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1 ,大小:818.50KB ,
资源ID:7517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517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一、二单元素养检测卷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习题课件:第一、二单元素养检测卷 .ppt

1、第一、二单元素养检测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其中位于长江下游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的是()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解析】由“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精美的玉器”等信息,可以看出是良渚文化遗址,故选D。D2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4 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如右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地区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D先民已掌握制

2、陶和酿酒技术D3“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文中的“他”应为()A商纣王B秦始皇C汉武帝D宋太祖【解析】由材料中“他的残酷无道”“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位帝王是指秦始皇,故选B。B4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井田制的瓦解C牛耕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各国变法运动C【解析】春秋时期

3、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各国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在政治层面的体现,与开垦荒地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解析】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故

4、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D6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老子,老子还主张无为而治,故选B项。B7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族开始形成B夏夷间普遍通婚C华夏文化的先进D民族交融的加强【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四周少数民族通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但无法体现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化的先进,两组事例也不能表明夏夷间通婚是普遍现象。材料所述通婚现象是民

5、族交融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D8战国史中指出:“中国在春秋以前并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地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在战国时期。”都江堰位于下图中的()ABCD【解析】都江堰位于岷江,它位于图中的处。A9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摧残了先秦文化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AB CD【解析】本题考查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说法错误,排除含的选项,选B项。B10“公元前198年,中国一公主下嫁匈奴首领单于。汉君每年向单于奉献丝、酒、米、铜币等重要礼品。”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武帝采取的直接举措是()A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6、B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C任用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D实行盐铁官营,加强经济控制【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汉初与匈奴的和亲,随着汉朝实力的增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故选C。C11史学家钱穆评价道:“若将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有关汉武帝一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A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B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D原的联系D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

7、制【解析】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选D。12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辄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A血缘亲情逐渐淡化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B【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亲情的淡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辄引经义以决之”得出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是在处理相应的政治事件,并非是规范日常行为,故D项错误。13东汉光武帝裁并了四百多县,裁撤内地郡国的都尉,取消郡国每年征兵和演习的都试,地方兵解甲

8、归田。此举意在()A防止地方豪强割据作乱B减轻政府财政开支压力C应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A【解析】题干表述的意思是东汉光武帝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实力,目的在于防止地方豪强割据作乱,故A项正确;东汉光武帝此举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能推断与经济上减轻政府财政开支压力的关系,故B项错误;东汉光武帝此举应对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东汉光武帝此举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央内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14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

9、是汉代的官方文学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盛行汉赋的不同风格,文学艺术的盛行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不是由皇帝喜好决定的,故A项错误;从材料“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可知,不能反映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导致盛行汉赋风格不同,故B项错误;汉武帝至东汉中期,国力强盛,东汉和帝后,国力衰弱,故反映出汉赋的风格不同,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和东汉盛行的汉赋风格不同,不能体现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故D项错误。15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D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 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 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ABCD【解析】从秦汉史目录中不能直接

10、看到“朋党之争”“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是唐末的历史现象,均可排除。因此D正确。16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解析】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因此选择D项。D17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淝水之战D刘裕建宋B18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A民族交融的作用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但尚未超过北方,C项错误;魏晋时期士族兴起,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项错误。19人们往往用“魏晋风度”来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涵。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个性张扬的特点B儒学吸收佛道之精神,反映统一的趋势C南北朝民歌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D建安文学体现了国破家亡,忧国思家的情怀C【解析】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南北朝民

12、歌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故选C项;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隐居避世的特点,排除A项;儒学吸收佛道之精神是在宋代,排除B项;建安文学体现的是立志实现国家统一,追求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排除D项。20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A【解析】由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见当时的人口迁徙主要是由北

13、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阶层和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加速南方开发,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并未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2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解析】材料中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只字未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了水路运输,并没有与其他运输形式进行对比,无从得知水路运输是主要形式,故

14、B项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王朝的生命线”强调的都是交通建设对国家统一稳定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22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解析】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看该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方向。B23欧阳修集古录中曾用“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

15、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来评价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下列选项中属于他的作品是()A姨母帖B多宝塔感应碑C金刚经碑D自叙帖【解析】多宝塔感应碑为唐朝颜真卿楷书作品,故选B项;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排除A项;金刚经碑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排除C项;自叙帖是唐怀素作品,排除D项。B24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A扩大了官吏来源B得到了不断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D解决了考试弊端B【解析】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选拔的范围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科举制从隋文帝时开始出现雏形,历经多位皇帝的发展,到唐玄宗时逐步成熟,故B项正确;科举制提升人才素质未体现

16、,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本身不可能解决考试弊端,故D项错误。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裴秀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不断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

17、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4分)(2)写出材料二中、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宰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6分)【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4分)(2)机构名称:尚书省;门下省

18、;中书省。(3分)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或实行群相制或集体宰相制)。(1分)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2分,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1),材料一及设问给出了答题的角度和限制“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皇权与相权”“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政治上”,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二中的“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句话,据此分析可知唐朝采用“群相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7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

19、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4分)(2)参考材料二,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6分)【答案】(1)变化: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2分)根

20、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分)(2)两税法:唐中期(780年)宰相杨炎主持的一次税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标准更趋合理。(6分。概念、内容、影响各2分)【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除井田,民得卖买”可以得出“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第二小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要仔细分析示例的结构,从概念、内容、影响三个角度回答即可。28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21、一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二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9分)【答案】(1)绩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4分)(2)原因:没有分封皇族子弟为王。(2分)措施:郡国并

22、行制。(2分)说明:导致王国问题,王国发展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5分)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10分)(2)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儒家思想在战国、唐代两个时期的变化。(7分)【答案】(1)战国组:结论不成立。材料表明的是儒学的学术地位,结论表明的是儒学的政治地位,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另外,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崇尚武力,儒家思想尚礼义,所以未受到诸侯国国君的普遍重视。(5分)唐代组:结论成立。材料表明唐代统治者因个人好恶影响了佛教和道教的政治地位,但儒学未受明显影响。另外,儒家经典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比较稳固。(5分)(2)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分)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其政治地位比较稳固。(4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