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明朝皇帝在文书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移勘合制度。“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凡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有文移,则于内府领纸,填书所行之事以下所司。所司以册合其字号、印文相同则行之。”明朝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健全中枢权力机构C.提高行政效率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2.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
2、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3.明初,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到永乐时期,“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时,阁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过程说明()A.内阁始终不掌实权B.内阁权力逐渐坐实C.皇帝专制得到抑制D.六部之权尽归内阁4.(2021四川攀枝花二模)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族组织纳入官府轨道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5.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
3、内廷场所,“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统计人数表。据此推知,军机处()年号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军机大臣人数60%时间67人88%以上时间46人56人76.5%时间46人A.机构健全B.精干高效C.权力扩大D.决策开放7.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
4、.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
5、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考点规范练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移勘合制度有效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产生,确保决策执行,从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D解析材料“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
6、”不能说明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也没有取代六部,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专命内阁条旨”表明内阁参与国事决策,故D项正确。3.B解析“内阁始终不掌实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阁臣“预机务”“列六部之上”“威柄之操,几于震主”等关键信息,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在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皇帝专制得到抑制,而且内阁本身的出现和存在就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尽归内阁,故D项错误。4.A解析明
7、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入官府轨道,故选A项;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与“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5.C解析根据题干“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可知南书房不是最高政务机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可知能否进入南书房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故B项错误;南书房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逐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心,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
8、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6.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军机大臣人员设置大多不超过七人,这反映出军机处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的特征,故B项正确;军机处人员设置情况不能说明其机构健全,排除A项;表格信息不能体现军机处权力扩大、决策开放等内容,故C、D两项均错误。7.B解析寄信上谕有利于保证决策机密,但相比较而言其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且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寄信上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比较而言其不是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
9、材料不能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需要,故D项错误。8.参考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内阁成员人数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
10、可知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内阁成员人数相对固定;根据材料一中“明代内阁无属官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可知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可知内阁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第(2)问,回答第一小问“原因”时,可以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三个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