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新提升课后作业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共同观点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解析】由于达尔文对变异与遗传的本质并不清楚,他还是沿用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和获得性遗传观点,并且提出有利变异逐代积累,但并未提出通过遗传而积累,所以本题易误选B选项。【答案】C2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
2、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类型,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作用。【答案】B3炭疽杆菌生命力之顽强,堪称细菌之最。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的形成,是由于()A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B不良环境引起炭疽杆菌发生的不定向变异C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产生的定向变异D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通过DNA复
3、制,逐代积累【解析】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A4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是()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还境【答案】D5桉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
4、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病毒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答案】C6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5、)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答案】A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使用杀虫剂之前,害虫种群中个体间就存在抗药差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无抗药性。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使种群
6、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所以杀虫效果下降。【答案】B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能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 BC D【答案】D9枯叶蝶腹面的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这是枯叶蝶的祖先()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答案】C10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B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的营
7、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明显增多C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了的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解析】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蛋,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答案】C1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A它只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8、以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答案】C12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
9、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答案】D二、非选择题13(14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图),结果如下图所示。(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2)上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点。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
10、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解析】(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14(12分)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
11、的实验。请回答:(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的。(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作用,这种作用是_的。(4)把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就要被环境淘汰。【答案】(1)25 (2)差异不定向(3)适应低温适应高温选择定向(4)变异15
12、(14分)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等量的多组,每组再分为等量的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表明抗性低,反之则表明抗性高。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则:(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的结果。(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
13、起的作用称为_。(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解析】对自然选择的理解要明确:生存斗争是动力,是外因;变异和遗传是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我们可知家蝇的个体存在着抗性的差异,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多次的重复实验,实际上相当于进化过程的多代选择,最终存活率的提高表现为适者生存。【答案】(1)96%(2)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长期选择(3)生存斗争(4)选择(5)家蝇抗性的产生,符合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进化论。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性的差异,有的抗性强,有的抗性弱。经DDT处理进行的选择(因A、B为同组),就把抗性强(适者)的个体选了出来。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家蝇中选出了具有强抗性的个体(尽管B组从未接触过DDT),可见,家蝇抗性的产生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使用了D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