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山体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导致下游形成洪峰,若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因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读图,完成12题。1.堰塞体两侧的水位差可能是()A.60米B.90米C.120米D.150米2.推测选择在图示岸坡开挖溢洪道的主要理由是()A.地势低,方便引流B.易于控制河水流量C.土石松,容易开挖D.坡度陡,易于施工答案:1.B2.B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堰塞体上游水位为3 1603 190米,下
2、游水位为3 0703 100米。交叉相减可得,上下游水位差为60120米。故选B。第2题,根据图示可知,开挖溢洪道处海拔较高,开挖时可以避免大量的河水灌入,易于控制河水流量,A错误,B正确。土石松虽易于开挖,但易受流水冲蚀而决堤,C错误。坡度陡,不易于施工,D错误。故选B。(2021湖南慈利一中质检)我国西南某地地质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型滑坡,滑坡体堵江后形成了大型古堰塞湖。古堰塞湖从形成到溃坝后,滑坡体上、下游水文特征均变化显著,对河床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为当地古堰塞湖、滑坡位置示意图,图中滑坡边界内含滑坡源区和堆积区。据此完成35题。3.滑坡体滑动方向及滑坡边界内的河流主要流向分别是
3、()A.滑向西南,向北流B.滑向东北,向南流C.滑向西南,向南流D.滑向东北,向北流4.经测定,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可推测()A.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年前B.古滑坡的发生时间至少在3万年前C.古堰塞湖存活的时长大约为3万年D.古堰塞湖溃坝的时间约在2万年前5.能示意该河流河床纵剖面变化的是()答案:3.C4.B5.B解析:第3题,由图中滑坡边界、河流、滑坡掩埋的阶地的位置关系,以及滑坡体由高处向低处滑动,可推测滑坡边界范围内西南地势低,滑坡体滑动方向为滑向西南,B、D错误;滑坡体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在滑坡体的上游方向(北部),故滑坡边界内的河流由北向南流,A错误,
4、C正确。故选C。第4题,由图可知,滑坡掩埋的阶地位于湖相沉积物的下游方向,可推测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早于湖相沉积物,而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故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3万年前,A错误;由图中古堰塞湖的位置可知,古滑坡发生在湖相沉积物之前,即至少在3万年前,B正确;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为3万年前,其下游的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3万年,由此无法推测古堰塞湖存活时间和溃坝时间,C、D错误。故选B。第5题,滑坡体阻塞河流,在其上游方向形成堰塞湖,导致其上游方向水流受阻,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A、D错误;同时导致其下方泥沙来源减少,河床侵蚀大于淤积,河床下降,B正确,C错误。故选B
5、。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某林区在一次暴雨之后,多处山体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调查表明,植被(类型和根系)在此次滑坡灾害发生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体的雨水促使滑动面(软弱面)的形成。下图示意此次滑坡灾害中三类不同滑坡土层中植被根系重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68题。6.图中、类滑坡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为()A.草本、灌丛、乔木B.灌丛、草本、乔木C.乔木、草本、灌丛D.草本、乔木、灌丛7.三类滑坡中()A.类滑动面位置最深B.类滑动面位置最浅C.类滑动面位置最深D.滑动面位置无差异8.今后当地在边坡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应()
6、A.修建坡面沟道,加快地面排水B.修筑固沟工程,阻滞地下排水C.主要种植乔木,增加固土深度D.主要种植草本,降低固土深度答案:6.A7.C8.A解析:第6题,根据常识可知,草本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层较浅处,乔木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层较深处,所以,一次暴雨后,在土层较浅处(015 cm处)根系重量草本灌丛乔木,在土层较深处(4095 cm处)根系重量乔木灌丛草本。所以类滑坡对应的植被为草本,类滑坡对应的植被为灌丛,类滑坡对应的植被为乔木,故选A。第7题,由材料可知,此次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雨水通过下渗进入土体,使土层较深处雨水较多,类滑坡植被在土层较深处根系重量最大,所以类(乔木)形成的滑动面位
7、置最深。故选C。第8题,修建坡面排水沟,同时利用自然沟道汇集径流,形成地面排水系统,加快地面排水,使下渗量减少,土层重量减轻,从而起到防治滑坡的作用。故选A。(2021广东珠海调研)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人们最早发现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同一时间意大利米兰大雨如注,而瑞士卢塞恩却呈现出“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脉位置。据此完成911题。9.推测阿尔卑斯山脉山麓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及影响因素()A.南坡海陆位置B.北坡海陆位置C.南坡大气环流D.北坡大气环流10.阿尔卑斯山脉山麓焚风效应夜晚强于白天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
8、背风坡坡面增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抑制焚风B.夜晚,背风坡坡面降温慢,气流沿山坡上升加强焚风C.白天,背风坡坡面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抑制焚风D.夜晚,背风坡坡面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11.阿尔卑斯山脉春季焚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有()积雪融化减少病虫害引发火灾植被茂盛A.B.C.D.答案:9.D10.D11.B解析:第9题,影响阿尔卑斯山脉的是盛行西风,南坡地处迎风坡,北坡地处背风坡,北坡是大气环流影响下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D正确。第10题,夜晚,与山谷相比,山坡坡面降温速度快,气温低,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气流沿山坡下沉加强焚风,D正确。第11题,阿尔卑斯山脉春季焚风使气
9、温升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有积雪融化、引发火灾,正确。气温升高,会加剧病虫害;气温升高,水分减少,植被较稀疏。B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1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0年4月23日,经过3万海里左右航行的“雪龙”号和首次出征南极的“雪龙2”号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材料二下图为北极冰川变化示意图。(1)考察船在向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图片的获取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此图反映北极冰层面积在,主要
10、原因是;动态监测并预测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和。(10分)(3)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请设计一个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北极熊生存状态的具体方案。(5分)答案:(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遥感技术缩小全球变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给北极熊佩戴装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发射装置的项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发射装置每天都向卫星发送信号,科研人员利用互联网查询并记录项圈的移动轨迹。解析:第(1)题,考察船在向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2)题,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关的
11、数据模型,能够显示极地冰川的变化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第(3)题,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对北极熊的行踪进行监测,可了解北极熊的移动轨迹和生存状态。13.(18分)(2021湖南衡阳八中考前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青藏铁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穿越沙漠冻土的高原铁路,是连接高原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然而铁路建成后,高原地区风沙问题成为铁路安全运营的重大隐患,沿线有269.7千米的路段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灾害威胁,其中沱沱河铁路段(图1)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路段之一。青藏高原赋存大量粗碎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广布的沙粒。由于该区域风向单一,所以阻沙栅栏、砾石方格等防风沙工程重点设置在了铁路
12、的某一侧,沿路基狭长分布。图2为该路段全年降雨量和风速分布图,图3为该路段起沙风风频图。图1图2图3(1)指出导致青藏高原粗碎屑物形成沙粒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图示区域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6分)(2)从气候角度指出该区域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3)在图中用表示该路段的阻沙栅栏等防风沙工程的主要分布位置,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1)冻融、风蚀。河床(或河谷)、沙化草地。(2)冬春季节。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大量河床裸露,冬春季节地表植被稀疏,大量地表裸露,提供了沙源;此时间段多大风,风力强劲,地表极易起沙。(3)说明:只需要把图例画在靠近铁路线的西侧即可,长短、南北位
13、置不影响得分。理由:起沙风为偏西风,风沙危害多来自铁路西侧。解析:第(1)题,材料“青藏铁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穿越沙漠冻土的高原铁路”,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多冻土,地表冻融侵蚀严重,粗碎屑物反复冻融,极易破碎形成颗粒较小的沙粒;图3显示该区域盛行偏西风,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使其沉积,形成厚厚的沙粒。因此图示区域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包括河床(或河谷),以及图1显示的沙化草地。第(2)题,根据图2该路段全年降雨量和风速分布图可知,12月至次年4月(冬春季),该区域气温低、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大量河床裸露,地表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干燥,多疏松物质,为风沙活
14、动提供了物质基础;风力强劲,地表极易起沙。故冬春季节风沙危害最严重。第(3)题,由材料“由于该区域风向单一,所以阻沙栅栏、砾石方格等防风沙工程重点设置在了铁路的某一侧,沿路基狭长分布”,再结合图3该路段起沙风风频图可知,该区域以偏西风为主,故风沙危害多来自铁路西侧,因此阻沙栅栏等防风沙工程应建在铁路线西侧。14.(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会出现一种强劲的干热风,被称为“圣塔安娜风”(如下图),一般为东北风。“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对当地广阔的森林影响巨大。(1)据图文材料分析“圣塔安娜风”的形成原因。(12分)(2)据图并结合大气环流
15、相关知识,简述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1)冬半年,内陆高原荒漠地区形成冷高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冷高压西南部,盛行东北风;该气流由高原吹向沿海低地过程中,下沉增温,变得干热,干热气流在通过沿海山地峡谷的过程中,风速加大,变得强劲,形成干热的“圣塔安娜风”。(2)北部盛行西风较强,对高原来的气流具有抑制作用;高原吹来的气流受重重山脉阻挡,很难到达沿海低地。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圣塔安娜风”出现在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为当地冬半年,该季节内陆高原荒漠地区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冷高压西南部,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水平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东北风,风从内陆荒漠高原吹来,具有低温、干燥的特点;图中显示该气流经由高原越过山地吹向沿海低地,气流下沉增温通过沿海山地峡谷,形成干热的“圣塔安娜风”。第(2)题,图示北部沿海低地地区,位置偏北,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可知,北部沿海低地,冬季盛行西风,西风强度较大,影响时间较长,与高原吹来的气流方向相反,对高原来的气流具有抑制作用;图中显示,高原吹来的气流受重重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不断被削弱,很难到达沿海低地,因此当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