:粉碎就是使敌人的愿望破灭的意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师: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