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科目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授课者课时1课时授课地点录播教室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不做要求,但在高考中是选考题的一个模块之一。所以本节只在文科班中授课,在理科班不做要求。2.本节是“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单元的第三节,前两节讲述了第一、第二产业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以旅游业为第三产业的代表讲述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全面认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第一、二单元后,基本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目的
2、: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规范自身行为,最终达到人地协调这一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旅游业比之前的工业和农业更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他们更易于理解,所以这一节以身边的旅游区介入分析相关的学科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1. 了解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2.结合案例分析说明影响旅游业发展条件;3.知道旅游业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旅游区环境保护的措施;能力目标:通过本节案例内容学习,能迁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注身边地理,让学生形成地
3、理是有用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2. 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文明旅游者。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难点: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案例教学。利用图文、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2. 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通过遇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3.比较归纳法。运用对比的思维得出相关的结论。六、教学环境及素材准备教学环境:录播教室素材准备:PPT课件、视频、音频资料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展示九乡旅游区图片观看,直观感受激发学
4、生兴趣2、明确目标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3、 新授课第一部分抛出问题: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业?与教师互动发言从熟悉的话题入手,带领学生归纳出学科语言。展示国家旅游局公报局部,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答:旅游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学会从资料中提炼资料反映的地理问题1.任务一:给出九乡图片和九乡广告词,播放九乡短视频,找到视频中的关键词,尝试分析这句广告词背后的地理原理。2.任务二:九乡和石林的地图展示,提问,如果九乡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某个遥远的地方,其知名度和旅游收入还会居云南第三位吗?3.任务三:播放音频,提问,歌手想去桂林,但没去成?你想去哪?我想去
5、可可西里但也没有成行,为什么?4.任务四:图片展示燕子洞和九乡溶洞,提问为什么都是溶洞,二者的旅游业收入有差异?5.任务五:展示图片九乡、西山的线路图,展示华山图片。1. 观看、思考、讨论、发言,得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的价值。2. 导出集群状况、地域组合这一学科名词。3. 学生发言,导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4. 学生讨论,得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远近决定了客源市场。5.归纳得出结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4、课堂练习结合九乡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旅游资源的评价)学生自我检查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5、新授课第二部分旅游业被称为国民经济
6、发展的生力军、无烟工业,你同意吗?发展旅游业会对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学生讨论,一一得出结论从生活中归纳相关地理知识,学习有用的地理。6、小结升华针对问题,如何解决?你可以提出些什么措施?和学生分享关于地理的感悟:地理是可以用双眼去搜寻,双脚去丈量,心灵去感应的,地理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地理课堂的价值不仅仅是学习地理知识,而是要成为融入你血脉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生讨论归纳让学生感悟地理之美和地理之价值学以致用7、课外作业收集身边某个旅游区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多角度的解决措施。思考延续到课外,学以致用感受到地理的有用,并自觉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九、板书设计定义特点业游览价值交通通达客源市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带动就业国民经济经济意义旅游业影响因素产生问题解决措施教后反思1、 亮点: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课标要求,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运用大量图片、案例,并引入视频和音频材料,带领学生一步步达成目标,体现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形成正确的观念行为,自觉成为一个地理生活方式的践行者。2、 不足:本节课在学生的参与环节还是显得小家子气,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参与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偏少。3、 改进:可以在讲解上语言再精炼些,节约出更多时间给学生交流、讨论、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更好的体现课堂的开放性。