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019KB ,
资源ID:7488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4880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8级高三上学期历史习题检测一、选择题1. 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A. 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 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 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 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分析】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没有嫡长子,由长子继承,主要是维护宗法制的原则,故D正确;A不符合宗法制原则;B中废除说法错误;C与材料信息不符合。【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

2、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答案】A【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3. 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

3、方面。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A. 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 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 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 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宋代民事立法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这说明宋代的私有权观念比唐代有所加强,即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故B正确;此时的社会治理体系远未实现法制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故C错误;古代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故D说法错误。4. 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 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 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

4、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 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可以看出多数纠纷是“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和“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真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较少,说明民间纠纷多数由基层治理中根据习惯法处理完毕,只有难以处理的才经过诉讼由国家法裁定解决,体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民间风俗和习惯也是以法律为基准的,不能说风俗习惯起决定作用,A错误;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说就是阶级矛盾,B错误;D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5.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

5、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A. 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 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 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 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元朝通过设置行中书省与宣慰司,特别是行省制度用路、府、州、县的多层级、复式结构,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行省制是对唐宋地方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反映出蒙古文化的特色,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而是旨在维护蒙古贵族地主的统治秩序,C项错误;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6.

6、如表是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进口棉布在华竞争优势增强B. 外资涌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C. 外国进口的棉布取代了土布D. 外国的棉布占领了中国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均呈增长趋势,这说明,进口棉布在华销售量较大,意味着其竞争优势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工业诞生,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居主导,材料不能说明外国进口的棉布已取代了土布,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外国棉布有竞争优势,不能说明其占领了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7. 1929年,古田会议指出:红军决不

7、是单纯地打仗,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这一决议A. 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B. 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C. 促进了工作重心的转移D. 表明了反“围剿”形势的严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古田会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强调红军除了军事任务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将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组织作为红军的重要任务,这一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和一切

8、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A正确;古田决议的中心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工农武装割据不是其强调的中心,排除B;古田会议中并未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第一次反“围剿”时间是在1930年12月,排除D。8.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徒的两项基本制度一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A. 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

9、结构B. 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 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结合所学,主要是限制城市人口扩展,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实现,故C项正确;当时经济结构不合理,故A项错误;是1956年;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 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

10、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A.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B.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 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D. 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全国住宅性投资占GDP比重的上升说明社会资本更多的进入房地产领域,国家计划调节的因素减少,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故选B项;住宅性投资比重的变化并不能证明我国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都是住宅性投资,不能体现民众需求的日益变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排除D项。故选B。10. 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吉拉尔的求证过程表明( )A. 综

11、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方法B. 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来判断历史真实与否C. 运用不同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更具说服力D. 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最为可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吉拉尔从历史史料、法律史料以及文学史料三个方面论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说明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故C项正确;单凭历史叙述无法科学确认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来判断历史真实与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只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D项错误。11.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

12、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路德的这一主张( )A.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B. 削弱了基督教信仰C. 反对所有教会节日D. 只针对德意志贵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可得出,马丁.路德主张建立廉简教会,以节省时间进行工作,这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削弱了基督

13、教信仰,故B项错误;“反对所有教会节日”的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路德的这一主张只针对德意志贵族,故D项错误。12.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排除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C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

14、大西洋沿岸;A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13. 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A. 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B. 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C. 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D. 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希腊去”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不满。而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是对启蒙运动过分推崇理性的反思,故选C;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排

15、除A;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工业化,排除B;材料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D。14. 下图是17501851年英国专利授予量示意图。这反映出英国()A. 工业革命后开始实行专利授予制度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C.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D. 专利的授予量始终处于持续增长中【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从17501851这一时间内,英国专利授予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英国政府在科技发明,专利申请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利于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前已经有专利授予了,排除A项;没有与其它国家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从数据的趋势来看

16、,也有回落的时候,排除D项。15. 【加试题】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别的大国粗暴地把它(苏联)排斥于欧洲协作之外,它就被迫同德国签订那不幸的条约。不同于西方大国,它从未犯过加强德国和日本冒险家力量的罪恶。据此判断,该演讲发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之际表达了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的遗憾致力于协调英法苏等国的相互谅解与协作肯定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1942年10月苏

17、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它就被迫同德国签订那不幸的条约。它从未犯过加强德国和日本冒险家力量的罪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之际,故正确;材料反映了慕尼黑阴谋的史实,反映了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的遗憾,故正确;材料未涉及英法苏等国的相互谅解与协作,故排除;材料体现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故正确。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正确,故B正确。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二、非选择题16. “中

18、国”与“中国人民”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材料二 就我所知,“中国人民”这一名称的提出,首先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就是说“中国人民”这一概念从提出

19、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指出材料一所引两则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价值。(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含义。由此,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认识?【答案】(1)“何尊”是实物资料,属一手资料,考证“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更准确;尚书梓材是文献资料,属二手资料,年代较远,文中“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缺乏直接证明。但二者记录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证“中国”一词的出现。(2)含义:“中国”指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地方。“中国人民”指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小到大逐渐由各民

20、族融合而成;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中华民族所在地域不断扩大(言之成理皆可)【解析】【分析】【详解】(1)一问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何尊”实物史料,尚书梓材是文献史料;二问结合二者考证历史的准确性及互证作用进行回答。(2)一问中国含义结合材料一“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可知为指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中国人民的含义结合材料二“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的主体及民族融合的形成过程、多元一体特点及地域的扩大进行阐述。17.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21、、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段,指出王昭君形象的差异,并从写作时代的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差异: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悲剧人物;郭沫若王昭君中,王昭君是一位反抗性极强的具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形象。论述:马致远生活在元朝,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成为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作者把自己的不满和对反抗民族压迫的有志之士的崇敬之情,通过昭君形象曲折地表现出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西方各种思潮的传播,“人”的主体意识萌发,“人”的各种需求的合理性被肯定。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是一个主张个性解放

22、,以“人”的尊严反对帝王权威的女性。在她的身上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形象。示例二:差异:1924年王昭君是一位反抗性极强的具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形象。1978年王昭君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女性形象。论述:1924年是民国时期,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新文化运动,获得了巨大发展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已经被推翻,近代自由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当时郭沫若的剧本里面,就特别强调王昭君对封建帝王的反对。/1978年这是中国即将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统一大陆的方针由军事方针转向和平方针,王昭君的故事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特点。【解析】【详解】

23、根据材料,可选择元代和1924年这两个时段,比较王昭君形象的差异:一个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悲剧人物;一个是反抗性极强的具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形象。再结合马致远生活的元朝、郭沫若生活的民国的时代因素分析原因。也可以选择1924年和1978年这两个时段,比较王昭君形象的差异:一位是反抗性极强的具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形象;一位是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女性形象。再结合郭沫若生活的民国和曹禺生活的新中国的时代因素分析原因。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物即可。18.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

24、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答案】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

25、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的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时间“1980年”,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及所学知识,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内容,首先归纳出图片的历史信息,再进行分析解答。同时注意观点准确,论证有力,论据充分。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刘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2

26、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反映。阐述: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的进步,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总之,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文学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生动体现。(“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时间轴主要涉及了20世纪以来的世界重大事件,因此可以从中找出相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概括。如可从文艺发展的角度提炼论题,得出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反映。阐述时结合所学,从印象派出现的原因、影响角度进行概括。也可以概括影视艺术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