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专题2非选择题常见5题型1从考查点的分布来看对必修1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对必修2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遗传规律的应用,其次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对必修3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两大部分,侧重于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在必修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对选修1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其次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对选修3的考查,生态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都有涉及,考查点的分布比较均匀。2从考查形式来看除个别试题外,试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学生的书写量较小。但是有很多试题都“刨根问底”,不但
2、让学生回答问题,还让分析“原因”或“理由”。3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看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外,还侧重于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识图、析图能力。多数试题结合图形为考生提供信息,个别试题需要考生绘制图形,可见,高考对图表的考查力度很大。另外,高考试题也很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要么以实验的形式考查,要么试题实验化,充分体现了高考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图解图示型 1题型特点生物图解、图示也是一种语言,它通常是用特殊的符号、色彩和图形来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它浓缩了大量的生物知识信息,是生物知识的重要表达方式。此类试题的特点是:新情景:即通过图解、图示创设新情景,提
3、供新材料;重能力:以图解、图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学原理、过程等,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2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可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审题意运用剖析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的每一个过程,对于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第二步找答案理清知识点,即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当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时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第三步定答案针对问题规范答题,要准确、严密、完整。下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填编号
4、),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填编号)中。(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填编号);图乙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填编号)。(3)甲、乙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_期和_期。(4)若乙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用箭头和标号表示)。(5)在光照充足时,给甲细胞提供含14C的二氧化碳,在结构中14C的转移途径是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6)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名师精析本题考查动
5、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相关内容,解题关键是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出动植物细胞,迅速回忆起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及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甲代表植物细胞,乙代表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甲)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动物细胞(乙)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甲、乙两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在叶绿体基质中,14C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细胞对Ca2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后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而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说明该药物的作用是抑制(或破坏)了细胞膜上运输Ca2的载体。答案(
6、1)(2)(3)前末(4)(5)二氧化碳C3(CH2O)(或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6)抑制(或破坏)了细胞膜上运输Ca2的载体1.(2012琼海一模)下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中填图中编号)(1)图中能合成ATP的场所是_。(2)与图中1的形成有关的结构是_。(3)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_(填编号)。该结构的功能是_。(4)5处是染色质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5)若细胞吸入18O2,一段时间后,最先检测到18O的细胞器是_,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_。(6)若用磷脂酶处理,其功能受到影响的细胞结构有(填序号)_。解析:(1)细胞质基质发生的有氧呼吸
7、第一阶段以及无氧呼吸都会产生ATP,线粒体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也产生大量ATP,叶绿体中类囊体上发生的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也能产生ATP。(2)1是细胞壁,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3)内质网膜约占细胞总膜面积的一半,是真核细胞中面积最大的膜。在细胞内,内质网膜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脂质合成有关。(4)5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前者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后者基本单位是氨基酸。(5)若细胞吸入18O最早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水,是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中线粒体产生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6)若用磷脂酶处理,会影响有磷
8、脂分子膜的结构,细胞内有生物膜的结构有2、4、8、9、10、11、13。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2)2高尔基体(填全才可)(3)10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4)脱氧核苷酸氨基酸(5)8线粒体(填全才可)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6)2、4、8、9、10、11、13坐标曲线型 1题型特点生物坐标曲线图是以数学表达方式来反映现象和规律,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是描述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常用方法之一。以坐标曲线图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可以考查考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理解、提取信息、推理、综合运用等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坐标曲线
9、图的类型很多,有单一曲线型、多重曲线型等。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找出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无论怎么复杂,关键是数和形。数就是曲线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的动态。2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的正确解题思路,可分三步:第一步,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从而正确把握坐标曲线。第二步,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及各点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有时还可以添加辅助线,找出重要的点。第三步,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一般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坐标上的曲线实际上是“横坐标”
10、对“纵坐标”的影响结果。描述曲线可以是“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如何影响”或反过来“纵坐标随横坐标的变化而如何变化”。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光照强度和空气中的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丙图表示一天内某时间段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B点时细胞进行的生理活动的特点是_,分别与乙、丙两图中的_点叶肉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相同,此时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有_。如果在缺镁的条件下,G点将向_方移动。(2)C点与B点相比较,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_(填“较多”“较少”或“不变”)。(3)甲图中A点时细胞所进行的生理反应表达式为_。(4)光合作用在遇到一定限制
11、因素时,其速率将不再增加,图中限制E点的外界因素是_。施用农家肥能提高蔬菜的产量主要是因为_。名师精析(1)甲图中B点时细胞既不吸收CO2,又不释放CO2,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产生ATP。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受到影响,植物对光的利用能力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环境中的CO2浓度将升高,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的光照强度将增强。(2)C点与B点相比较,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物增多,C3的利用增多,其含量将减少。(3)甲图中A点的光照强度为0,植物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4)图乙研究的是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限制E点的外界因素不再是CO2浓度,而是光照强度和温度等
12、环境条件。农家肥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产生CO2,从而提高环境中CO2的浓度。答案(1)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G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右上(2)较少(3)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4)温度、光照强度等农家肥被分解者分解,能提供CO22请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则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则当pH从5上升到7时,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从图示曲线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其限
13、制因素主要是_。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_。解析:(1)由图1可知,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高于不加催化剂,加酶的反应速率高于加无机催化剂,这反映了酶的高效性;图2所示酶(b)能催化c分解,而不能催化a分解,这反映了酶的专一性。(2)图3所示的变量有温度和pH;由曲线可知,pH为6时,反应物的剩余量最少,说明反应速率最快,该pH为最适pH,故pH从5到7的过程中,酶活性应先上升后下降;在虚线对应的温度下,不同pH条件下的反应物的剩余量都最少,说明对应的温度为最适温度,且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和酶活性。图4反映的是底物浓度对
14、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在AB段,底物浓度继续增加,而反应速率不再增大,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而是酶浓度和酶活性。答案:(1)高效性和专一性(特异性)(2)先上升后下降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温度影响酶的活性)(3)酶浓度(数量)和酶活性酶促反应速率和酶浓度呈正相关表格分析型 1.题型特点表格数据题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以单元格为表现形式,通过内容的变化,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由于这类试题将大量信息隐藏在表格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具有较
15、高的区分度,因而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2解题技巧第一步识表获取信息时,识表是基础,是做好表格题的前提。可以按照“三看”法识表。一看行和列:要看清表格名称、行标题与列标题、标题的含义、数据的单位等,找出所要考查的知识。二看行和列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如数据是上升、下降还是到某个数值点后保持不变等。三看关键的数据点: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出现频率高或低的数值等,另外,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第二步析表处理信息时,析表是关键。要在识表的基础上,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是理顺行与列的相关性,必要时可用数形转换、拆分表格等方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要在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纵横比较等方法找出数
16、据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析表过程中要解决以下问题:分析行标题、列标题的生物学含义,找准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各关键数据(例如最大值、最小值、零值、转折值等)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产生原因;分析比较行内、行间、列内 、列间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列出变量的关系式,借助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推导。第三步用表运用表格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将析表过程中所得出的数据特点、数据变化规律等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相融合,将表格数据蕴含的信息与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相联系,通过有效地转换信息,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某种小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共有三种表现型:黑色(A_B_)、棕色(A_bb)和
17、白色(aaB_或aabb);毛的长短由一对等位基因(C/c)控制。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表是科研小组利用三组亲本进行多次杂交获得后代的统计结果:组别亲本F1的表现型及比例黑色长毛棕色长毛白色长毛黑色短毛棕色短毛白色短毛1黑色长毛黑色短毛9/323/324/329/323/324/322黑色长毛白色长毛9/163/1603/161/1603棕色长毛棕色短毛03/81/803/81/8(1)根据上表中第_组杂交组合,可判断在毛长短这一性状中,_是显性性状。(2)第1组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和_;若两个此类型的黑色长毛个体杂交,后代中棕色长毛个体的概率为_。(3)该种小鼠的白色个体有多种基因
18、型,现有一只白色小鼠,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可利用种群中表现型为_的纯合体与之多次杂交,获得足够多的后代。请写出预期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名师精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得出比例关系是解题关键。(1)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时,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子代中是否出现性状分离。第2组杂交中,亲本均为长毛,而子代既有长毛又有短毛,即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而杂合子对应的长毛性状为显性性状。(2)分析亲本多对性状的基因型时,宜将各对性状分开考虑,然后综合书写。分析每对性状时,可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采用填空法求解。对于本题而言,可充分利用表中数据进行分析。第
19、1组中,就毛色而言,由于子代中黑色棕色白色(9/329/32)(3/323/32)(4/324/32)93493(31),据此可知亲本关于毛色的基因型为AaBbAaBb。就毛的长短而言,子代中长毛短毛(9/323/324/32)(9/323/324/32)11,据此可知亲本关于毛的长短的基因型为Cccc。综上,第1组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若其中黑色长毛亲本(AaBbCc)的两个个体杂交,则后代中棕色长毛个体(A_bbC_)的概率为(3/4)(1/4)(3/4)9/64。(3)欲判断白色小鼠(aaB_或aabb)的基因型,实际上是判断其关于基因B、b的基因型,故可采用
20、与纯合的棕色小鼠AAbb杂交的方法(此处不宜采用与纯合的白色小鼠杂交的方法,因为纯合白色小鼠本身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答案(1)2长毛(2)AaBbCcAaBbcc9/64(3)棕色若子代全为黑色,则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全为棕色,则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既有黑色又有棕色,则白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列材料用具,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材料用具:刚生长一年的某种植物枝条、20 mL试管、1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107 mol/L的2,4D溶液、10 mL移液管、1 mL移液管、蒸馏水、完全培养液(能满足枝条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实验
21、数据记录表:试管编号123456789102,4D溶液浓度(mol/L)0101510141013101210111010109108107生根平均值(条)2.03.87.29.415.120.317.37.32.31.3请分析回答:(1)探索课题是_。(2)实验方法与步骤: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各9 mL。请根据配制方法说明对2号试管的具体操作步骤:_。为了增大该植物枝条与2,4D溶液的接触面积,对该植物枝条的处理是将其下端削成相同的斜面。用2,4D溶液处理该植物枝条的方法是_。枝条经2,4D溶液处理后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3)实验观察:实验的观察指标除表中所列外,还可以是_。(
22、4)结果分析:由记录表可得出的结论为_。解析:本题考查依据实验数据确立实验名称以及与实验操作有关的内容。(1)表中数据显示的是不同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数目的影响,据此可确立研究课题是生长素类似物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2)本小题考查溶液的稀释方法;处理枝条的方法包括浸泡法和沾蘸法。(3)影响生根可以是促进或抑制生根,也可以是促进或抑制根的生长,因此可以观察生根数目或长度。(4)因为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对照实验的结果既可表现出促进作用,又可表现出抑制作用,这主要由2,4D的浓度决定。答案:(1)2,4D(生长素类似物)促进(该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或:不同
23、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2)用1 mL移液管从3号试管中取1 mL溶液至2号试管中,再用10 mL移液管注入9 mL蒸馏水,再用1 mL移液管从2号试管中移去0 mL浸泡法(或沾蘸法)(3)一定时间内生根的平均长度(4)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约为1011 mol/L(或:当浓度低于1011 mol/L时,2,4D溶液浓度越高对植物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当浓度高于1011 mol/L时,2,4D溶液浓度越高对植物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弱,甚至抑制生根)信息给予型 1题型特点(1)材料信息题主要表现在情境新、知识活、能力要求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解
24、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无论起点多高,落点一定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中。(2)材料信息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概括式运用文字材料、示意图、曲线图、表格等反映生物学的有关现象;探究式利用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背景,对某个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逻辑式根据材料内容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建议式根据材料内容和知识背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向或合理的建议。2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步骤可按以下几步:首先要阅读理解获取信息:认真阅读题干,能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的新情境中的知识。提炼信息发现规律: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联想迁移:充分联想,运用发现的规律
25、和已知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类比推理解答问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运用精炼的语言文字回答问题。人体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下图甲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下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突触小体中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就通过_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
26、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乙酰胆碱受体_,表现为重症肌无力。(2)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X激素的分泌量的变化导致Y激素的分泌量_,此调节方式属于_。由此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但该病患者自身的产热量_散热量。(3)在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都是_,这些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_,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4)由上述分析可知,参与人体的稳态调节的有_等。名师精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兴奋的传递、激素的分泌调节、免疫异常病等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能从题干和图解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
27、题的关键。(1)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都是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的,且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中。由甲图可以直接看出,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乙酰胆碱受体将被胞吞或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2)X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应为甲状腺激素,Graves氏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下,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再结合题图,可知Y激素就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因此患者的体温要高于常人;在体温调节作用下,机体产热与散热大致相当。(3)抗体与抗原结合,导致抗原失去感染性;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
28、体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作为抗原导致了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答案(1)胞吐被胞吞或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2)减少负反馈调节高等于(3)抗原蛋白质(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4菠萝、仙人掌等植物有一个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如图二所示。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类植物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_,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_和_。(2)若在上午1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细胞中C3含量变化是_。若白天在某时刻忽
29、然发现植物细胞中C6H12O6含量增加,则可能是_(环境因素)造成的。(3)此类植物气孔开闭的特点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由此推测其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_。解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呈现特殊的CO2同化方式,为概括式信息给予题,要求同学们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和图示所给信息来探究相关问题。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光、CO2和温度等;夜晚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白天菠萝、仙人掌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除呼吸作用产生外,液泡中苹果酸的分解也可提供一部分。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白天植物气孔关闭,外界CO2不容易进入植物组织中,外界CO2浓度对光合速率影响不大,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30、光照强度和温度。植物的这种避开辐射和蒸腾势很高的白天,而在凉爽的夜晚开放气孔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特性,使其蒸腾比远低于其他类型的植物,从而能在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的干旱、炎热的生态条件下生存和生长。答案:(1)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和H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呼吸作用产生(2)基本不变光照适当增强或温度适当提高(3)炎热干旱实验综合题 1.题型特点实验综合题常常综合考查实验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相关问题,所以能够全面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实验综合题是高考生物试题中的重点,所占分值较大。2解题技巧明确实验目的是准确解
31、答实验综合题的基础。实验目的是实验的“灵魂”和“统帅”,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安排、实验现象的分析均是以实验目的为中心展开的。准确表达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描述时,要表述出“适量”“等量”等限制条件,环境要求是“在适宜条件下”,处理的时间或次数要表述出“相同”等。分析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与完整,实验现象是否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相吻合。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实验观察对象染色剂实验结果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苏丹染液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吡罗红、甲基绿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
32、成红色的面积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健那绿染液线粒体呈现蓝绿色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龙胆紫溶液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实验序号)。(2)实验和实验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用盐酸可改变_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的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3)健那绿染液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名师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知识。(1)脂肪可以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液
33、染成红色),正确。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细胞内染成红色的面积大于染成绿色的面积,错误。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正确。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间期时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错误。(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在观察洋葱根尖分
34、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用的是盐酸与酒精的混合液,此混合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时要注意温度(室温)和时间(35 min)。(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由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答案(1)(2)细胞膜时间(3)三H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5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请回答:(1)将胰岛B细胞分别接种于含物质的量浓度为5.6 mmol/L的葡萄糖(低糖组)和物质的
35、量浓度为16.7 mmol/L的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高糖组和低糖组释放胰岛素的量有明显差异。此结果说明_。(2)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实验方案如下:a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b用含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上述方案的错误:_;_。解析:(1)将胰岛B细胞接种于高糖组和低糖组的培养液中时,胰岛B细胞不受神经调节等的控制。两组结果有明显差异,说明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浓度有直接关系,即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2)应该使用低糖培养液来培
36、养胰岛A细胞,因为低糖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相应的物质。此外还应设置一个只用普通培养液(不含滤液)培养胰岛B细胞的对照组,或者在加入胰岛B细胞后立即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用作自身前后对照。答案:(1)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2)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缺少对照实验(前后、空白对照均可)1下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后的去向和定位,其中表示细胞结构,甲丁表示结构中的物质。请据图回答:(1)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_(填序号),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结构是_(填序号)。(2)结构中,能增加膜面积的结构分别是_、_。(3)结构中进行的过程是_,甲表示的物质是_。(4)能进行D
37、NA的复制和转录的结构有_。(5)若图左侧表示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则乙、丙、丁三种物质中最可能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是_。解析:本题以结构图和过程图为载体,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题时,需熟悉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知道细胞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及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分析图解中各种细胞器的形状可知:是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可以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此过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是内质网,可以对多肽链进行加工处理和合成脂质。是高尔基体,可以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是细胞膜。是细胞核,具有双层膜结构。是叶绿体,具有双
38、层膜结构和基粒,基粒能够增大膜面积。是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均含有DNA,能够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胰岛B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是胰岛素原,不具有生物活性,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的加工之后才具有生物活性,因此丁最可能具有降血糖作用。答案:(1)(2)类囊体(或基粒)嵴(或内膜)(3)翻译mRNA(4)(5)丁2如下图所示,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图1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
39、(2)图1中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由变为,相当于图2中_的过程。(3)图2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4)请在右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绘出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解析:本题以柱形图和细胞分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解题关键是牢固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特点。由图2中的乙可以确定该动物是雌性动物。(1)染色单体的数量可以为0,由此可确定b柱表示染色单体。图1中的为原始生殖细胞卵原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都含同源染色体。(2)图1的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与图2中乙相对应。由变为的过
40、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因为初级卵母细胞(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丙)。(3)由第(2)小题知初级卵母细胞(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4)绘图的第一步是标出横、纵坐标的含义。本题中绘图时要特别注意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其中的关键变化点有:间期DNA分子复制,DNA含量逐渐加倍后,1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答案:(1)b、(2)乙乙丙(3)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4)如图所示3鱼被宰杀后,鱼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经过降解生成对鱼肉鲜味贡献最大的物质肌苷酸(IMP),但是在酸性磷酸
41、酶(ACP)作用下该物质会进一步降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常见淡水鱼(草鱼、鱼和鳝鱼)的肌肉中分离、纯化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ACP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酶活性金属离子浓度(mmol/L)相对活性(%)草鱼鱼鳝鱼Na30100.83101.4796.03Zn21112.38116.06158.13Ca2565.2196.1888.18(1)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降解前能有效_ACP的活性。据图1可知,草鱼ACP的最适pH为_。(2)据图2可知,3种鱼中ACP的最适反应温度最低的是_;反应
42、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对鳝鱼肌肉ACP活性影响机理_(相同/不同),原因是都会破坏ACP的_。(3)由表可知,对ACP活性有激活作用的金属离子是_,可以通过在鱼肉中添加微量的_来抑制鱼肉鲜度的下降。解析:(1)由题目所给信息中ACP能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可推知,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降解前能有效抑制ACP的活性。由图1可以直接看出草鱼ACP的最适pH为5.0。(3)由表可知,Na对ACP的活性基本不产生影响,Zn2可以使ACP活性增强,Ca2可以使ACP活性降低。答案:(1)抑制5.0(2)鱼相同空间结构(3)Zn2Ca24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
43、了能量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相对值)。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食物链环节GP和NPGP55.6102 NP1.3102GP176103 NP6103GP59.3106 NP49.5106NP/GP0.020.030.85R54.31021701039.8106未利用62.8%99.7%(1)所代表的动物是_,属于第_营养级,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_。(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原因是_。解析:本题是涉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表格数据题
44、,结合能量流动特点及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向来分析表中数据是解题的关键。(1)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而表中三个环节的能量总同化量(GP)的大小关系为,故该食物链为,所代表的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为田鼠(或初级消费者),其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恒定,另一部分则转移到ATP中,供生命活动利用。(2)根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分析可知,NP/GP(GPR)/GP,该比值受呼吸量R的影响。(3)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这两个营养级(总)同化量的比值,即(176103)/(59.3106)0.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导致该传递效率
45、远低于10%20%这一范围的原因是中有大量的能量未被利用。答案:(1)田鼠(或初级消费者)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体温恒定(2)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田鼠呼吸强度相对较高,植物呼吸强度相对较低)(3)0.3%未被利用的能量多5某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探究植物细胞外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该小组选用水生植物黑藻作为实验材料,并作实验假设:如果将其叶片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该小组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如下: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的蔗糖溶液,分别盛于培养皿中。从黑藻茎上取下叶片,用吸水纸吸干叶片表面的水分,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10分
46、钟。取出叶片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选取5个细胞测量其A、B值(如图A为细胞的长度,B为原生质体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请你参与设计、分析与讨论。(1)请你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数据,计算并记录B/A值。(2)该小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作曲线如图所示。请你分析该结果并得出结论。(3)讨论:该小组同学应选用记录表中哪组数据作图?_。假如要说明上述质壁分离现象是由相应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的,而非细胞本身,你怎么设计实验?_。(4)该小组同学想进一步了解“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植物与水生植物的细胞液浓度是否有差别”,请你设计实验并简要分析。解析:(1)本实验探究的是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植物细胞外界
47、溶液浓度是自变量,实验过程中设置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的蔗糖溶液作为相互对照;质壁分离程度是因变量,测量其A、B值并计算B/A值,将B/A值作为衡量质壁分离程度的指标。绘制的表格应能记录三种浓度下多个细胞的B值、A值、B/A值以及平均值。(2)根据曲线图分析,注意B/A值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B/A值的变化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3)计算平均值可以有效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设置对照组:将黑藻细胞置于清水中,观察A值、B值、B/A值,若三者都不变,说明未发生质壁分离,实验中的质壁分离现象是由相应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的。(4)本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盐碱地上的植物与黑藻植物的叶片
48、,因变量是B/A值,具体方案见答案。答案:(1)细胞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B(m)A(m)B/A值B(m)A(m)B/A值B(m)A(m)B/A值12345平均值(2)结果分析:B/A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下降,说明质壁分离程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3)平均值设置清水对照组,观察清水中的黑藻细胞,确认其细胞形态正常,无质壁分离现象(4)取盐碱地上的植物与黑藻植物的叶片若干,用吸水纸吸干水分;配制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上述两种叶片放入蔗糖溶液中,浸泡10分
49、钟;将上述两种叶片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其B/A值的大小。B/A值小,质壁分离程度大,说明细胞液浓度低。类型一结构代谢类综合题 1.下图1为某细胞模式图的一部分,图2中ah为细胞器或细胞的某一结构,图2中各结构放大比例不同。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中填序号或字母): (1)ah中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结构是_,它的基本支架是_。(2)ah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_(填字母)。(3)若图1为人的唾液腺细胞,则其主要分泌物的化学成分是_,与其他没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相比,ah中数目一定较多的细胞器是_。(4)c结构上的为_。(5)如果图1细胞具有明显的b结构,则该细胞是否会出现g的现象?_,原因是_。(
50、6)若用龙胆紫溶液对图1中的结构进行染色,则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_。解析:(1)h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2)ah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b(液泡)和f(高尔基体)。(3)唾液腺细胞分泌的唾液中主要化学成分是唾液淀粉酶,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4)c是核糖体,它是翻译的场所,其模板是mRNA。 (5)如果细胞具有成熟大液泡,则表示该细胞为成熟细胞,无分裂能力。(6)龙胆紫溶液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染料,染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所以可以看到细胞核被染成紫色。答案: (1) h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2)b、f(3)蛋白质f高尔基体(4)mR
51、NA(5)不会 具有成熟大液泡的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不会再进行细胞分裂(6)细胞核被染成紫色2细辛是一种适宜在森林下腐质层深厚处生活的植物,滨藜是一种适宜在沙漠环境生活的植物。下左图是上述两种植物(用甲、乙表示)单位时间内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右图表示甲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左图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O、b1、b2、c)下的生理状态。请据图分析回答:(1)当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_。(2)右图中细胞器利用CO2的场所是_,细胞器利用O2的场所是_;、状态对应的光照强度依次是_。(3)假如滨藜、细辛两种植物叶绿体中的基粒大小和基粒类囊体层数
52、存在较大差异,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含有较大基粒和较多类囊体层数的植物是_。(4)漫射光环境中,光线以较短波长的光占优势。下图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部分表示被吸收的光线),则滨藜、细辛两种植物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的植物是_。(5)生产实践中经常在大棚中栽培乙植物。若左图表示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d点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若要改变这一限制因素,提高乙植物的产量,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的方法,其原理是_;增施有机肥后,若保持温度不变,则d点将发生的移动情况是_。解析:(1)当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既进行光
53、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2)右图中细胞器是叶绿体,利用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器是线粒体,利用O2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状态是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对应的光照强度是b2,状态只进行细胞呼吸,对应的光照强度是0。(3)含有较大基粒和较多类囊体层数的植物是阴生植物,而细辛是一种适宜在森林下腐质层深厚处生活的植物。(4)从图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部分表示被吸收的光线)可以看出,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的植物是吸收长波长的光,漫射光环境中,光线以较短波长的光占优势,滨藜是一种适宜在沙漠环
54、境生活的植物,是直射环境,所以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的植物是滨藜。(5)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之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大光合作用的速率不变,所以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CO2浓度;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的方法,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肥料分解,放出CO2;增施有机肥后,若保持温度不变,则光合速率应该提高,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增大,所以d点将向右上移动。答案:(1)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2)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内膜b2、0(3)细辛(4)滨藜(5)CO2浓度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肥料分解,放出CO2向右上移动3下面的甲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曲线,乙图为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
55、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柱状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OS段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2)甲图中_点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阶段。(3)甲图中,在OS段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场所有_。(4)在甲图C点,若光照不变,增加二氧化碳供应,则C5的变化是_。(5)乙图中,氧浓度在_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氧浓度在_时,最适于储藏该器官。(6)乙图中,氧浓度在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倍。解析:在甲图的OS段,植物叶肉细胞既要进行光合作用,又要进行呼吸作用,故此时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CO2增多
56、可使更多的C5与CO2结合生成C3。故在甲图C点,若光照不变,增加二氧化碳供应,则C5的变化是减少。组织细胞内的氧气越充足,无氧呼吸越弱,故在乙图中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最弱;在乙图中氧浓度为c时,细胞的呼吸作用最弱,最适于储藏该器官。有氧呼吸每消耗1分子葡萄糖,可释放6分子CO2,而无氧呼吸每消耗1分子葡萄糖,可释放2分子CO2。在乙图中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释放CO2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之比为53,进而推算出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答案:(1)光照强度(2)B、C暗反应(3)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4)减少(5)dc(6) 54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57、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试管纤维素悬液(mL)222纤维素酶溶液(mL)111反应温度()304050斐林试剂(mL)222砖红色深浅注:“”的多少代表颜色深浅。(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检测指标是_。(2)该实验_(能/不能)说明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原因是_。(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请你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验证哺乳动物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纤维素酶、唾液淀粉酶、纤维素、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5065水浴锅。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
58、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试管纤维素溶液淀粉溶液纤维素酶溶液唾液淀粉酶溶液甲实验步骤: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_。_。_。结果预测:_。实验结论:_。实验拓展: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其原因是_。解析:(1)自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人为改变的变量,从表中条件看,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纤维素酶的活性,可通过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予以说明。(2)由于
59、本实验温度梯度较大,不能说明40是该酶的最适温度。(3)依据实验目的和对照实验的思想,应该设计两组对照实验:一组用纤维素作为底物,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纤维素溶液,并分别向这两支试管中滴加等量且适量的纤维素酶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另一组用淀粉作为底物,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并分别向这两支试管中滴加等量且适量的纤维素酶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承接表格补充实验步骤时,要注意底物和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再向各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检测其中是否有还原糖生成,还应注意斐林试剂的使用,最后观察现象并记录。对于验证性实验的结果预测,实际上是对已知实验结果的预期过程。正常操作情况下,一定会出
60、现已知的结果,不然就是实验操作有误所致。针对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对应实验目的作出肯定的回答即可。根据酶的特性,这两种酶的最适温度是37,而20时酶的活性较低,催化反应物生成的还原糖较少,因而砖红色会浅些。答案:(1)温度还原糖的生成量(2)不能温度梯度较大(3)试管纤维素溶液淀粉溶液纤维素酶溶液唾液淀粉酶溶液甲乙丙丁实验步骤: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5065水浴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预测:含有纤维素和纤维素酶溶液的试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乙)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结论:(哺乳动物的纤维素酶
61、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实验拓展: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5研究表明,主动运输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示意图如下(图中a、b、c代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代表跨膜的离子或小分子)。请据图回答:(1)图中细胞质基质存在于_(填“P”或“Q”)侧,判断依据是_。(2)主动运输是由_所介导的物质_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3)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ATP驱动泵的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请你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实验步骤:第一步:取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第二步:将甲、乙两组细胞置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中,甲组细胞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_。第三
62、步:_。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a若甲、乙两组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同,则_。b_。解析:(1)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可知,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所以P侧为细胞外的环境,Q侧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质基质。(2)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把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3)本实验是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根据题干提示信息,自变量是细胞是否进行细胞呼吸,观察指标是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无关变量。答案:(1)Q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2)载体蛋白逆浓度(3)第二步:乙组细胞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或抑制乙组细胞的细胞呼吸)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
63、度a.小肠上皮细胞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的b若甲组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小于乙组。则小肠上皮细胞是以ATP驱动泵的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的类型二遗传推理类综合题1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三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二中的_。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一中的_。(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_。(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_。(4)仅有图三的实验过程,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解析:(1)32P标记的是(磷酸基团),(肽
64、键)不含S,有些(R基团)含S,故35S标记的是R基团。(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三实验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但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答案:(1)(2)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3)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4)不能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2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
65、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杂交组合及杂交结果回答问题。杂交组合亲本类型子代雌雄甲黄色()黄色()黄238黄230乙黄色()黑色()黄111,黑110黄112,黑113丙乙组的黄色F1自交黄358,黑121黄243,黑119(1)毛色的黄色与黑色的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判断的依据是_。(2)丙组的子代中导致雌雄中黄与黑比例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请设计方案验证你的解释。(3)甲组亲本的基因型是_。(4)从上述杂交组合中可以判断致死基因是_(显或隐)性基因,且与_(A或a)同在一条染色体上。_激素会促进致死基因的表达。解析:丙组杂交的亲本为乙组
66、的子代黄色个体,在丙组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黑色个体。所以黄色是显性性状。由此也可以得出丙组的亲本个体都为杂合体(Aa),其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比应为31,这在子代雌性个体中得到验证,且子代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比例为12,但在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黄色与黑色的比为21,其原因是子代黄色雄性个体中1/3的个体(基因型为AA)可能带有两个致死基因而死亡,生存下来的个体基因型为Aa,占子代黄色雄性个体的2/3。从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和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可以看出: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所在染色体上不带有致死基因,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
67、表达,故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甲组的子代中,只有黄色,说明甲组的亲本至少有一个个体是显性纯合体,但亲本中雄性黄色个体不可能是纯合体,则甲组的亲本基因型是AA()Aa()。答案:(1)黄色丙组杂交的亲本都是黄色,而其子代中出现了黑色,这属于性状分离。分离出的黑色性状是隐性性状(2)雄性个体含两个致死基因而致死分别取丙组子代中的黄色雌雄个体与黑色异性个体测交,并统计后代中黄色与黑鱼个体的比例。如果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统计学比例是11。则说明亲本的黄色个体都为杂合体;如果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统计学比例是21,则说明亲本的黄色个体中,有1/3的个体为显性纯合体,2/3的个体为杂合体。(3) AA()Aa()
68、(4)隐A雄性3已知南瓜的果形有圆形、扁盘形、长形,南瓜果肉的颜色有白色和黄色。现有黄色圆形、白色圆形、黄色扁盘形、白色扁盘形、黄色长形、白色长形6个品种。为探讨南瓜的果形和果肉颜色的遗传规律,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几组实验:实验1:黄色圆形白色圆形,F1为黄色扁盘形,F2中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长形27189631。实验2:实验1的F1白色长形,子代中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长形121211。实验3:黄色长形白色长形,F1为黄色长形。F2中黄色长形:白色长形3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1)实验1中F2的黄色扁盘形南瓜中,能稳定遗传
69、的个体占_,自交后代中能产生31比例的个体占_。(2)假如用实验1的F1与实验3的F1杂交,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3)果肉颜色由_对基因控制(自设基因)。果形由_对基因控制(自设基因)。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定律。实验1中,黄色圆形和白色圆形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_。另选两个品种杂交产生的F1和F2的结果与实验1相同,它们是_。(4)实验2子代中的白色扁盘形个体自由交配,其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白色圆形个体的比例是_。解析: 解题时首先可将实验1拆分成:黄色白色,F1为黄色,F2中黄色白色(27183)(961)31。圆形圆形,F1为扁盘形,F2中扁盘形圆形长形(279)(186)(31)96
70、1。从拆开的杂交组合的子代961的表现型比可以看出:扁盘形、圆形、长形是由两对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1中27189631是(31)与(961)的积。因此可以肯定黄色、白色与扁盘形、圆形、长形之间也是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由实验3可知,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设黄色与白色由A、a控制,果形由B、b与D、d两对基因控制。实验1中亲本黄色圆形和白色圆形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和aabbDD,F1的基因型就是AaBbDd,F2中黄色扁盘形南瓜的基因型就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8种,且比例为1224244
71、8,其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比都为31。实验1中F1的基因型是AaBbDd,它也可以由黄色扁盘形(AABBDD)与白色长形(aabbdd)杂交产生。实验3中F1的基因型是Aabbdd,实验1的F1与实验3的F1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有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白色长形,比例是363121。实验2子代中的白色扁盘形的基因型是aaBbDd,自由交配后代中的白色圆形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比例为1212,占总数的6/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
72、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dd和aabbDD,占总数的1/8。答案:(1)1/272/9(2)黄色扁盘形黄色圆形黄色长形白色扁盘形白色圆形白色长形363121(3)12自由组合AABBdd、aabbDD黄色扁盘形、白色长形(4)1/84果蝇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下表所示6个纯种品系果蝇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编号,品系a为显性性状,其余性状均为隐性性状。品系abcdef性状野生型白眼黑体痕迹翅棕眼紫眼染色体X进行伴性遗传研究时,最恰当的果蝇交配品系组合是_(填品系代号)。若通过翅和眼的性状,探究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时,最恰当
73、的果蝇交配品系组合是_(填品系代号)。(2)下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及部分基因位置的示意图,已知长翅(A)对残翅(a)、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 有长翅黑身果蝇和残翅灰身果蝇杂交,F1为长翅灰身和长翅黑身,比例为11,则两亲本基因型为_;如果灰身基因B存在纯合致死效应,当F1的长翅灰身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中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基因突变,使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突变为a,该细胞以后减数分裂正常,则其可产生的配子有_种。假设果蝇的某个卵原细胞(2n8)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均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3H标记,该卵原细胞在1H的环境中进
74、行减数分裂,若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次级卵母细胞中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_条。现有一定数量的刚毛和截刚毛果蝇(均有雌雄),且刚毛对截刚毛为显性。请设计实验来确定其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_。解析:(1)研究伴性遗传要选择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最恰当的果蝇交配品系组合是a和b。研究基因自由组合应选择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翅和眼的性状,所以最恰当的果蝇交配品系组合是d和e。(2)长翅黑身果蝇和残翅灰身果蝇杂交,F1中就翅型来说是只有长翅,而对体色来说既有灰色又有黑色,且比值是11,所以两亲本基因型为AAbb、
75、aaBb,F1的灰身长翅果蝇基因型是AaBb,彼此交配得到后代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B的个体死亡,所以长灰长黑残灰残黑(93)3(31)16321。据题意可知,产生的配子是AB、aB、ab、ab或Ab、ab、aB、aB,所以有3种。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被3H标记的染色体形成的染色单体都被3H标记。当3H标记的染色体完全分到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故有8条。刚毛和截刚毛基因,对于雌性果蝇,不论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而对雄果蝇来说位于常染色体时是成对存在,位于X染色体时则是成单存在。由于刚毛对截刚毛为显性,若要选择雌性刚毛果蝇,
76、则不论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后代雌雄果蝇均有差别,无法做出判断,所以应选截刚毛雌果蝇和刚毛雄果蝇杂交。答案:(1)a和bd和e(2)AAbb、aaBb6长灰3长黑2残灰1残黑38截刚毛雌果蝇刚毛雄果蝇,子代中雌果蝇全部刚毛,雄果蝇全部截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中雌、雄果蝇均既有刚毛又有截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5育种工作者在培育优良种兔的过程中,偶然在白色短毛(B)和白色长毛(b)的兔群中,发现了一只珍贵的黑色短毛公兔。(1)育种工作者为了鉴定此黑色性状的产生是否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就让这只黑色公兔与多只白色雌兔交配。请你预测:如果后代中一直未出现黑色兔,说明黑色性状的产
77、生是由_引起的。如果后代中黑色兔与白色兔的比例为11,说明黑色性状是由_引起的。且黑色是_(显性、隐性)性状。如果经推测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可以通过_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来证实。(2)有育种工作者提出的思路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从黑色公兔的细胞中分离出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先构建成_,然后通过_方法导入白色长毛兔的受精卵中,经_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与受精卵供体相同_的母体的子宫或输卵管内,使其发育成为具有黑色长毛性状的兔。解析:(1)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由于在白色兔中偶然发现了黑色兔,如果黑色兔与白色兔杂交后子代中黑色白色11,则亲本中的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体,黑色个体是杂合体
78、。如果白色个体是杂合体,那么在白色的后代中黑色个体就会以一定的比例出现,而事实是偶然出现黑色兔。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的。(2)基因工程育种也是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就是把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构成表达载体后,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到白色长毛兔的受精卵中,然后培养到桑椹胚阶段,再移植到与受精卵供体相同生理状态的母体的子宫或输卵管内,让该胚胎发育成为具有黑色长毛性状的兔。答案:(1)环境基因突变显性显微镜(2)表达载体显微注射胚胎早期生理状态类型三生理调节类综合题1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
79、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步骤: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 min,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 h。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_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 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_。_。_。(3)实验分析: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_,将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_。每一组要10条,而不是1条的原因是_。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80、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_。解析:为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将两组实验用相同且适宜的浓度处理,还应去除胚芽鞘尖端并用蒸馏水浸泡以避免原有和新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根据实验目的可判断实验结论应有“作用大于”“作用小于”“作用等于”这三种情况,据此可预测对应的三种实验现象。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但浓度不同的情况。答案:(1)相同且适宜(2)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甲组胚芽鞘的
81、平均长度小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小于IAA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与乙组的相同。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和IAA的相同(3)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除去切段中的内源激素 求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2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枫树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处理一段时间,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下图表示枫树种子在经过处理后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_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_对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用。
82、(2)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_。(3)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4)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也存在类似的休眠现象,要想破除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应该使用图中的_进行处理。(5)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线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以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的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的可见光光照,给予乙组_光照。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高度,并测量_的含量。预
83、测实验结果:_。解析:(1)从曲线可以看出,枫树种子在经过处理后脱落酸含量下降,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含量升高,说明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用。(2)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3)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由曲线可知,要想破除马铃薯块茎的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应该使用图中的细胞分裂素或赤霉素进行处理。(5)要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的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就要用一定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小麦幼苗。然后测量小麦幼苗的高度和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答案:(1)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84、(2)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裂素或赤霉素(5)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线 两组幼苗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 甲组小麦幼苗的高度大于乙组,甲组幼苗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3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下图所示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的_浓度高于膜内的,膜内的_浓度高于膜外的。(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3)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
85、落后的是_图。原因是_。(4)如下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状态时的电位,请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 解析:(1)在静息状态下,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的,K浓度刚好相反;此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2)甲图中,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均插在膜外,这两处电位相同,故测不到静息电位。应将其中一个电极插入膜内侧,才能测到静息电位。(3)兴奋在突触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的扩散速度比电信号的传播速度慢得多,故乙图中指针偏转落后。(4)静息状态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外Na内流。造成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随着兴奋的传导,受刺激部位又恢复静息状态。故膜电位变
86、化为先增大,后恢复为原状。答案:(1)外正内负NaK(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3)乙甲图中的神经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乙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存在突触延搁,时间稍长(4)如下图所示 4.人体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图1表示人体某器官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模式图,图2是雌性激素调节细胞功能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1中的_(填名称)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作用于炎症部位的淋巴细胞,使炎症减轻。(2)图1中物质由产生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物质的名称是_ 。和图2中的雌
87、性激素一般都有对应的结构,从位置上看在图1、图2中有何不同?_。(3)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在此发生了_的信号转换过程。(4)人体在初次接触新病毒时,免疫系统往往会产生过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由图1分析可知医生可给病人注射_以降低免疫反应。(5)性激素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过程来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结合图2分析,其调节作用的机理是:性激素以_方式进入细胞后形成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并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的_过程,最终使细胞内酶等蛋白质合成增加,产生一系列效应,从而使机体生长加快。解析:(1)图1中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图1中是神经递质,
88、图1(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图2受体位于细胞内。(3)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白细胞介素作用于时,发生了由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4)人体在初次接触新病毒时,免疫系统往往会产生过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由图l分析可知医生可给病人注射糖皮质激素以降低免疫反应。(5)性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后形成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并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答案:(1)脑垂体(2)神经递质图1(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图2受体位于细胞内(3)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4)糖皮质激素(5)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转录5下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如_、免疫细胞和_等免疫活性
89、物质组成。(每空答出一个即可)(2)图中实线表示_过程,虚线表示_过程。图中乙细胞是_,丁细胞是_。戊是_,其合成分泌与_和线粒体有关。(3)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人体内的T细胞,对机体免疫造成的影响是_。(4)重症肌无力是患者体内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所以属于_病。解析:(1)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B细胞、浆细胞、抗体是体液免疫特有的,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特有的。图中乙细胞是浆细胞,丁细胞是效应T细胞。戊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
90、粒体有关。(3)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杀伤T细胞后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4)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1)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浆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3)T细胞被杀死,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4)自身免疫6据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为了研究桑叶提取液降血糖的效果,某研究小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100只、桑叶提取液、链脲佐菌素(STZ),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注:大鼠全部用于实验,实
91、验过程中全部存活;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实验步骤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1)随机取80只大鼠,禁食12 h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适量STZ (注射的STZ的量根据大鼠质量,按65 mg/Kg的比例确定,注射时需将STZ溶于适宜浓度和PH的枸橼酸盐缓冲液中),在B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_。(2)注射48 h后,血糖浓度高于13 mmolL1,尿中出现糖,并出现_等症状者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步骤二:检验桑叶提取液降血糖的效果(1)将实验步骤一中剩余的20只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均分成乙、丙两组。(2)_。(3)每天对丙组的每只大鼠灌
92、喂桑叶提取液2 mL,连续灌喂4周;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_。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4)4周后,_。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但未标明组别。请根据上述步骤将组别栏补充完整(用甲、乙、丙表示)。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的影响组别数量实验开始时(mmolL1)给药4周后(mmolL1)A.203.851.283.942.20B.2018.623.0810.122.65C.2019.463.9819.002.70实验结论:_。解析:糖尿病大鼠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由实验可知,正常大鼠给药前后血糖浓度基本不变,糖尿病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后血糖浓度会下降,而
93、不灌喂桑叶提取液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将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由表格数据可知,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但不能使其降到正常水平。答案:实验步骤一:(1)等量的枸橼酸盐缓冲液(2)多饮、多食、多尿实验步骤二:(2)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3)灌喂蒸馏水2 mL/d,连续灌喂4周(4)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A.甲 B丙C.乙 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类型四生态环境类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
94、清晨水稻叶片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鲤鱼提供食物(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降低水中铵盐浓度,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材料二 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处理调查农户农药投入(kghm2)农药使用次数(次)水稻产量(kghm2)鱼产量(kghm2)稻鱼系统1237.363.16 364.51438.34水稻单种系统11110.496.56 458.66(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的功能是_,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2)请在相应位置
95、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3)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_。(4)下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稻鱼共生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少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请分析,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_。解析:(1)水稻、杂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根据题干中描述的种间关系,可知鲤鱼既能捕食水稻叶片,也捕食稻飞虱。而稻飞虱食用水稻叶
96、片中营养,故其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首先构建食物网,然后用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即可。(3)稻鱼系统取得的明显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取得的明显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5)要根据肉食性鱼类和植食性鱼类的捕食对象引起的后果回答。答案:(1)固定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捕食和竞争(2)如下图: (3)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鱼的产出(4)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缺一不可)(5)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不利于水稻生长2图
97、1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2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光合作用总量减去呼吸作用总量)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克。(2)据图2分析:草原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_之间,这样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多的畜产量。但是由于我国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土地沙化逐年加重,避免现存草原沙漠化和治理已沙漠化的草原是国家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请为此献计献策:_。(3)从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来看,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图中c点放牧量。生物多样性会 _。从生
98、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草地对水土的保持、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_价值。解析:(1)图1中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因为传递效率为20%,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根据图1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为:151/3555151/355151/355875克。答案:(1)竞争和捕食875(2)bc切实做到合理放牧,适当栽种防护林(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降低间接3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图甲表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单位:l014 kg Ca1),图乙表示陆地生态系统在A时期一年中的CO2释放和消耗具体状况(说
99、明:A表示生产者呼吸释放量,B表示分解者呼吸释放量,C表示消费者呼吸释放量,D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的碳在绿色植物细胞的_(场所)被固定。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是由绿色植物细胞的_(部位)吸收的。(2)分解者通过_和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发生在分解者细胞的_或_(部位)。(3)图甲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从
100、图乙中可知。流经该陆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_表示;B越小,说明该陆地生态系统积累的有机质就_;生产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图中的_表示。解析:(1)碳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其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驱动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CO2在绿色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而被固定,而太阳能是由绿色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基粒中的色素吸收的。(2)呼吸作用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分解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分解者是原核生物,则CO2释放发生在
101、细胞质基质,若分解者是真核生物,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发生分解有机物的反应,产生CO2。(3)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呈动态平衡)。图甲中A时期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相等(呈动态平衡)。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出现温室效应。(4)流经该陆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这个过程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的,可以用生产者光合作用总CO2消耗量表示,也可以用生产者同化作用量的大小表示。分解者呼吸释放CO2量越小,说明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遗体中的
102、有机物不能尽快地转化成无机物,积累的有机质就越多。答案:(1)CO2叶绿体基质叶绿体基粒(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质基质(3)A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稳定性CO2(4)D越多D4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请回答有关问题:(1)我国民间谚语云:“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鱼在水里跃,地震快要到。”此谚语可用来形容地震来临前动物的异常表现。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信息,说明_。(2)地震造成灾区食物减少,环境恶化,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当地濒危物种就是保护
103、生物多样性,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_价值。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是_的结果。(3)“生态修复”是灾后重建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除统筹规划、防止污染、合理用地外,还要对濒危物种采取_、_等保护措施。(4)根据生态工程原理,震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应注意_。 回填土壤,覆盖裸露山体引进经济树种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封山育林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开发旅游资源不可忽视其固有的强大的生态恢复力量(5)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会对海洋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邻国的居民也很担心放射性碘的污染,出现了“盐荒”。事实上,海洋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可以调节生态系统的_和_,从而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生态系统
104、的信息传递形式主要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谚语中鸡的“闹”、猪的“跳”、鱼的“跃”都表现出反常的行为特征,因此属于行为信息的范畴。这说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持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价值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自身平衡,故为间接价值。(3)灾后重建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通常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但因地震造成土地表层的破坏和食物短缺等影响,易地保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4)地震后的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程度的创伤,此时生态恢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原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若不加以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而是引入新生物或开垦耕地
105、、开发旅游资源势必加重生态系统的负担,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完全崩溃。(5)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海啸和核泄漏的影响。答案:(1)行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2)间接自然选择(3)就地保护易地保护(4)(5)一定的自我调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5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单位:百万千焦),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下图表示乙动物利用食物的情况,据图回
106、答下列问题:生物类群同化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甲(_)65.53.015.041.5乙15.0(_)0.522.5丙21.4微量(不计)无0.6(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百万千焦,乙丙能量递减的原因之一是乙呼吸消耗了_百万千焦的能量。(2)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约为_。(3)恒温动物的D/C一般_(高于、低于或等于)变温动物的。要提高肉用畜牧动物生长量一般需_(提高、降低或不变)C/B。如果乙是食草哺乳动物,那么食肉哺乳动物的C/B一般_(高于、低于或等于)乙的。(4)乙有机物质积累量D的数值是_百万千焦。(5)有一种蜣螂专以乙的粪便为食,设乙在某段时间内所
107、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_kJ。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即生产者的同化量。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其余的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这部分能量除部分未被刺用和传递给分解者外,其余可以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两种计算方法:150 000149 875125(百万千焦)或65.53.015.041.5125(百万千焦)乙丙能量递减的原因之一是乙呼吸消耗了能量,即15.00.522.510(百万千焦)。(2)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2/15100%13.3%。(3)
108、D/C的含义是有机物积累量/同化量。在同化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恒温动物要维持自身的体温,需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其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要少于变温动物的。可见,恒温动物的D/C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C/B即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高就意味着消耗同样多的食物能够让肉用畜牧动物生长量提高。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等,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同化,即食肉哺乳动物的C/B值要高于食草哺乳动物。(4)乙有机物质积累量D的数值是同化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量。即15105(百万千焦)。(5)乙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乙的同化量。而属于生产者
109、同化的能量中未被乙利用的能量。因此,乙的同化量中流入蜣螂体内的能量为0。答案:(1)12510(2)13.3%(3)低于提高高于(4)5(5)0 专题33种实验题的答题模板题型一验证性实验流程简图答题模板从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目的就是实验结论,在答实验结论时可照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一般由三段组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实验具体过程描述”实验原理中“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可作为实验结果的参考;有些题目要求对实验结果分析,其实就是对实验原理的考查,所以对实验结果分析时套用实验原理即可依据所给材料,消去已用材料,分析选用未用材料实验步骤一般从
110、以下3点考虑:取材分组:将若干生长状况、大小等相同的材料(用具)均分为若干组,并用A、B、C进行标号材料处理:不施加实验变量(自然条件或模拟自然条件)设为对照组;施加实验变量,设为实验组(或是相互对照组);控制无关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试剂等量且适量观察记录:反应(生化反应类)或培养(生理实验类)相同时间后,观察指标(特异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等)或测定指标(生长发育速度、生化反应速度等)、记录数据依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照抄实验目的以例示法示例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的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实验原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
111、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水平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材料用具:正常小鼠4只、注射器、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1)实验步骤:将正常小鼠随机均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_。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_。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_。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_。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得到缓解,B组_。(2)该实验过程可以说明_。(3)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_。模板套用验证胰岛素具有低血糖的作用,自变量:胰岛素含量;因变量:小鼠的活动情况先
112、注射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再注射葡萄糖溶液,低血糖症状得到缓解通过对该实验的材料用具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验步骤可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未用补充题中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B组小鼠的活动状况无变化;A组小鼠的低血糖症状得到缓解,B组小鼠的活动状况仍无变化。“该实验过程可以说明”即填实验结论,照抄实验目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即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以套用实验原理分析为:
113、注射胰岛素溶液后,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引起血糖含量下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答案(1)小鼠的活动状况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的活动状况无变化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小鼠的活动状况无变化(2)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3)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小鼠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引起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实验对照加减法(1)适用实验:若实验的操作步骤中需要进行对照,就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解答。(2)方法:减法原理:实验需要消除或减去某变量,从而反映出某些特征。例如探究光合作用中CO2作用的实验,实验组就需要用NaOH除去CO2,即减去了变
114、量。加法原理:实验需要施加某变量,从而反映出某些特征。例如探究某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实验组需要饲喂或注射某激素,即施加了变量。自身对照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如探究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中,先依据减法原理在完全营养液中去掉某种矿质元素,培养一段时间出现了某些特征之后,再运用加法原理补充这种元素。题型二探究性实验流程简图答题模板从试题中提出的问题“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有些试题要求写出实验研究课题,就是要求写实验目的,可套用“探究对的”这句话假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对所研究的对象设想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或解释,即实验原理。提出一种可能的实验原理,换用陈
115、述句表述同验证性实验 同验证性实验先假设出可能的实验结论再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反过来写,即反推正写法常见三种结论:实验变量有利、促进;实验变量不利、抑制;实验变量无影响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论”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论以例示法示例某同学由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温度能否影响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请以蝌蚪的变态发育情况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探究经过50C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是否发生了改变,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1)材料用具:体积相同的玻璃缸几个,清水,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蝌蚪60只,饲喂蝌蚪的饲料,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
116、性的甲状腺激素,50C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的甲状腺激素等。(2)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3)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模板套用探究经过50C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是否发生了改变,自变量:是否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因变量:蝌蚪的变态发育情况本题不要求材料均未用经分析该实验应分三组,分别用未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添加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添加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第一步(取材分组):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蝌蚪随机平均分成A、B、C三组,分别放在加入等量的清水的三个玻璃缸中,A为对照组,B、C为实验组。第二步(材料处理):A组每天用适量的未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117、喂养蝌蚪;B组每天用等量添加适量的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C组每天用等量添加与B组等量的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第三步(观察记录):把小蝌蚪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先后顺序假设处理后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的改变情况实验结果预期(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先后顺序)假设1:活性增强CBA假设2:活性减弱BCA假设3:活性不变CBA假设4:失去活性BCA答案(2)第一步: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蝌蚪随机平均分成A、B、C三组,分别放在加入等量的清水的三个玻璃缸中,A为对照组,B、C为实验组。第二步:A组每天用适量的未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B组每
118、天用等量添加适量的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C组每天用等量添加与B组等量的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蝌蚪。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第三步:把小蝌蚪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先后顺序。(3)如果B组玻璃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时间早于A组玻璃缸中的蝌蚪,但晚于C组玻璃缸中的蝌蚪,说明经过50C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增强;如果C组玻璃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时间早于A组玻璃缸中的蝌蚪,但晚于B组玻璃缸中的蝌蚪,说明经过50C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减弱;如果B、C组玻璃缸中的蝌蚪同步发育成青蛙,且均早于A组玻璃缸中的蝌蚪,说明经过50C
119、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不变;如果A、C组玻璃缸中的蝌蚪同步发育成青蛙,且均晚于B组玻璃缸中的蝌蚪,说明经过50C的温水处理10 min后的甲状腺激素失去生物活性。结果结论假设法(1)适用实验:如果要求预测实验结果,就可以用“假设法”进行解答。(2)方法:先假设实验结论,再推出所对应的实验结果,然后逆过来写,即先写结果再写结论(一般用“看得见”的结果得出“看不见”的结论,即结果是可测量可观察的,结论是不可测量不可观察的)。若仅A、B两组且B为对照组,则AB“促进”;AB“抑制”;AB“相同或无关。”若有A1、A2、A3、A4多组实验,则结果有如图所示的多种可能(单调递增、
120、单调递减、先增后减、先减后增、无影响、无规律等),结论也有相应的多种可能。题型三评价和修正性实验流程简图答题模板若无对照,则参照实验组补充对照组;若有对照,则看对照是否有标记、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是否遵循了等量原则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实验仪器、药剂的使用是否准确是否需要搅拌、冷却等,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实验目的是否与实验结果、结论对应,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否讨论全面,是否是先写结果后写结论以例示法示例某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叶绿体中色素对不同波长光(可见光范围)的吸收情况是否与课本中的现象相同,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从室外随意搬
121、取4株天竺葵,制作4个能装下天竺葵的相同规格的黑色硬纸盒,在每一个硬纸盒内分别装上一只不同颜色(绿、青、蓝、紫)、功率相同的彩灯;(2)将4株天竺葵分别放入4个黑色纸盒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接通电源,光照4小时;(3)从4株经光照后的天竺葵上同时各取一片叶片放入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碘液;(4)观察并比较各培养皿中叶片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请你指出以上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不足一:_修改为:_不足二:_修改为:_不足三:_修改为:_模板套用虽有对照,但经分析发现有两点错误:没有对所用器材做标记、编号;对照组不全,在可见光部分的光应设置7组(红、橙、黄、绿
122、、青、蓝、紫 )步骤不完整:没有进行暗(饥饿)处理材料选择不当:没有说明天竺葵的生长发育状况是否一致;没有说明叶片选取是否一致条件不可行:叶片直接滴加等量碘液处理条件不对,叶片应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待脱色冷却后再用碘液染色;叶片选取条件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经照射处理后的叶片实验目的与实验结果不对应:结合课本中实验可知实验结果应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答案不足一:没有对所用的器材编号修改为:将实验装置以及培养皿等编号不足二:对照组设置不全修改为:选7株天竺葵,制作7只相同规格的黑色硬纸盒,设置7组(红、橙、黄、绿、青、蓝、紫)彩灯,编号为17不足三:步骤不
123、完整(没有进行黑暗或饥饿处理)修改为: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24小时不足四:材料选择不当(没有说明天竺葵的生长发育状况是否一致,没有说明叶片选取是否一致)修改为:选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选取日龄相同、大小相似的叶片不足五:条件不可行(对叶片直接滴加等量碘液处理条件不对;叶片选取条件也是有要求的)修改为:取7只相同的烧杯,各装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至烧杯1/3处;取7只相同的培养皿,各装入碘液至培养皿的1/3处;从经照射处理后的7株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片放入烧杯中,隔水加热;待叶片脱绿后,将叶片放入培养皿中,并使碘液浸没叶片不足六:实验目的与实验结果不对应修改为:实验结果应为叶绿体中色素主
124、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注:答出三项,只要符合实验设计原则,答案合理即可)1.取材、分组、编号的答题语言若实验材料为植物,可描述为“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若实验材料为动物,可描述为“选择年龄、体重(体长)(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若实验材料为溶液,可描述为“取两支(或多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或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2实验组、对照组设置的答题语言可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如“在A、B两组均加入等量的(或相同的)”;“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如生理盐水、
125、蒸馏水、清水等)”。在某些具体的实验设计中,也可用具体的量表达出来,如“在A组中加入2 mL在B组中加入2 mL”。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组加入试剂时,若另一组不需加入试剂,则必须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或相应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溶液;如果用试管做实验,实验中加入试管的各溶液的总量一般不超过10 mL。3培养(或处理)、观察、记录的答题语言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或定时)观察(或测定)做好记录(计算出平均值);A组中出现了现象,B组中出现了现象,或A组比B组或A组的长度等于(大于、小于)B组的长度,等等。4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答题语
126、言(1)预测结果:“变量促进结果;变量抑制结果;变量与结果无关”,或“全肯定;全否定;一肯定一否定”等。例如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这个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时,有以下3种可能: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3的催化效率;Fe3的催化效率高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与Fe3的催化效率基本相同。根据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可知,是最可能的结果。(2)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一般都用“如果(若)就(则)”来描述,不能前一个结果和结论用“如果(若)就(则)”来描述,后面的结果和结论用“反之”“否则”等词表示。示例据新华社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体中一种重要激素,即所谓
127、的“瘦素”,这种激素能够控制人的食欲,注射后,食欲会下降,从而对人体是否发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是否具有减肥作用,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题目:“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是否具有减肥作用。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生理盐水,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步骤设计:(请简要写出)第一步:_;第二步:_;第三步:_;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至少写出三种情况)_;_;_。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题,探究性实验
128、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目的上是不同的,验证性实验是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而探究性实验是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因而在实验假设上探究性实验一般采用“如果A,则B”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和解释。对应假设,探究性实验的实验预期应分类讨论,往往有三种可能性(即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或又会怎样”,但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本题在实验设计步骤上和Px示例一样,也分四步:(1)取材、分组、编号;(
129、2)实验处理,实验组、对照组的设置;(3)培养(或处理)、观察、记录;(4)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但在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上,要分“如果甲组的大鼠食欲下降,体重比乙组轻”“如果甲组的大鼠食欲旺盛,体重比乙组重”“如果甲、乙两组的大鼠食欲和体重差别不大”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答案第一步:选取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相当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并编号为甲、乙第二步: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饲养一段时间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如果甲组的大鼠食欲下降,体重比乙组轻,说明“瘦素”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具有减肥作用如
130、果甲组的大鼠食欲旺盛,体重比乙组重,说明“瘦素”能增强动物的食欲以及具有增肥作用如果甲、乙两组的大鼠食欲和体重差别不大,说明“瘦素”对动物的食欲和体重都无影响1辽宁地区有种在海边生活的植物蓬碱草,它在每年四五月份长出地面,开始为绿色,慢慢变红,到了九月份便形成浓烈的红,铺满整个海滩。在9月初,蓬碱草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绿色。为了探究蓬碱草叶片变红的原因,某校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假设:蓬碱草变红与叶片的叶绿体中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关。实验材料:略实验步骤:在同一海岸处取生长时期相同的_各若干株。各称取5克叶片剪碎后放入A、B两个研钵中。分别向A、B两个研钵中加入_,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
131、用_法分离滤液中的色素,得到两组滤纸条。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请回答:(1)实验步骤中分离滤液中色素时依据的实验原理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_不同,从而将它们分离开。(2)根据实验假设,同学们应着重观察和比较两组滤纸条从上到下的第_条色素带。(3)实验预期和结论:红叶组与绿叶组相比,若红叶组着重观察的那条色素带_,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4)若通过本次探究,几乎所有同学都证明了上述假设不成立。那么,根据细胞学知识,你认为蓬碱草叶片变红最可能的原因是与叶片细胞内_中的色素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这一假设是正确的?请写出简要的设计思路。解析:由
132、实验目的可知,若要探究蓬碱草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否为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需选择正常绿叶蓬碱草和红叶蓬碱草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根据教材实验介绍可知,在提取色素时需加入适量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以提取到足量的色素;纸层析法的实验结果是得到不同色素不同分布的滤纸条。(1)分离滤液中的色素依据的实验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将它们分离开。(2)实验假设蓬碱草变红是由于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因此应着重观察和比较两组滤纸条从上到下的第1条色素带。(4)绿色植物液泡中也可能含有色素,可借助显微镜观察。答案:实验
133、步骤:正常绿叶蓬碱草和红叶蓬碱草适量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纸层析(1)溶解度扩散速度(2)1(3)颜色深、色素带宽(4)液泡将绿叶蓬碱草和红叶蓬碱草的叶片细胞制作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液泡的颜色。2适当补碘有益于人体健康,但碘是否越多越好呢?上图是在不同浓度碘水饲喂下小鼠甲状腺肿患病率的实验结果,据此结果可推断出_的结论。为验证上述结论的真实性,请你设计一个验证实验。材料用具:年龄一致、发育正常、体重与健康状况相近、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的雌雄小鼠各100只,普通饲料(缺碘,其他营养全面),5组不同浓度的碘水溶液,红外微光谱仪(通过体表测定小鼠甲状腺大小)。(1)实验步骤:_;_;_;_;一段
134、时间后,用红外微光谱仪测定小鼠甲状腺大小,统计各组小鼠甲状腺肿的患病率。(2)如果严格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操作,各组实验结果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验设计类试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碘对生物体具有双重作用”,自变量是碘浓度,根据材料用具提供的5组不同浓度的碘水溶液,可明确应设置5组进行对照实验。因变量为碘对生物体的影响,根据材料用具中红外微光谱仪和步骤的提示,可通过测定小鼠甲状腺大小来统计各组小鼠甲状腺肿的患病率,并以此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答案:碘对生物体具有双重作用(1)将小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并编号A、B、C、D、E,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用红外微光谱仪测
135、定各组小鼠甲状腺大小并记录分别给A、B、C、D、E组小鼠每天定时饲喂等量饲料并添加等量不同浓度的碘水溶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2)实验时间太短、碘水浓度配制不合理3为了探究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某激素X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实验材料:取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某激素X溶液、喷壶等。(1)实验步骤: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用喷壶分别将等量的_和_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将两组幼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
136、株的_。(2)为实验结果设计表格。(3)预测实验结果。(4)后经科学家测定某激素X为赤霉素,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实验原理:_。实验结果:_。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找出自变量(某激素X的有无)、因变量(株高)。(1)应用“材料用具消元法”和“实验对照加减法”进行解答。先用“材料用具消元法”对已用材料消元后,找出未用材料(蒸馏水、适宜浓度的某激素X溶液);再用“加法原理”由题目可知B组为实验组,应加适宜浓度的某激素X溶液;最后排序填充。(2)应用“图像表格变量法”进行解答。列标题对应自变量(某激素X),行标题对应因变量(株高)。 结果组别 株高株1株2株3株4平均值A组B组(3)应用“结果结论假设法”进
137、行解答。假设某激素X有使植株矮化的作用,则A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B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假设某激素X对植株高度无作用,则A组植株的平均高度等于B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假设激素X对植株有增高作用,则A组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4)应用“目的原理代入法”进行解答。赤霉素是课本中的知识,只要把课本内容代入题中,最后扣题即可。代入实验原理,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答案:(1)蒸馏水适宜浓度的某激素X溶液高度(2)结果试剂组别株高株1株2株3株4平均值A组(对照组)蒸馏水B组(实验组)适宜浓度的某激素X(3)A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B组植株的平均高度;A组植株的平均高度等于B组植株的平均高度;A组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
138、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证明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4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两大类呈香物质。结合态呈香物质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本身没有香气,但在D葡萄糖苷酶作用下能分解释放出具有挥发性的游离态呈香物质。若香梨在储藏期间上述转变过程迅速,会导致部分香气成分丧失,影响果实的风味和品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目的是_。(2)本实验中,检测的原理如下:对硝基苯D葡萄糖苷(pNPG)对硝基苯
139、酚对硝基苯D葡萄糖苷(pNPG)与香梨中的_分子结构相似,能在D葡萄糖苷酶作用下生成对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在碱性条件下显黄色。由于不同香梨中的_不同,以上反应完成后,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的黄色深浅不同,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的吸光值也不同。与事先配制好的对硝基苯酚标准溶液的_进行比较,确定_含量,然后推算出_。(3)实验步骤:提取样液:定期称取不同储藏条件下的香梨10.0 g,立即在液氮下研磨成粉末,加入经适量预冷的pH 6.0缓冲液,在冰浴下研磨成匀浆,于4C条件下离心获得的上清液,即D葡萄糖苷酶粗提取液,用pH 6.0缓冲液定容至10 mL,置于4C条件下保存备用。检测样液:在10
140、mL试管中依次加入0.6 mL缓冲液,1.0 mL酶粗提取液和0.2 mL 10 mmol/L pNPG,混合均匀,迅速盖上试管塞后立即放到37C条件下反应60 min,加入Na2CO3终止反应,然后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提取样液过程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_。检测样液时,酶促反应需控制在pH 6.0、37C条件下完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4)实验结论:在四种不同条件下储藏的香梨中,游离态呈香物质均约在储藏_天时相对较多,在_储藏时,香梨的风味和品质最佳。解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库尔勒香梨果实的储存条件,因变量是D葡萄糖苷酶含量变化(D葡萄糖苷酶活性),因此,此实
141、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D葡萄糖苷酶含量(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或探究不同储存条件对D葡萄糖苷酶含量(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2)对硝基苯D葡萄糖苷(pNPG)与香梨中的结合态呈香物质的分子结构相似。由于不同香梨中的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不同,以上反应完成后,在碱性条件下呈现的黄色深浅不同,在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吸收波长处测定的吸光值也不同。与事先配制好的对硝基苯酚标准溶液的颜色进行比较,确定对硝基苯酚含量,然后推算出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3)提取样液过程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保持D葡萄糖苷酶含量或抑制D葡萄糖苷酶失活、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以提高实验的精确
142、度。为保证酶的活性,检测样液时,酶促反应需控制在最适条件下。(4)根据曲线变化规律可知,在四种不同条件下储藏的香梨中,游离态呈香物质均约在储藏40天时相对较多,在1%涂膜储藏时,香梨的风味和品质最佳。答案:(1)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D葡萄糖苷酶含量(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或探究不同储存条件对D葡萄糖苷酶含量(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2)结合态呈香物质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颜色(或吸光值)对硝基苯酚D葡萄糖苷酶的含量(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3)保持D葡萄糖苷酶含量(或抑制D葡萄糖苷酶失活、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此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pH 6.0是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pH,37C是D葡萄糖苷酶的
143、最适温度)(4)401%涂膜5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鱼类体表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运动能够引起鱼类体色的改变,研究中通常采用不同的色素细胞指数等级来表示色素颗粒扩散的程度。(1)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的眼和松果体作为_接受这一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_,经分析综合最终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_,使体表颜色加深。由此可以看出:鱼的体色受_的调节。(2)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
144、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实验对象:体长10 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显微镜、载玻片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 mL肾上腺素,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作为对照;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_处,约2小时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鲫鱼的体色由深到浅依次是_。第四步:再取另一条鲫鱼,用其体表同一部位的鳞片制成多个_,分别用
145、适宜浓度的上述物质进行处理,10分钟后显微镜下观察鳞片内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运动的情况,记录各组鳞片的_,从而定量分析相关物质对鱼体色的影响。解析:(1)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并以实例的形式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感受器(鱼类的眼和松果体)受到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效应器作出应答(一是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二是到达副交感神经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据此可知,鱼体色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2)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时,分析题干中
146、提供的药品及用具,结合给出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可以设计对照实验。为排除外界因素光照的影响,处理后的鲫鱼应置于背光处。结合鱼类体色变化的研究结果,预测体色由深到浅的实验结果是:乙(乙酰胆碱使色素颗粒分散,体色变深)、丙、甲(肾上腺素使色素颗粒聚集,体表颜色变浅)。研究中通常采用不同的色素细胞指数等级来表示色素颗粒扩散的程度。因此定量分析相关物质对鱼体色的影响时,可以用适宜浓度的上述物质处理鳞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鳞片内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运动的情况,记录色素细胞指数即可。答案:(1)感受器神经中枢扩散神经和激素(体液)(2)第二步:等量的乙酰胆碱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第三步:背光预期实验结果:乙、丙、甲
147、第四步:临时装片色素细胞指数等级6鲁莱黑猪是山东省地方优良品种,该猪品种以抗病、产仔率高、肉质鲜美等著名。但是近年来由于品系间的杂交繁育等,优良性状退化严重。有人利用沂蒙山区的野猪资源来改良现有猪品种,并取得初步成功。将鲁莱黑猪与野猪交配,成功产下十几只杂交后代,这些仔猪都具有鲁莱黑猪原有的优良性状。(1)野猪和鲁莱黑猪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说明_。(2)野猪和鲁莱黑猪杂交,后代因为含有野猪的基因,仍然野性十足,不方便圈养。请设计两种育种方案,以降低其野性。方案一:_;方案二:_。(3)已知鲁莱黑猪的一个隐性性状由单基因h控制,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h)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请你设
148、计一个简单的方案进行调查,并预测调查结果。方案:寻找具有该隐性性状的鲁莱黑猪进行调查,统计_。结果:_;_;_。解析:(1)野猪和鲁莱黑猪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没有产生生殖隔离,野猪和鲁莱黑猪属于同一物种。(2)要降低野猪和鲁莱黑猪杂交后代的野性,就要减少野猪的基因,可通过让杂种后代不断地与鲁莱黑猪杂交(或人工授精),从后代中选育优良耐饲养型的后代留作种猪,也可以通过让杂种后代进行多代自由交配,从中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作为种猪。(3)本小题的要求是通过调查的方法确定基因h的位置。若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则具有该隐性性状个体的雄性多于雌性;若基因h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具有该隐性性状个体的雄性
149、与雌性差不多;若基因h位于Y染色体上,则具有该隐性性状的个体全是雄性。答案:(1)野猪和鲁莱黑猪属于同一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2)方案一:让杂种后代不断地与鲁莱黑猪杂交(或人工授精),从后代中选育优良耐饲养型的后代留作种猪方案二:让杂种后代进行多代自由交配,从中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作为种猪(3)具有该性状的猪的性别比例结果:若具有该隐性性状个体的雄性多于雌性,则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若具有该隐性性状个体的雄性与雌性差不多,则基因h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具有该隐性性状的个体全是雄性,则基因h位于Y染色体上7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的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
150、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则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处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无明显变化。(1)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三种可能原因。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_,但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3: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_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2)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原因3是正确的。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对此
151、进行验证。请完成相关内容。.实验材料:在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的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若干、大小相同的_若干、_若干、刀片、测量角度的工具。.实验原理:略。.实验步骤(过程图示如下):将所有植物的幼茎段对称纵切,再将所有半边茎自下向上纵切至约3/4处。取20根半边茎切段,在其底端的_,外侧的琼脂小块依次标记为A1、A2、A20,内侧的琼脂小块依次标记为B1、B2、B20。一段时间后,将所有琼脂小块分别放置在_的顶端左侧,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待胚芽鞘出现明显的_现象后,用测量角度工具测出每个胚芽鞘的弯曲角度,记录于表中。(表格略).预期实验结果:_。解析:(1)通过仔细比较三种解释
152、可以较容易作答。(2)本实验是为了验证半边茎内外侧生长素浓度相等,因此,最终的实验结果是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基本相同。答案:(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低敏感性(2).琼脂块胚芽鞘(顺序可颠倒).外侧和内侧分别放置琼脂小块40个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A、B两大组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基本相同8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光照强度和空气中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丙图表示一天内某时间段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的B点与乙、丙图中的_点叶肉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相同,此时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有_;如果在缺镁的条件下,G点将向_方移动。(2)C点与B点相
153、比较,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_。(较多/较少/不变)(3)甲图中A点所进行的生理反应表达式为_。(4)光合作用在遇到一定限制因素时,其速率将不再增加,图中限制E点的外界因素是_。(5)据研究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植物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的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该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X浓度的培养液中,以分析叶片中X浓度与气孔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段时间后,可以测得有关数据。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1)甲图中的B点、乙图中的D点以及丙图中的G点
154、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此时细胞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此时细胞质基质、线粒体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ATP。缺镁会导致叶绿体色素合成减少,故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时所需的光照强度会增强,细胞呼吸释放CO2增多,故G点向右上方移动。(2)C点比B点光照强度大,故C点时细胞叶绿体中C3能迅速还原,C3含量低。(3)A点表示光照强度为0,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4)E点之后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可能是除CO2浓度外的其他变量,如温度、光照强度、水等。(5)实验中选择大小、形态、生理状态完全相同的叶片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中要用含有X的培养液和不含X的培养液处理叶柄下部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答案:(1)D、G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右上(2)较少(3)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4)温度、光照强度等(5)样本量太少。应“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若干,平均分为三组”。缺乏空白对照。应增加1组,将叶片的叶柄下部浸在不含X的培养液中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