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981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 时评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时评两篇诗海拾贝中 秋 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赏析】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是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诗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这首小诗,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与兄弟子由相聚,体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要分别的哀伤与好

2、景难常在的惆怅。语林撷英“平等”名言集锦1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2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纪伯伦3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4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托杰弗逊 “勤俭节约”名言集锦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2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左传3奢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4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5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象,绝不是原因。鲁迅作者卡片姓名徐勤江南客职业著名媒体从业者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相关资料善写时评类文章,在媒体界较有影响。主要作品有从尊重保姆做起多次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深受读者喜爱。主要作品有向

3、任长霞学什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监督者也应接受监督等背景呈现车队与红灯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文章写作的动因是新华社关于“两会”代表的车队不再是一路绿灯的报道。因为“两会”车队一路绿灯这个现象经常发生,大家都习以为常,可是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放在特权与平等的天平上称量一下”,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中秋节前后。中秋节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是全家团圆、祝福平安的一件事。可是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月饼消费出现了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的月饼消费在乎礼而不在乎吃”。殊不知,我们的月饼消费本来就不

4、在乎吃,而在于其文化意蕴,在于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氛。知识链接时评,即时事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时评的主要特征是“评”,就事评事,就事说理。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所谓“时事”,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新闻价值、公众关注的事,并且是有时效性的事,而不是那些陈年旧事。时评的这些特征,使它成为新闻的热点,成为大众参政议政、辨别是非的工具。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都设有时评专栏。1字音辨识(1)单音字摆谱(p)逾(y)动辄(zh)过瘾(yn)酽酽(yn)(yn)不懈(xi)问津(jn)镀金(d)奢华(sh)档次(dn)(2)多音字烙烙印lo便随便bin

5、炮烙lu大腹便便pin折折腾zh咋咋舌z骨折zh咋样z折本sh咋呼zh2.字形辨认 3词语释义(1)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3)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4)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4词语辨析(1)媒体 媒介二者都是名词。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发表传播新闻的载体,如报刊、广告、广播等。媒介: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必须 必需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

6、容词前作状语。必需:多作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作谓语较少,作定语居多;偶尔用作副词,同“必须”。1车队与红灯评论的对象是什么?我的理解评论的对象是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做法。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中摆出了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我的理解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3文脉图示1作者写车队与红灯关注的是什么社会现象?作者是如何分析此现象的?名师指津第一问从第一段中提取答案;第二问应着重思考这种现象所体现的进步社会意义。我的理解这篇评论关注的是“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

7、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的社会现象。作者由这个“新的气息”中发现了多年来早已司空见惯的特殊化、特权现象行将消失的讯息,看到了规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即将来临。2从表面上看,詹姆士一世的事例与标题“车队与红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作者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名师指津从文章中素材的选用必须为主题服务这个根本点来考虑。我的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北京对“两会”车辆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到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但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詹姆士一世虽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不能干扰司法。作者列举这一事例是为了证明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人人必须遵守。3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的中心

8、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名师指津本文为论点式标题;论证思路:摆现象析原因明态度讲意义。我的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标题,即“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作者先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接着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论证它不能被看作是正常的消费,最后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并说明了这样做的意义。4这两篇时评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各有哪些特点?名师指津从论据的来源及论据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考虑。我的理解车队与红灯的论据大多通过查阅资料所得,而且素材比较广泛,古今中外的例子相互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论据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观察所得,论据典型确凿。5这

9、两篇时评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名师指津选材上,以小见大;论证上,破立结合。我的理解这两篇时评在写法上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从平常生活中的“红灯”“月饼”等事物出发,揭示自己的观点。车队与红灯从“两会”这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大事中敏锐地发现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车辆不再一路绿灯的“小事”,展开评论,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批评铺张浪费、竞豪赛奢的社会风气,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今天,意义非常深远。学习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后,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勤俭节约”?名师指津可从

10、节约与浪费、节约的现实意义、节约观念的内涵等角度切入分析。我的理解(观点一)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节约是对自身欲求的节制,对国家、民族、家庭、自我负责任。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观点二)一味地节约也不可取。当今社会是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靠消费。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已经落伍了。适当改变思维,适当消费是一种新型观念。(观点三)勤俭节约是课文所提倡的也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消费观,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概念。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既不能把经济条件优越当作铺张浪费的借口

11、,也不要以脱离实际的平均主义来指责合理消费。巧用论据写法指导车队与红灯的论据比较广泛:国际奥委会的提问,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静回避”,1608年英国法官拒绝国王审案。古今中外的论据相互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从中可见论据的重要性。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要使议论文论证深刻,需要有充实的论据。论据的选用反映出学生知识面的宽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的学生把“论据充实”理解为尽可能多地使用论据,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论据充实与否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使用论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围绕中心论点选择使用论据。论点统摄论据,决定论据的取舍。论点靠论据来证明,论点从论据中来。2注意论据的

12、质量。论据的选取要做到:真实而准确;典型而有代表性;新颖而有时代性;针对性,即论据和论点契合。3注意论据的品位。符合真善美,符合基本道德和人文精神,代表事物的本质意义。4注意安排论据的位置。哪个在开头起引出论点的作用,哪些在中间主体部分起证明论点的作用,哪个在结尾起深化论点、首尾圆合的作用,都要设计。5注意论据的顺序。论据谁在前谁在后是有讲究的。它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和论证的逻辑力量。安排不当会影响说服力。一般说来,应按程度轻重、范围大小、时间先后、性质类别、人物身份等顺序,做出合理的安排。若文章有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有两个以上的论据,安排这些论据的顺序最好是一致的。范文示例身正何须怯“舆论

13、”“舆论”对于官员作风的监督,大有盖过制度之势,但凡作风有问题之官员,只要在“舆论”前现身,轻则免职,重则坐监。在制度监督功能弱势的今天,“舆论”可谓是“烧”出了其充足的正能量,补足了制度的短板。雷政富的不雅视频网上曝光后,63小时之内,这位正厅级官员便落马;5月22日,网曝周口项城“田局长”高调现身郑州一娱乐场所,随后该市工商局副局长田洪志被免职。在违法违纪的官员面前,“舆论”可谓是赚足了公众的眼球,既挖出了国家“蛀虫”,亦树立了权威。(事实论据)提起“舆论”,有人欢喜,亦有人忧,然而身正何须怯“舆论”?“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起了官员好坏的试金石,对于好官员,“舆论”给予的却是温暖无数人

14、心的“正能量”。前段时间,山东省“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费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寻明胜,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48岁。其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舆论”界一片沸腾,纷纷以各种方式来悼念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媒体的“舆论”,向国人传递出了“为官者造福一方”的正能量最强音。(事实论据)避开“舆论”就是问题官员求自保的良方吗?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若连“舆论”的监督都不敢面对的官员,何谓好官?(道理论据)当今在舆论面前,刘铁男倒下了,刘志军也倒下了,可是不也有无数人民的好干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而深受舆论好评吗?(事实论据)所以,身正无须怯“舆论”!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

15、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发人深省,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一句句话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警醒人们提高认识。适用话题白吃9 999元天价粽子者到底是谁日前,太原豪门吉品鲍府大厅展示了一只售价9 999元的硕大粽子,据介绍,其材料中“香米是泰国进口的,火腿是西班牙的,松露是法国的,干鲍是南非的”并且购买这款粽子赠送车载冰箱。此款粽子尽显“豪

16、门”范儿。(南京晨报6月12日)对于富豪和一些握住权把子的人来说,一个近万元的粽子仅仅是高端消费,可是对于普通人,一个粽子就是农民半年或一年的血汗钱。其实就粽子本身而言,不过是一种民俗、一种象征、一种寄托,是断然不需要真金真银打造而只能看不能食的。此类粽子动辄万元,如此天价,平常百姓自是万万消受不起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粽子“天价”,掩盖的是一种见不得人的歪曲用心,天价粽子吃的是身份,不是口味或习俗。这些年,“天价粽子”频频出镜、出位,价格的纪录也不断刷新。从几元价格发展到万元,粽子的价格万倍上涨。9 999元粽子一事曝光后,专家指出,天价粽子满足了有的人群的消费需求,丰富了产业需要,从这一

17、角度出发,商业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商家的举动也是一种社会公共行为,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不应提倡和渲染过度消费。在八项规定、六条禁令频繁宣传下,“送什么、怎么送”当然是一门“学问”:要让送出的东西,说起来轻飘飘,拿起来沉甸甸;要使送的人目的得逞,收的人心安理得。面对当前禁令执行的高压下,笔者非常不解,天价粽子到底谁埋单?又是谁在吃天价粽子?据了解,每年的天价粽子,相当一部分食客,并非埋单者,真正的埋单者,并非消费者。帮别人埋单天价粽子者,主要有三种人:一种如医药公司等一些产品制造商、经销商,如医药公司的老总,他们通常为业务单位的领导埋单;还有一种人就是有钱的房地产商人,他们前来订购

18、粽子,通常送给一些领导;还有一些埋单者,主要是单位办公室人员,他们订购的粽子,主要是让本单位领导享受一番,这种消费就是行风办严禁的“公款消费”,相当一部分天价粽子消费是买者不用、用者不买。同时一些包工头或者商人,在为业务单位领导们订购粽子时,他们往往事先安排好一份“大礼”,这些大礼有酒店提供的名烟名酒,也有各种购物卡,食客们享用完大餐后,再拿着这些“大礼”回家过节。对于“一些埋单天价粽子者,并非本人”一事,专家认为:无论是本单位公款吃喝,还是国企民企掏腰包请吃,这些都是“腐败”的表现形式。白吃天价粽子已吃坏了干部形象,吃坏了干群关系,吃坏了社会风气。企业能白白地送上“免费的午餐”吗?老板能白白

19、地扔去白花花的银子吗?不,他们不会的。他们希望的是“投桃报李”,他们希望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他们希望有关官员能够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能够在执法时高抬贵手,网开一面。这实际上就是,慷国家之慨,肥个人之私;这是另一种的“行贿”和“受贿”,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笔者认为,白吃高价粽子,就是“行贿”粽子,就是“腐败”粽子。希望有关部门关注、严查,并能年年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欢庆的端午佳节氛围(选自长江网)【赏评】本文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发表评论,语言条理清晰,说理深刻,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官员的阴暗面,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端午节本来是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走到

20、当代的今天却越来越变味了,一个粽子在里面包些珍贵的食材就该卖“天价”吗?一个高达9 999元的粽子既不符合中国人节俭的传统,也让端午节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粽子不再香甜,何以庆祝端午?失去端午纪念意义,何以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所以抵制“天价粽子”,粽子的味道才更香甜。拿出高压反腐的力度治理“为官不为”近日,两起整治为官不为、乱为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因不作为被免职。更早之前,陕西旬阳县国土局原党组班子7名成员集体被免职,接受了当地“回炉锻造班”的培训。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干部更应实干。懒政和不作为,不仅贻误发展机会,让改革在基层末梢遭遇“下沉难”,更消

21、磨民心,让群众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改善,对冲获得感。细究原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背后,其实就是“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在这方面,李朝兴和旬阳县国土局原领导班子,都是典型。李朝兴身居正厅,还是学者型官员,却愣是用“下属4次请示未批复”的不作为,为自己的为官履历留下了污点;而旬阳县国土局原领导班子忙于“内斗”,疏于履责,互相推诿不担当,集体被免职,丝毫不冤。为官不为,本质上也是种腐败。李克强总理就曾表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

22、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这类变相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腐骨蚀心的慢性恶疾,会侵害政治肌体。也正是意识到了不作为之弊,中央祭出了“连环扣”:从颁布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向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亮剑,都在惩懒治庸上不断加码。中央动真碰硬,各地也摁下了狠抓落实的改革键。既是改革,就不是摆姿势划空拳,就必须拿出“紧箍咒”“问责鞭”,向不作为宣战。有的地方延伸了监督触角,像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涉及全省范围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懒官无法偷懒;有的地方将不作为纳入了执纪监督的规制

23、视角中,对庸官果断采取转岗、免职、降职、辞退等处理措施;还有的地方则采取“召回”措施,对其回炉锻造。以高压反腐的态势去治“为官不为”,这囊括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明确责任清单,并继续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选任机制;二是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遇到不作为必究,让不作为者没有“位”哪怕其级别较高,哪怕是“塌方”式的集体不作为。发展需实干,而非庸官;改革需见真效,岂能“画饼”。为官避事,不只是“平生耻”,也是对改革与发展的阻梗。基于此,必须把行政效能改革跟反腐结合起来,对为官不为祭出重拳与猛药,让发展在惩懒治庸中不被贻误,让改革在效能提升中抓铁有痕。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曲既需传承也

24、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

25、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之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解析:选C。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联系上下

26、文语境,并结合括号前“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一句,可知此处论述的中心是“创新”,故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用“创新”,排除A、B两项。虽然C、D两项表意相似,但C项语言更为凝练、连贯,更恰当,排除D项。故选C。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寿终正寝名噪一时兼容并蓄照猫画虎B无疾而终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按图索骥C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博采众长照猫画虎D无疾而终名噪一时博采众长按图索骥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语境强调的

27、是戏曲的消亡,应用“寿终正寝”。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噪一时”强调在当时的影响,“名垂青史”强调对后世长久的影响。语境强调的是对后世有长久影响的京剧名伶,应用“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从语境分析可知,此处用“博采众长”更合适。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语境强调的是尚小云等人敢于突破藩篱,不满足于照样子模仿,应用“照猫画虎”。据此,答案为C。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

28、项是()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解析:选B。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眼花缭乱”一般不直接作定语,往往要与“令人”“使人”搭配使用,此处应改为“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排除A、D两项。“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前应加“这样”(承前

29、指代正确的创新方式),排除C项。故选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

30、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他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

31、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作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

32、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D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解析:选B。A项,左传中关于“盾瓦”的记载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夏桀“作瓦屋”不能说明这一点;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33、因而瓦的用途很多”;D项,偷换概念,不是“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而是“成为瓦坯”。故选B。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解析:选D。D项,从字形角度说明的是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故选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B唐宋时期,用“瓦子

34、”“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C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D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解析:选C。C项,无中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故选C。三、语用创新7结合语境,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个句子表达得更加鲜明,为什么?情境:焦点访谈节目针对当前所发生的死亡惨重的矿难进行评论。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让人震惊,让人心痛,更让人对那些失职的领导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到底有没有得到落实?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的

35、震动,人们指责那些失职的领导,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答:解析:这里的表达鲜明主要是指感情色彩的鲜明;想让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就要注意恰当使用词语,注意语意的轻重。国有大煤矿发生死亡惨重的矿难,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所以语意要重才能表达出人们的鲜明态度。答案:比好。运用了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深恶痛绝”,双重否定“不得不”,使态度更加明确。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

36、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解析:本题属于语言运用中的现象评价题,即通过对材料中的某种社会生活现象发表观点来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对“光诱围网捕捞”这一现象,可以有很多种观点,可以对“光诱围捕”这一科学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它的利弊,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地捕鱼;可以抨击“光诱围网捕捞”这种做法,指出这种做法的危害是过度捕捞,破坏生态平衡;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谈科学技术的运用问题;等等。答案:(示例1)这种“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大相径庭。“光诱围捕”原本是提高渔获量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一切“向钱看”,使用“密网”围捕,将会使我们的渔业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我们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遵循科学精神,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示例2)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是对渔业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为了眼前的利益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致使鱼子鱼孙都被赶尽杀绝,中国近海无鱼可捕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的古人尚且知道“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的道理,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更应该具备长远眼光,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着想,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保护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