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怀古伤己的风格特点。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诗三首中的秋兴八首(其一),体会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学习了写景抒情诗的写作手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并看看这首诗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收获。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三、熟悉词语,诵读诗歌1朗
2、读(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2解释词语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论:倾诉、怨诉四、赏析诗歌(1)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2)诗歌(怀古诗)赏析: 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1.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写王昭君远嫁异域、独葬他乡、美貌不
3、被识、夜月魂归 、作怨思之歌等事件。2.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借咏叹昭君之事,以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3.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手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怀古伤己、借古讽今、对比、衬托 (3)这首诗写的是王昭君,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那写的是什么?有何作用呢? 学生探讨教师明确: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这雄伟的山川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六、归纳主旨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
4、咏古迹以感己怀。诗歌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七、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咏史一、弄清史实怀二、体悟情感古诗三、明确手法鉴赏八、课堂练习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指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一本作“丞相”。频烦,多次烦劳。一本作
5、“频繁”。两朝,指蜀国两个国主刘备和刘禅两代。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抒发了对盛极必衰的感叹。B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之志,对仗极为工整。C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D诗人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史实对唐王朝的统治者提出了警戒。九、课堂总结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