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204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0.11)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

2、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

3、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摘编自谢茂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删改)材料二:当我们问“什么是三国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事,还是三国志这部史书告诉你的事?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

4、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问的是:三国志演义给我们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传达什么样的感受呢?任何历史文学所传达的都是历史的感受而不是历史的事实。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明中期状元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历史感受:第一,不管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曾有多少轰轰

5、烈烈的事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太阳还是太阳,但是曾经有过的历史,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故事不是一个人在讲,“白发渔樵江渚上”,是许多人反复地讲述,而且不止白发人,青发人也讲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愿意

6、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如果对当下毫无意义的话,历史就不会存在。所以,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摘编自郭英德的历史意识,有删改)材料三:前期已经试运行3个多月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据介绍,3个多月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博总阅读数超过2亿次,转发总数达到18万次,获赞达到30万次,总粉丝量已达34万。同时,微信公众号阅读总量累计已超亿次,全网讨论总量超千万条。多篇原创作品孙元良缘何引争议、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单图、清末失地与不平等条约一览视频等,针对一系列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进行在线辟谣,对利用历史人

7、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进行有力回击,切实引导网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效激发起了广大网民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与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信息化传播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传播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提供了充足的平台保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摘编自李澍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

8、传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B. 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C. 周代之鼎上的文字铭记祖先之德业,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D. 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最终都不会重现。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B. 历史上英雄事迹,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C. 对网

9、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和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等,中国历史研究院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和反击。D. 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合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大家都觉得遥古之世,是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其对于遥古的情形并不清楚。这便是崇古主义的由来。”B. “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C. “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D. “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

10、与历史决定论,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4. 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请简要说明。5. 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D 3. B 4. 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是为了阐明两个观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虽然不会重现,但是他们努力奋斗的人生名垂青史;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后人传颂,其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对当下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指导意义;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 观点一:不合理。历史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建构起来的文学作品,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需要依托小说体裁本身固有的特点

11、塑造人物,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不只是历史的真实。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历史小说反映的历史,是作家建构的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更好地指导当下积极的生活,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性;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也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评价和指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

12、、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是错误的。由原文“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题干说法过于夸大“二十四史”的作用。C项,“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是错误的。由原文“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可知,前后两句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是错误的。由原文“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

13、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可知,三国志等史书也是经作者虚构的,也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项,“合力打造”“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表述都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可知,题干将未然说成已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14、,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的论点是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而B选项也说的是历史存在的意义。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思路。然后还要指出引用论证这种论证手法本身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是“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杨慎的词给我们了两个感受,通过感受一可知,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通过感受

15、二可知,历史中的英雄虽然不会重现,但他们仍然活在我们心中,也就是他们的人生名垂青史。感受二还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对我们当下有意义,丰富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生命。所以引用杨慎的词首先是为了阐明这两个观点。然后引用论证本身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答题时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的效果,立足文本进行解答。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认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不合理,由原文“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

16、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可知,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但是经过文学家进行建构的作品,所以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并且历史小说的体裁是小说,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历史小说是虚构出来的,而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如认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合理的话,由原文“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可知,我们从历史小说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来解读,比如:历史小说是作家基于历史构建的小说,首先要反映的是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的话

17、能够对当下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奋进的力量,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指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 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

18、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

19、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

20、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

21、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

22、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

23、了。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B. 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C. “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D. “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24、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B. 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C. 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D. 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8. 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

25、。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9. 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答案】6. B 7. B 8. 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 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

26、本内容的能力。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故选B。3.本题考查分析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

27、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其次,“我”为父亲背“板凳”,也展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如一开始,“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

28、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是“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父亲教“我”用“仕”之后,父亲便让“我”替他背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从事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下棋是下棋”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的行为所说的话;从文章整体来看,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利益之争,而仅仅只是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同时,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他下岗后“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终日在棋摊泡着”,在经济上十分贫困,但父亲却从不因此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

29、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的个人尊严,令人尊重;“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做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也不只是对眼镜说,也是对“我”的提醒,“他有笔”提示“我”不要贪图利益,“下棋是下棋”提示“我”也要恪守棋道,不可让纯粹的棋艺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

30、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榖、泗水,杀汉卒十余万

31、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墮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注)萧:萧县。榖:榖水。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

32、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旧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D.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秦汉时“关”专指函谷关。B.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C. “

33、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D.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B. 项羽怀有私心。他为实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禀报战况,封诸将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C. 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D. 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

34、,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2)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14. 当手下劝说项羽不成,而发牢骚“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时,项羽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2)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被杀的人很多,汉军十多万士兵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兵堵塞而不向前流动了。 14.

35、项羽把这人放到锅里烹了,说明项羽做事很残忍。(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彭城”为地名,“汉皆已入彭城”中,“彭城”作“入”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D;“至彭城”中,“彭城”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句子翻译为: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错。“家室”指家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

36、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并没有说“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也没有表明“项羽做事迟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说”,劝说;“阻”,意动用法,以为险阻;“都”,名词用作动词,建都;(2)“却”,退却;“为楚所挤”,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多杀”,被动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当手下劝

37、说项羽不成,而发牢骚“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时,项羽的做法,以及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由原文“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可知,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由此可见项羽的暴躁残忍。参考译文: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

38、,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羽尊称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文武大臣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封立诸侯,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带头起事,多年暴露在山野,灭掉秦朝,平定天

39、下,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按理也应当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诸将都说:“好。”于是分封天下,立诸将做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的土地,在南郑建都。项王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统辖九个郡,在彭城建都。这年春天,汉王部署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跑,前后相随掉进穀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十多万人。汉兵都向南逃跑到

40、山里,楚军又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被杀的人很多,汉军十多万士兵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兵堵塞而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含,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非常混乱,队阵崩溃,四处逃散,这时,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到沛县,接取家眷向西逃跑;项王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逃跑。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

41、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小桥旅夜吴敬梓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吴敬梓躺在这小桥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B. 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 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

42、,烘托出作者悲苦的情怀。C. 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集”字写出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伤痛之深。D. 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 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颇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格。16. 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答案】15. B 16. (1)“客路今宵始”是第一层悲,作者背井离乡,深感前途渺茫、吉凶难卜。 (2)“早岁艰危集”是第二层悲。 诗人在家乡遭受一连串的不幸,家世衰落,不得不离开家乡。 (3) “苍茫去乡国”是第三层悲,诗人辞别故土,不由

43、得黯然神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B项,“颔联写景虚实结合”错误。这里全是是实写视觉所见,没有虚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题干为: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

44、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首联大意是这样的:这次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作者住宿在小桥边的一家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这是一层“悲”,离别家乡的难舍,前途未卜的茫然。颔联:透过窗户看到明月从云天之外慢慢地落下去,暗夜里只有萤火虫的光在闪现,凄清孤寂与落寞在作者的胸中萦绕。这是一层悲,孤独寂寞无人相伴。颈联:想到自己家中巨变,自己又一事无成,无立足之地,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外凄惨、无目的地漂泊,伤心之泪如泉水般涌现。这是又是一层悲,家道中落,人生巨变,遭遇困境的无助,一事无成的怅惘。【点睛】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3岁时母亲去世,23岁时父亲又死了,族人欺他是嗣子,又是两代单传,公

45、然抢走了他家的大量祖传遗产。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吴敬梓乡试落榜,妻子陶氏病逝,财产也被他挥霍殆尽,当地人把他作为败家子的典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2)一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在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借用琵琶行中“_,_”两句抒发感叹。(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答案】 (1). 狗吠深巷中 (2). 鸡鸣桑树颠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

46、】【详解】本题考查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吠,颠,涯,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 :青褐邑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 。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

47、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比、比喻、对偶、排比B. 拟人、比喻、借代、对比C. 借代、比喻、对偶、夸张D. 排比、夸张、借代、拟人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 A 19. 不好。根据

48、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20. 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我却时常走到树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准确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如“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

49、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使用对比;如“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使用比喻;如“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对偶;如“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排比。文段中没有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回答时,首先要回答“原句好”或者“改句不好”,然后指出原句与改句哪些地方不同,最后分析出原句好在哪里,并指出改写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不

50、如原句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是“原句好”或“改句不好”。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两处改动:一是原句的第一小句比改句的第一小句多了关联词语“只有才”;二是原句的第二小句是主动句,而改句的第二小句用被动句。这样改动不好。原文用“只有才”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这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改句去掉“只有才”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一般叙述句,从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来看,不如原句的表达。此外,联系上文内容看,上文说的是“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此处应用主动句,应强调“我们”主动“发现”,而不应是改句强调的“草木”被动“

51、发现”。所以,综上分析,从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改句不好。【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第处,结合后句“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理解,此

52、处是说构树不惹人注意,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第处,句中的“但”可知语意转折,可知此句说的是它引起了“我”的注意,结合后句“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理解,可推知此处填写“我却时常走到树边”。【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

53、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21.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一些地区挂上了防疫宣传标语横幅,以醒目的形式呼吁居民们做好防疫工作。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语文水

54、平不高,个别标语存在用语俚俗、夸张过度、侮辱人格等不得体的现象,请根据以下标语悬挂的场合,做出修改或创作新标语。(1)某村村口标语: “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修改或原创:_(2)某小区院内标语:“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杀人”修改或原创:_【答案】 (1). 疫情紧张,谢绝拜访 (2). 聚餐提高传染风险,拜年加剧疫情蔓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分析本题,是防疫宣传标语,场合是“某村村口”“某小区院内”,面对的对象是居民,表达目的是“呼吁居民们做好防疫工作”。根据此语境,“今

55、年上门,明年上坟”夸张过度,“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杀人”中“找死”用语俚俗,“拜年就是杀人”夸张过度、侮辱人格。修改时要注意表达目的、对象、场合的需要,做到通俗易懂,表达得体,有一定警示作用。【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22. 把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

56、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年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有较

57、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解答本类题目第一步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大意,第二步抓住关键句,第三部对以上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注意字数限制。本题第一个分句可以概括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第二个分句可以概括为: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然后筛选信息,删除枝叶信息,保留并概括主干信息得出正确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坦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58、,岂因祸福避趋之。” 先贤“以天下为己任”担当精神感召我们,请你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心怀天下,勇于担当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翻开史书,在时光隧道中穿梭,时间凋零了多少春花秋月,剥蚀了多少秦砖汉瓦。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一个个高大而清晰的身影,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照亮着历史前进的方向,那便是勇于担当。正是因为你们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的车轮才能不断前进。我看到东奔西走的你孔子。在周制分崩离析的大势下,你倡导“克己复礼”,直道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推行自己

59、的政治理想,为了心中的“大同世界”,为了乱世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你周游列国,拱己以待。你悲悯苍生的襟怀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直令万世景仰。我见到振臂高呼的你一一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实,你力排众议,锐行变法。变法虽然最终流产,但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在千年以后仍令人敬佩不已。时针旋转到现代、当代。我见到你一一鲁迅深情地写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满目疮痍中,以笔为枪,以生命为火把,肩扛着“救亡与启蒙”的大旗,以天下为己任,爱国担当永远是你的责任与使命。而耳边响起的悠扬旋律,“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

60、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则让我把目光投向你小平同志,当国事艰难、国家经历风雨飘摇时,你敢于担当,挺身而出,拨乱反正;你迈着矫健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蓝图上指点江山。温家宝总理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有无悲悯情怀、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尤其是有无对国家、对社会的爱与担当,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境界与胸怀。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割裂自己与国家、社会的联系,沉溺于“小我”之中,当国家、社会需要他时不能挺身而出、不能勇于担当,直让人觉得悲哀,甚至面目可憎。我们是身负重任的一代,也是必须勇于担当的一代!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中国梦”要实现,就需要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的精神!即将进入社会

61、的大学生,砥砺意志,乐于奉献,扎根西部艰苦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追求精神的富足和人生价值。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话题+任务驱动作文。题目由材料和话题两部分构成,材料由顾炎武和林则徐的名言组成,话题为“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所以,顾炎武的话意在告诉人们爱国就要承担责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所以,林则徐的话意在告诉人们爱国就要不怕牺牲,勇于承担责任。综合

62、以上分析材料的中心应为爱国就要勇于承担责任。结合题目所给 “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感召我们,请以担当为话题”的要求,所以本次话题作文担当的对象应为“国之责任”,综合以上分析立意即可。【立意】1.爱国要勇于承担责任;2.心怀天下,勇于担当;3.做一个热爱国家、勇于担当的人;4.既爱之,则担之。【素材】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挑战眼前的疫情,每份牺牲和奉献都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化作穿越风雨的气力。为阻断病源输出,湖北所有地级市相继采取措施,以勇士断腕的精神,为全国乃至全球赢得抗击疫情的“时间窗口”;各省区市大力相助、火线驰援,选最精锐的医生往湖北送,拿最好的物质往武汉运,写下

63、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企业员工牺牲与亲人团圆的机会,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质;建筑工人为抢工期,牺牲了休息的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如期完工。梁武东、李文亮、刘智明、黄汉明、马承武这些牺牲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干部、民警辅警、志愿者们,他们的名字势必铭刻于历史、铭记于人心。无畏忘我,不畏牺牲,国难当头,他们勇于担当,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书写着“爱国情怀”“家国大义”。2.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担当也同样如此,在担当家的同时,也应当担当国家的大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担当的心促成了蜀国的繁荣,他用担当的肩膀扛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朔北的环境严酷,大漠的狂风凛

64、冽的情景下,那个用忠贞大义担当起国家使命的英臣苏武,在富华豪奢的享受与民族大义之间选择担当起国家的重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为担当起国家存亡的职责,英勇地在虎门销烟。不仅仅男子汉是如此,女子们也是英雄豪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承担起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职责,出使西域。一代女皇武则天改变了千百年来天子为男的习俗,肩负起国家大任,开创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局面。当代也同样是这样,担当成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孙中山担起共和,毛泽东担起解放,邓小平担起了改革,正是他们一代代领导者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担当就是要对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

65、自我,让自我的力量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3.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承载使命要担当。“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多少次思绪飘飞到汨罗河畔去寻找屈原伟岸的身躯孑然独立,又多少次感触于离骚的悠悠爱国深情而无法自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舍己为天下苍生”,令人尊重;鲁迅先生“血荐轩辕”的担当,赋予了他以生命做匕首、作投枪的勇气;那个站在长城一角感怀涕零吟诵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子昂又何尝不让人肃然起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动刻画了历代仁人志士勇担重任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代伟人的豪言壮语,淋漓尽致地勾勒了担当的力量。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担当起了自我的爱国使命。【结构】文章首先明确观点,历史长河中因为有那些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所以历史的车轮才能不断前进;接着引用孔子、王安石、鲁迅、邓小平的事例正面论证从古到今许多仁人志士都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推动时代发展,促进历史的进步;然后引用温家宝的话从反面分析论证那些心中只有小“我”,不关心国家社会的人不能心怀天下、勇于担当,十分可悲;结尾紧扣题目,指出年轻一代身负重任、心怀天下,必将勇于担当。- 2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